【摘要】批評話語分析的提出始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的逐步發展和完善,語篇的分析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成分的分析,而是挖掘語言深層次的意識形態問題和權勢關系,更加關注的是語篇的社會性和建構性。英語閱讀和寫作課程均與語篇的閱讀密切相關,通過語篇的閱讀和分析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思維、語篇分析能力和寫作表述能力,讀寫結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如何在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指導下開展讀寫結合課程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故本文探討了批評話語分析與讀寫結合課程的結合點,以及批評話語分析指導下的讀寫課程改革的要點。
【關鍵詞】批評話語分析;讀寫結合;閱讀;寫作;語篇
【作者簡介】滿靜(1987.09-),女,回族,吉林長春人,長春光華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翻譯。
一、引言
批評話語分析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側重分析語篇中的語言成分,在第二階段學者們將話語視為一種社會實踐,側重分析語篇所體現的意識形態和權勢關系,第三階段側重以認知的視角對語篇進行分析。總的來說,批評話語分析更加注重語篇的社會屬性,為語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視角。英語閱讀課程和寫作課程都與語篇的閱讀與評析密不可分,加之閱讀和寫作教學本身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可以運用批評話語分析理論指導讀寫結合的教學改革,本文重點探討了批評話語分析與讀寫結合課程的結合點以及批評話語分析指導下的讀寫課程改革的要點。
二、批評話語分析綜述
批評話語分析(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由話語分析發展而來。批評話語分析最早始于20世紀70年代,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的初級階段以Fowler為主要代表,學者們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基礎,提出批評語言學,此階段重點分析語篇中的語言成分。20世紀80年代批評話語分析發展到了第二階段,以Fairclough為代表的學者結合系統功能語言學和社會學,提出了批評話語分析的概念,認為話語是一種社會實踐,可以通過話語分析其中蘊含的意義、意識形態以及權力關系。話語體現了作者的意識形態,而作者的意識形態由文化決定,因此意識形態可以映射在語篇中。Fairclough建立了語篇分析的三維模型,即語篇、話語事件和社會實踐。“Fairclough在三維模式下提出CDA 研究三步驟:描述語篇的形成特征,包括詞匯、語法等;闡釋包括語篇和交際之間的關系;解釋涉及交際過程和社會語境之間的關系”(季偉,2012)。批評話語分析發展到第三階段,以van Dijk和 Wodak等為代表,學者們認為“語言與社會之間并非直接發生聯系,其中間環節是人的大腦,大腦的認知才能把話語、語言和社會三者聯系起來”(辛斌,2012)。總的來說,批評話語分析側重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話語,重點分析話語的社會屬性。這正是英語教學中所忽視的問題,英語學習者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而應該注意話語的社會屬性。
三、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的特征
英語閱讀教學和英語寫作教學與語篇密不可分。英語閱讀教學需要大量語篇閱讀的輸入,而英語寫作需要將自己所享有的社會知識反映在語篇中。閱讀與寫作也是密不可分的兩項技能,閱讀屬于輸入型技能,寫作屬于輸出型技能,而英語讀寫結合課程是將英語閱讀和英語寫作課程合二為一的一門課程,從而完成從“輸入”到“輸出”的有機結合。寫作作為高階的語言能力需要大量的閱讀輸入和知識儲備。讀和寫是兩個相互依存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生也是經常在閱讀和寫作之間切換角色。閱讀量較大的人寫作能力也會得到提升,相反寫作能促進更多地閱讀。目前,閱讀課程和寫作課程存在脫鉤的現象,無論從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材料,均沒有形成有機的關聯。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說,若想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則必然要加大學生閱讀的投入量,而閱讀文本的質量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和批判性閱讀能力至關重要。事實上,通過批判性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Freire,1970),批判性思維能提升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評判式閱讀是一項作者、文本和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Wallace,2003)。寫作也同樣是一項作者、文本和讀者之間的交際活動,只是在不同的交際活動中角色發生了轉換,因此學生在批判性閱讀中掌握的批評性思維可以映射在自己的寫作之中。
四、批評話語分析與讀寫課程的結合點
批評話語分析為語篇分析和語篇閱讀提供了新的視角(李桔元,2008),也為讀寫結合課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批評性話語分析更關注語篇的社會性、歷史性和建構性(歐陽護華,熊濤,2013),語言的社會性使得讀者需要結合文本的社會文化背景進行分析,語篇與語境密切相關。因此,語篇超出了字詞的分析,而是從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角度對語篇進行分析。語篇的寫作和語篇的閱讀事實上都是交際行為,語篇承載了作者的意識形態和寫作意圖,閱讀的過程就是解構語篇背后的意識形態和體現的權勢關系,讀者需要通過共享知識去解讀語篇所包含的意識形態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當然讀者并不是被動地全盤接受,而是批判地有選擇性地接受。“CDA 以意識形態批評為核心,這和批判性閱讀的目標和本質是一致的,批判性閱讀就是 CDA 理論指導下的語篇閱讀過程”(歐陽護華,熊濤,2013)。因此,批評性話語分析指導下的閱讀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杜威(1910)曾指出批判性思維是“對觀點和被認同的知識所采取的主動的、持續的、仔細的思考”。事實上,在讀寫課堂中的學生具有多重身份,既是讀者也是作者,他們與所閱讀文章的作者之間形成了“讀者-作者”之間的交際行為;同時作為作文的寫作者,學生們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反映在自己的作文中,與自己文章的讀者構成了“作者-讀者”之間的交際行為。因此,學生首先需要完成解構其他作者意識形態的過程,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意識形態會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但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是其所在社會文化,因此在社會文化與語篇閱讀的共同影響下,學生的意識形態逐步形成并發生著微弱的變化;而在寫作的過程中會將這種意識形態映射在自己所完成的語篇中,語篇具有建構性,同樣能夠對讀者的意識形態產生影響,因此語篇使得作者和讀者之間構成了交際行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也是目前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批評話語分析的指導下,讓學生學會用話語進行語篇的構建也是至關重要的。在批評話語分析的指導下,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考慮社會關系和社會語境的前提下,通過詞匯的選擇、篇章的布局、修辭的運用,明確敘述立場,來完成社會關系和文化關系的重新構建。從這個層面來看,批評性話語分析指導下的讀寫結合課程改革意義重大。
五、批評話語分析下的讀寫課程改革的重點
首先,教材的選取是基石。教材的選取要適合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外刊新聞的閱讀是讀寫課程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外刊新聞的閱讀不僅僅可以使得學生在詞匯句法層面得到積累,也可以讓學生從批評話語分析的角度對新聞報道進行解讀,辨別是非能力是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此外,由于目前讀寫結合類的教材還比較有限,因此可以按照文章主題和題材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學會批判性地分析所閱讀的內容,學會識別不同勸諫的圖示結構,透過文章的語言分析其深層含義。閱讀的目的是有效地進行輸出,閱讀語篇的選取應該考慮是否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作用,因此閱讀篇章的選取需要反復進行斟酌,甚至需要多輪教學效果去進行驗證。
其次,教師的引導是核心。外刊或外媒的文章由于代表不同的利益,夾雜著種族、階級等社會因素,傳遞了不同的聲音、意識形態和權勢關系。那么對于這些文章的閱讀,價值的引領至關重要,除了教師的價值引領外,教師更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批判地閱讀這些文章。而寫作的時候學生變成了話語構建的主體,此時通過寫作可以顯現學生的批判思維。在寫作時,學生需要將閱讀過程中學習到的論證策略和勸諫藝術應用進來。目前閱讀和寫作常常處于脫鉤狀態,那么則需要教師恰當的引導,使學生有效地完成從批判性閱讀的解構者到寫作的建構者角色的轉變。因此,教師的引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引領學生如何正確地分析文章,這是價值的引領。其二,引領學生有效地完成身份的轉換,幫助學生完成作者和讀者兩個角色相互切換。
再次,適當的教學方法是催化劑。想要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需要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以任務型教學法或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獨立或者以小組的形式完成閱讀任務,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空間和彼此交流火花碰撞的機會。此外,閱讀和寫作的脫鉤問題也需要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來解決。如何設計有效的閱讀任務和閱讀活動,使得學生將從閱讀任務和閱讀活動中學習到知識并應用在寫作中,也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讀與寫之間的“橋梁”需要教師用恰當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建立起來。目前的閱讀和寫作教學經常將閱讀和寫作視為兩個獨立的教學活動,并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并不利于學生將閱讀中所學知識應用在寫作中。
最后,有效的評價體系是保障。有效的評價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使得教學內容達到最好的效果。運用批評話語分析理論指導讀寫結合教學改革時,如何有效地評測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寫作是閱讀的輸出,但是只側重寫作能力的測評顯然不能全面反映出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應該設計多元、多維度的測試活動來分別衡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的評價體系才能保障讀寫結合課程改革的有效實施。此外,對于讀寫結合的有效性,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否適用,也需要通過學生的反思報告和對學生發放問卷收集反饋的方式進行掌握,這樣才能促進進一步的教學改革的實施。
六、結語
本文介紹了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核心概念以及發展歷程和研究重點,批評話語分析側重語篇的社會性和建構性。語篇的閱讀、分析和寫作已經超出了字詞層面,需要結合社會文化語境等因素進行分析。此外,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密切相關,寫作的輸出是以大量的閱讀輸入為前提,而且寫作的邏輯思維和話語構建能力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習和模仿來完成,閱讀和寫作的教學應該形緊密的聯系。但目前大部分學校閱讀和寫作仍然是兩門獨立開設的課程。而批評話語分析關注語篇的閱讀、分析和構建,因此可以用來指導讀寫結合課程的教學改革。此外,本文探討了批評話語分析指導下的讀寫結合課程的要點,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引導以及教學評價,希望通過本文的探討為讀寫結合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帶來一些啟發。
參考文獻:
[1]Van Dijk T.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Wallace C. Critical Read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M]. London: Palgrave McMillan, 2003.
[3]季偉.批評話語分析與批判性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
[4]李桔元.批評話語分析與批評性閱讀[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2).
[5]孟君.論批評話語分析和批判性思維在寫作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2019(1).
[6]歐陽護華,熊濤.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的三維批判性閱讀模式[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