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中英語閱讀文本篇幅的逐年增長,難度隨之加大,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方式已經亟需改進。近年來,支架式教學模式逐漸成為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研究方面,它為以往課堂上枯燥繁冗的閱讀教學推開了一面新的窗戶。將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興趣及理解能力,并促進他們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支架式教學;高中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徐華妹,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市建鄴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
無論從應試還是實際應用方面考慮,英語閱讀理解能力都是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最重要元素之一。閱讀能力是衡量語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鑒于高考中閱讀理解較高的分值和學生未來英語學習的長遠發展,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都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常見的模式仍然是教師在課上對文章進行長時間的通篇翻譯,并在其中穿插語法講解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圍繞教師為主體,自上而下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們作為信息接收者,往往處于被強行灌輸知識的位置,因此,他們通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單詞翻譯、句子語義上,而忽視了將語法詞義及語序加以結合,從而難以獨立的快速地理解文章。除此以外,純粹的“聽”式學習,往往養成學生不愿主動思考、參與課堂的習慣。這也是許多傳統英語閱讀課堂的弊病所在。隨著對尋求突破的迫切需求以及新課標的要求,一批教師開始嘗試著采取更加靈活、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方法,試圖改變以往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弊端。構建主義理論也由此誕生,它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打破了過去最為頑固的、以教師為教學中心的教學模式,因此受到廣泛的關注,迅速成為深化英語閱讀教學改革及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與應用方向。在構建主義理論中,支架式教學模式是其核心模式,于是逐漸成為廣大英語教師的重要研究方面。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支架式教學模式,通過多種媒介,包括圖文、聯想式教學等多種手段,為學生理解文章,學習新知識搭建了有效的思維支架,讓學生能夠樂意學、主動學,不失為當下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發展方向。
一、“支架式”教學概況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是支架式教學的重要理論支撐。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學生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的差距,它強調利用及時教學機會,即教師及時地向學生提供他們現有發展水平的支架,以供其發展,而不能以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學來授課,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能力和接受程度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靈活機動地調整課程,將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完成閱讀的過程。具體地說,應以學生閱讀思考為主,教師從旁給予指點,以自身豐富的閱讀經驗、能力與學生達成一種合作關系,起到在學生現有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搭建橋梁的作用,對學生加以引導,糾正學生理解文章時的紕漏,同時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提升,讓學生能夠順著教師搭建的這一支架,真正提升英語閱讀能力。
二、支架教學應用中的注意點
1. 真正地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支架式教學理論強調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因而教師做到對“主體”的充分了解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前提。而這一點,往往是為大多數教師所忽視的,他們急于對課堂效果作出改變,將新的教學方法匆忙付諸實踐,而沒有事先了解學生的訴求,結果也難免與期待背道而馳。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對教材內容進行提前思考,將復雜的學習任務碎片化,切割轉化為易于學生理解的內容。
2.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高中學生正處于人生中思維最敏捷、精力旺盛、記憶力最好的階段,而高中生活通常又相對單一,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此時,教師如能利用視頻、音樂、背景介紹等媒介,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等手段,有效調動學生的探索求知心,真正將學生引入閱讀的情境之中,使復雜的文章“接地氣”,貼近學生的實際,則能事半功倍。
3.及時指出問題,引導學生。學生雖然思維活躍,但受限于知識面不夠寬廣,難免會遇到困難,或看法過于片面。此時便要求教師擁有大局觀,在構建教學支架時擁有一個清晰正確的思路,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同時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與之共同分析、尋求解決辦法。最后,要給予學生客觀清晰的評價,學習效果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如此,課堂效率與教學質量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三、基于支架理論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
筆者以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第一冊 Unit 2中的Extended reading為例,將支架理論運用于閱讀教學。
1. 確定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學生獨自解決問題時的能力水平與在被教師或其他能力更強的人幫助下能達到的能力水平之間的差距。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對學生的現狀有充分的了解,創設有意義又貼近學生生活情境的教學活動,并且時時圍繞預期教學效果來進行。
2. 搭建支架。首先,為學生理解文本搭建支架。教師通常喜歡用課前智力題的方式,來試圖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舉個實例,老師先寫下板書“Mama and Her Bank Account ”,拋出話題“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 short story .Would you guess what might happen in the story based on the title and the illustration in the story? ”, 然后向學生展示文中的插圖以理解illustration,讓學生進一步理解 account以便對故事內容進行各種多樣的預測,激發學習興趣,創設閱讀語境,為接下來的文本理解搭建支架。教師再指導學生快速閱讀文章來核對自己先前的預測,并尋找以下問題的答案:Does Mama's Bank Account exist?
其次,搭建詞匯支架。在學生再次進行精讀之前,教師可以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從而理解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匯的含義,例如:Why did Mama make up such a lie to her children? Ss: Because she wanted to provide a sense of security to her children.或者Because Mama made it up to make her children feel secure. 從而掃除閱讀障礙。
最后,搭建閱讀策略支架,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握故事這一文體的關鍵要素,分析故事發生的背景、人物、情節、主題,從而讓學生從文本的深度閱讀中提煉出關鍵信息,對文章內容進行提煉,為與閱讀緊密結合的summary寫作搭建支架。
3. 進入情境。在進入情境這個環節,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進入教師事先創造安排好的問題情境。本文是一篇短篇故事,文章中的一家人收入不高,生活非常拮據,家中的母親不忍親人為此自卑傷心,便謊稱自己在城里的大銀行有一個賬戶,存了一大筆錢,只是她沒有取出來。多年后,媽媽解釋了原因,她是為了使家人尤其是孩子們有安全感。本文主人公通過回顧自身經歷來頌揚“母愛”。媽媽積極樂觀、堅韌盡責的品質給全家人帶來了安心、溫暖與希望。文章語言簡短、樸實真切,能深深地打動讀者。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例如:What might happen in the short story based on the title “Mama and Her Bank Account”? Now let's have a free talk.
4. 獨立探索。學生按照教師的指引進入情境之后,便開始真正成為其中的主體,教師扮演在他們身邊時時糾錯,牽引方向作用的人。此時學生是處于一個獨立探索、主動學習的狀態,并擁有自己的探索目標。起初,教師提供較多的支架,是為了幫助學生在起點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而當學生逐漸明確自己的方法和任務時,教師就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撤除一些支架,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在一開始通過拋出與文意相關的問題來明確學生的閱讀重點,如段落大意、細節理解、概括主旨等方面。然后,學生便可以帶著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自主對文章進行探索閱讀,尋找答案,完成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以本文中提到的小故事為例,可以是:Does Mama's Bank Account exist?? Why did she make up such a lie to her children? Why did the author write the story in the short sentences? What qualities has Mama shown her children?
5. 合作學習。合作學習通常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間相互交流看法,以同伴為“支架”,豐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學生獨立探索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并完成以下幾個問題:① Which detail in the short story impresses you most? Why? ② What makes a good parent- child relationship? Have your parents done something that has moved you greatly? What was it? 小組討論通常以前后桌四人一組,或同桌兩人一組的形式,討論兩個以上的靈活性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并起到協調和指導作用,避免出現講閑話或者個別學生不參與討論的現象發生。讓每個學生都能表達個人的情感與觀點,一方面發展語言技能,同時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結束后,教師請每個小組的代表發言,與大家分享組內討論結果,促進合作學習與交流。
6. 效果評價。效果評價是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包括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主要針對以下內容進行評價:①學生展現的主動探索能力;②與組內成員的交流合作情況;③對小組成果的貢獻;④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是否為同伴學習搭建有益支架。在評價這一環節,教師須給出合理的評價標準確保評價的公平性和客觀性,但也要允許學生說出他們的評價標準,避免過于死板。例如,學生評價自己: I can understand the short story of 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ren.學生需要按照Excellent、Good、Satisfactory、 Fair、 Improvement required 五個表現等級對自己學習狀況進行評定。④組內互評: Who put forward a good view and a new angle of thinking for our discussion? ⑤教師評價: Which group contributes most about understanding the theme of this text? 學生通過多元評價,認清自己學習狀態,改進學習方法,學會運用元認知策略來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調控與優化自己的學習過程。
四、結語
“一言堂”和“滿堂灌”式的傳統英語閱讀課堂問題亟需得到改變,而支架式教學模式為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參與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打破了教師的絕對主導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在此模式下,學生是被“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做到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極交流,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避免了“被動廢”現象,在提升了英語閱讀水平的同時,也有效地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提升了思維品質,激發了學習自信。
參考文獻:
[1]林躍武,胡勇.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學術月刊,2010(10):108-109.
[2]代霞.“支架”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的應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3]焦煒.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0(3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