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云

摘 要:閱讀能力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至關重要。語文課堂教學要以文為源,善于尋點,凸顯體裁特點,聚焦言語形式,善于牽線,自主建構閱讀能力提升系統,發掘寫作特色,將“閱讀”與“表達”圓合,生成語言的肌肉和語言的靈魂,讓課文變成學生一份份學習資源,讓課堂成為孩子們一個個練兵場,聚集閱讀能力促思考,緊扣文本特點學表達,提高學生閱讀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閱讀能力;言語形式;語言建構
4月23日是納博科夫、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等世界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一天定為世界閱讀日,目的是鼓勵每個人熱愛閱讀,在閱讀實踐中發現并感受閱讀的快樂。世界各國也積極響應,紛紛倡導形成正確的閱讀風氣、提升公民的閱讀能力。縱觀十幾年來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無不把閱讀力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世界大閱讀觀的背景下,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在《閱讀與中國教育改造》的演講中明確指出:閱讀能力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至關重要。他呼吁:“真正的閱讀要從兒童開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倡導廣泛閱讀、培育閱讀素養是任何一個教師都要極力追求的。
結合國際對于兩大閱讀素養的行動研究,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論述,并根據布魯姆對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閱讀能力從低到高為檢索、理解、運用、評鑒和質疑創新等。而閱讀力的培養主要憑借有效的閱讀實踐活動,因此,教學應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立足閱讀素養的提升,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以文為源,植根于語言環境,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 尋點:凸顯體裁特點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循路識斯真”,意思是作者寫文有自己的思路,不同的文章(文體)有不同的思路,閱讀時,要遵循這種思路,才能見識真切,才能探求真意。
筆者執教《匆匆》一文,面對的是六年級的學生,學生第一次接觸“大家”散文,要讓學生遵循散文的思路、把握散文的特點,在課堂中有效培養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課上,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有思考地讀書,牢牢把握方向盤,引領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品味,琢磨,交流,不僅把學生帶到“高速路”入口,還要讓學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馳。在課伊始,筆者讓學生讀文,檢索出時間匆匆而逝的信息,引導學生關注字、詞、句,聚焦語言,植根于語言環境,提升閱讀能力。在潛心閱讀,交流表達中,學生發現“時光匆匆”信息遍布全文。筆者抓住契機告訴孩子:作者真切的感受遍布全文,看似無重點但又集中表達對時光匆匆而逝的無限感慨,這就是散文最突出、最鮮明的特點——形散神聚。這看似輕描淡寫、無心插柳的小結,卻是點睛之筆,有意栽花之舉,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有意無意、看似朦朧卻又具體地感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筆者有幸聆聽臺灣地區高敏麗老師執教《愛心無國界——新聞報道閱讀及討論》一文,驚嘆于她把全世界當教科書,而不是把教科書當世界的教育理念,讓聽課者深刻感受到閱讀力是思考力,閱讀的重要作用是觸發學生的思考。
整節課緊扣新聞報道這一體裁特點,引導學生認識新聞報道的一般構成:五個“W”和一個“H”。
在出示黑板貼條后,引導孩子們討論:最重要的是哪一個部分?學生們各抒己見,激蕩思維。在引導學生們拓寬思維時,老師舉重若輕,又不放棄老師這個“對話中的首席”,教師拋磚引玉,用自己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辯論,思維火花不斷閃現碰撞,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得到提升。繼而開門見山點出閱讀新聞報道第一是“判斷思考”;第二是“多元觀點”,教給學生新聞閱讀的一般方法:看標題,讀首段,比較判斷,略讀瀏覽,緊扣新聞報道一般構成,傳授學生搜集處理信息法寶,辨別判斷信息利箭,課堂上緊扣體裁特點,尋找思考點,促使學生形成“帶得走的能力”,使其終身受益。
教學中善于尋點,尋找文章的體裁特點,凸顯體裁特點,尋找思維的訓練點,可以引領孩子們在語文這個大觀園中領略不同體裁文章的魅力,感受語文“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絢麗多彩。
二、 牽線:聚焦言語形式
浙江師范大學教授王尚文說過:語文課堂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其他課程的教學是為了了解它說什么——呈現了什么事實,傳播了什么知識,表達了什么觀念等,即語言內容。而語文課堂要把語言當作思維的工具,去破譯文字背后的意義,培養學生理解與運用文字的終身能力,讓學生具有走出課堂所擁有的表達能力,可見,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語言內容,還要關注語言形式。語文教師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建立一個支點,讓兩者和諧統一,從語言出發,感悟人文內涵,再回歸語言,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情感思想的體驗、感悟契合得天衣無縫,讓學生們“言意兼備”。
筆者執教《刷子李》時,先引導學生讀文檢索刷子李“奇”的信息,而后理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刷子李的“奇”,并緊緊抓住刷子李刷一面墻的細節刻畫,極力渲染刷子李粉刷的功夫——出神入化,同時,語言文字也極優美——長短句錯落有致、聲情并茂,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美、音樂美。筆者引導學生深入品味語言,分析文章是怎么寫出他的“奇”。這是閱讀素養理解中的推論,即從明確的信息中推斷出隱含的意思。學生在品讀交流中,有的發現文章運用了修辭手法,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刷子李的技藝高超;有的關注的是人物的描寫方法,一連串動作的刻畫寫出刷子李刷墻技術非同一般;有的留意的是文章的內容,發現作者從“看到的”“聽到的”和“想象的”三方面寫出刷子李的“神奇”。作者用精準的詞句生動地描繪出刷子李刷墻技藝的高超——好看、好聽、好感,整個兒“好玩”,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融視覺、聽覺、感覺于一體的畫面,爐火純青的刷墻技藝躍然紙上,使讀者身臨其境。學生們在品味語句,理解內容時感受到:能夠把刷墻這樣普通的活做到如此悠然,如此瀟灑,恐怕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作者筆下,刷子李不僅僅是匠人,還像是音樂家、舞蹈家、油畫家、魔術家。
在課堂教學說“奇”這個環節,筆者不僅培養學生檢索、理解的能力,還以此擴充學生的背景知識,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使學生的閱讀思考處在評價、創新的高階思維上,培養學生的“評價”和“欣賞”的高層級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