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娟
摘要:作業是對課堂所學內容的回顧,更是對下一課即將學習內容的預習。如果教師可以利用好小學英語課后作業的教育力量,那么就可以更加輕松地幫助學生增加英語單詞儲備、強化英語的運用能力和口語能力。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要積極改革課后作業的布置方式,從內容、形式等多個方面來強化學生課后練習的效能。本文針對限制小學英語作業有效性的因素展開了研究與分析,并且由此提出了一些可以提高小學英語作業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后作業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英語;英語作業;有效性探究
引言:
在布置小學英語作業時,很多教師其實都存在同樣一個問題,就是對于作業內容缺乏有效規劃。作業練習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能力其實不亞于課堂教學,但是很多教師卻并沒有發揮出課后作業練習的真正效用。這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更加注重作業的數量而非質量,這樣的作業不僅會使學生感到疲憊,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也極為有限。想要改變如此現狀,教師就要了解到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痛點所在。這樣,小學英語教師才能找到合適的作業布置方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提高水平。
一、書面作業與實踐作業結合,創新作業的類型
小學英語作業的形式可以不局限于書面作業,也可以通過實踐練習的方式進行布置。而且這兩種作業形式還可以結合起來,給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課后練習機會。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必須要積極改革課后作業形式,將書面作業與實踐作業進行有機融合,為學生提供全新的作業體驗。
例如,在學習完三年級英語下冊的《Unit 2My family》之后,教師就可以從書寫和實踐兩個角度來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在跟隨教師學習完這一課的單詞以后,只有繼續進行抄寫練習才能加深印象。所以,教師給學生布置的第一項作業就應該是抄寫本課所學的單詞。同時,學生在這一課中學習了介紹家人的英文短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重復默讀,然后在課堂上同桌之間兩兩配合完成朗讀短句的任務。
二、增加對作業內容元素的探索,創新題目素材
在作業內容方面,教師往往會優先選擇課本上的內容,很少有小學英語教師會將學生的課后作業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然而,在學生的實際生活當中,其實同樣有許多可以促進學生英語水平增長的優質內容。教師如果可以將這些內容應用到學生的作業布置當中,就可以將作業質量再提高一個檔次。
例如,在學完三年級英語上冊的《Unit 4 We love animals》以后,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來給學生布置一次創新性的課后作業。教師可以讓學生晚上回家后將臥室燈光關閉,然后用一盞臺燈作為投影燈,最后用不同的手勢在墻上投影出不同動物的剪影圖案,然后讓學生說出對應單詞。這樣趣味的過程會引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在其中。
三、先自查再上交,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檢查作業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找出自身問題,使學生可以盡早改正類似的毛病。所以,小學英語教師完全可以將檢查作業的任務分給學生自己,讓學生先自行檢查,然后再上交作業。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地形成主動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例如,臨近期末的時候教師往往需要布置一些英語試卷讓學生去完成。這些試卷能考察學生的英語水平,如果學生不認真仔細的話,就很可能出現疏漏。所以,教師要給學生額外布置一項自查作業的任務,逐步養成這個好習慣。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拿出一部分時間來講解自查作業的方法,教給學生如何快速自查作業。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形成檢查題目、審查自我的良好作業習慣。
四、改變作業評價方式,激勵學生認真完成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正向的鼓勵性評價會讓學生更高質量地完成作業,而消極負面的批評性評價則會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喪失動力。所以,小學英語教師需要改變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方式,在課堂上鼓勵作業質量優秀的學生,并在學生的作業評語上指出學生的不足與問題。
例如,當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優秀時,教師可以不吝褒獎地在課堂上大肆表揚。但是當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較差時,教師就要將批評性評價放到課后單獨進行,或者讓學生回家后自行查看。這樣一來,學生的自尊不會受到打擊,而且也能激發出學生想要獲得教師褒獎的學習動力。
結語
課后練習作業對于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了強化小學英語作業的效用,教師需要改變作業形式,將書面作業與實踐活動進行結合,創新課后練習方式;并且,教師也要創新作業內容,提供更多元的課后練習素材;對于學生的作業,教師要鼓勵學生優先自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檢查習慣;最后,教師也要積極發揮評價的力量,慎用評價、用好評價,鼓勵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后作業。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課后作業練習當中收獲到足夠的知識與鍛煉。
參考文獻:
[1]朱敏.提升小學英語作業質量的有效性設計研究[J].知識文庫,2020(08):135-136.
[2]于紅麗.讓孩子愛上課后作業——淺談小學英語作業的趣味性、有效性的設計[J].中華辭賦,2019(0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