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文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小學生所接觸的信息量增大,各類知識內容也較為復雜。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有所發展,但其心智不健全,對于信息的認知也會有所偏頗,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作為小學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之中,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以小學班級中的班主任實際工作為依據,對在管理工作中滲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情緒變化較快,容易產生各種矛盾與沖突,產生復雜的心理困擾。抑郁、煩躁、自卑等都是學生群體中常見的情緒困擾,多為無法應對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通過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開展專項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一、小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意義
學生處于是非觀念、思考模式的成長時期,需要班主任給予有效的道德觀念、人生觀的指導。班主任應積極促進自己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好地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感受,解決學生生活的問題和開解學習上的困擾,減少學生在情緒上長期處于抑郁狀態的情況。對于學生之間的問題與摩擦,班主任要及時地采取恰當的策略,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主動靠攏正能量。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的專項工作中,給學生充足的自我表達、同學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及時關注學生心理狀態的波動,幫助每一個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之中,實現自我價值。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建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學校與班級是幫助學生走出負面情緒的重要支柱。班主任可以通過建立和諧、友愛的班級氛圍,營造“平等互助”的班級文化,讓每一位學生樹立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意識。降低同齡人之間的歧視行為和言語傷害,增強學生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通過減少外界給處于消極狀態中的學生的壓力,讓學生在班集體中有一種安全感。
班主任是班級與任課教師的主要溝通者,需要將存在抑郁傾向等問題的學生的基本情況與其情緒狀態向任課教師加以詳細說明。在具體說明之下,任課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個別行為或者消極態度加以理解,并且對其積極的表現和努力給予表揚和肯定,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二)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
學生個體之間具有差異性,其心理需求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作為小學班主任,在進行日常工作開展的時候,需要提升與同學之間的交流。結合得到的信息,與班主任對學生的認知相結合,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日常課堂的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如發現學生在課堂中的情緒較為低落,或者出現不正常的情況,需要在課下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及時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班主任在課下要以平和的姿態,實現與學生的交流,逐步融入班集體之中。
某學生在學校中參與了紙飛機科技社團,在科學教師的帶領下,利用校本課程與托管課時間進行紙飛機的制作與試飛。該同學十分喜歡此項科技制作,但由于制作水平有限,失去了校內外展示的機會與競賽名額,成就感降低。班主任在觀察中發現了該學生情緒低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與人交往的習慣發生了負向的改變。針對這一情況,班主任設計了處理方案。將該學生介紹到籃球社團中,在社團活動之中,教師將籃球基本技能和游戲相組合,以迎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提高活動的趣味性。在體育活動中,可以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刺激大腦中多巴胺等的分泌,培育學生積極、果敢頑強的意識品質;也能激發出學生的進取精神,重塑學生前進的信心。
(三)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在素質教育中,德育、美育的展開也需要心理健康作為支持。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級管理工作之中,實現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在日常進行班級活動的時候,需要運用小組合作的活動模式。提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合作中,引導學生認識到個體的差異。了解不同學生的內外新變化,不同學生的動態進行快速的分析,實現動態化、滲透化的教育策略的應用。對于處于抑郁情緒中的學生,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學之中,盡量不要對學生進行直接的批評,更多的是需要對學生進行正向的引導,確保學生情緒的穩定。
對于存在抑郁情況的學生,需要教師對其思維特點和行為走向進行分析。班主任可以讓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介入,以繪畫、沙盤創作的方式呈現學生的心理世界。此類學生的作品常常呈現孤立、無聯系的意象,其思維水平降低,作品中的生命能量低,常常反映出抑郁的狀態、臆想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班主任要引導班級中的學生學會正確的、少量多次的與此類同學進行交流。增加此類學生對自我的認可和同一性的認知,以外界的交流與鼓勵重塑學生對外的聯系意愿。
(四)著重分析學生的家庭成因
小學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積極引進并借鑒相關教育工作的成果,重視教育管理機制的建設。對于相關的法律機制、教育政策以及班主任教師的應盡職責,班主任教師都需要加以了解,并能夠履行自己的義務和權利。
對于學生在校期間,經班主任、同學的開解、關心而表現良好,但在家卻出現了情緒低落、沮喪、寡言,導致又影響了學生在校的表現的情況,班主任需要以家校溝通的責任,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家庭狀態。對于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監護人的職責,班主任都需要及時進行溝通、提醒,必要時要依法進行上報,切實保證未成年的權益和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常規項目。當小學階段的學生出現心理困惑或者產生矛盾之時,他們往往愿意聽取班主任的建議。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心理輔導教師工作的有力補充。對于達到心理治療診斷標準的疾病需要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提出建議;對于學生的傾向或者負面情緒,需要班主任采取合理的策略,加以調整和疏解。
【參考文獻】
[1]巨芳蘭. 小學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 考試周刊,2021(36):3-4.
[2]梁杏華. 現實療法在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應用[J]. 數碼設計(下),2021,10(4):241.
[3]王玉蓮. 小學班主任實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 新課程,2021(30):227.
[4]陳玲. 小學班主任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 讀與寫,2021,18(8):247-248.
[5]肖建國,付俊杰. 面對學生的抑郁情緒,班主任怎么辦?[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2):76-78.
(責任編輯:梁慧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