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燕
摘要: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更喜歡一些生動、有趣的學習內容,音樂學科就符合他們的學習需要。同時,音樂本身是具有教化功能的,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樂曲的同時,在情感、價值觀念等方面也得到培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文章立足于新時代背景,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內容的滲透策略作了簡要分析,詳情如下。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教育;素質
前言
自古以來,我們的生活中就充滿了音樂的身影,歌謠、勞動號子等都是音樂的表達形式,承載著作者的殷切期盼,而在這些歌謠中就含有一些育人、生活的道理,我們通過傳唱、改編等方式,在無形中就接受了音樂的德育教育,并逐漸踐行到生活中。小學音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內容,將學生培養成擁有良好品德的人。
在音樂教材中滲透德育
我們都能夠感受到,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形式,它似乎不能直接解決一些問題,但是能夠通過韻律給予我們力量,我們也能夠通過音樂來表達自身的觀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音樂素材。所以說,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在音樂素材中設計德育內容,通過音樂素材來滲透德育教育。比如,我們在教學時會涉及到一些關于“豐收”的歌曲,這一類的音樂作品主要是想要讓學生了解到勞動的意義,明白只有動手勞動才可以獲得美好生活。在組織這一類型的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想一想:農民伯伯在看到豐收的場景后會是怎樣的心情?他們在收割農作物時的狀態會是怎樣的?又會怎樣計劃來年的生產呢?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發言,點燃學生學習熱情。接著,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小視頻、圖片,讓學生通過這些學習素材更真實、具象化地了解農民伯伯豐收時的激動心情。最后的時候,教師應該向學生表明:只有付出了勞動才會有預想的收獲,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珍惜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在音樂游戲中滲透德育
小學生很喜歡做游戲,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做一些小游戲,讓學生既能夠玩得開心,也可以學得扎實。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可以考慮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的小游戲,歌曲《草原小姐妹》講述了兩個小姐妹共同保護羊群的故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中演繹這個故事。首先,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分好小組,鼓勵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一起分析故事中角色的性格特點,使學生塑造的人物更加鮮活。其次,在學生表演完之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并讓學生認識到音樂表演的價值。學生開展表演實際上就是與歌曲中的人物進行了一次密切的交流,學生在學習、演唱這首歌時的感受會更加真切,進而與歌曲的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通過表演、學習,學生會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自然會自發約束自身的行為,將保護環境、愛護小動物真真切切的落到實處。
在音樂鑒賞中滲透德育
音樂本身就是作者表達自身觀點、意識的一種方式,其編曲、歌詞等都是作者情感意識的寄托,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音樂鑒賞,讓學生認真分析、品味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將德育教育內容與音樂鑒賞結合起來。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歌曲,我們熟知的國歌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歌曲,承載著我們熱烈的愛國情感。四年級下冊歌曲《我愛中華》也是如此,學生在學習這首歌曲時能夠體會到身為“國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命感。在組織學生學習這一歌曲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愛我中華民國》、《愛我中華》、《祖國慈祥的母親》等歌曲,讓學生在歌曲的感染下,生出與作者在愛國情感上的共鳴。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聲部、領唱等方式來演唱這首歌曲,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國山川壯麗、地大物博,國家昌盛、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感受到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責任與使命。
在教學行為中滲透德育
在學生的眼中,教師就是行為標準的代表,學生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行為。這一情況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更為明顯。原因在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還不清楚什么行為是對的,什么行為是錯誤的,所以會認為教師說的就是對的。這樣的教學現象有一定優勢,但是也存在一些惡劣影響。基于此,教師就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在教學行為中滲透德育教育。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生活中,教師都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在學習中學生被要求不能夠遲到、開小差,那么教師也要做到準時上課,在教學中不做與教學無關的事情等等,這樣有助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將其中與德育教育相關的內容重點突出出來,以發揮音樂的德育作用,讓學生能夠在歡樂的氛圍中接受德育教育內容,在音樂的熏陶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自覺約束自身行為。
參考文獻:
【1】王瑋.攜德之手,與音同行——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N].山西科技報,2021-07-16(011).
【2】劉婷婷.音樂為本,立德樹人——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3):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