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瑜
摘要:新高考模式無論是在考試內容、評分形式還是試卷題目的構成等方面,都較以往的高考模式有所改變。為適應高考新形勢,高中語文教師應繼續探索教學新方式。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語文;教學改革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近年來高考語文試題不斷進行調整,無論是從考試內容還是考核方向上,都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綜合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科融合、知識遷移、跨文本閱讀、議論性文本鑒賞……眾多難點的堆疊,新高考視域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何去何從,成為西部地區高中語文老師不得不思考的一大問題。
一、語文新高考內涵探析
新高考在全國范圍內的深入開展,引發了高中各學科的教育教學改革。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要想提升其教學效果,就必須以新高考要求為指南,在理解新高考內涵的基礎上,變革教學。
首先,新高考對語文學科作出了具體的定位。它將考查重點以及考評方向放到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上,力求轉變原來的“唯知識型”教育教學模式,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高素質人才,即將學生的思維能力、思想道德、行為規范等都納入到考評內容之中。
其次,審視新高考的語文出題范疇,不難發現其題目更貼近生活實際,具有時代性、地方特色,具有生活化色彩,且滲透人文性學習理念,且題型逐漸多元化,改變了原有的擴展語句、壓縮語段的模式,變化為主持發言、公益廣告等多種題目形式,更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其中作文也時刻緊跟時事熱點,具有創新色彩。
二、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策略
(1)立足生活,創設情境,加強語文應用
語言建構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礎。它包括詞匯、詞句、修辭、語法、表達、閱讀等多個內容,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地學習語言,真正地運用語言,教師就必須建立開放式的語文教學課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語言文字的學習與生活實際的運用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夠深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引導學生學會應用。
如在學習《荷塘月色》時,為了讓學生把握作者在描寫景色時語言的巧妙之處,品味“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等語句的奇妙與魅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對應的畫面,以視覺沖擊喚醒學生對文字的感知,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字建構能力;再如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譬如辯論賽、討論會、分享會等。以這些活動給學生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提供語言文字應用的舞臺,發展學生的文字建構能力。
(2)有效提問,適當留白,提升多元思維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想發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就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提問,適當地留白。這能夠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要求,讓學生自主探析語文知識、深入語文知識,也能夠給學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提升學生的多元思維。
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促使學生在思考的同時深入走語文文本:①賈母在見到林黛玉時問她你讀了什么書,林黛玉回答“只剛念了《四書》”,但賈寶玉問“妹妹可曾讀書”,林黛玉卻回答“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或許認得幾個字”,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回答?不會前后矛盾嗎?②在你心中,林黛玉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3)著眼文章,審美鑒賞,培養思想情感
語言文字本身就充滿美感,這種美感越品越濃。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美學感知的角度去審視語文知識,這樣學生能夠在審美鑒賞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時發現語文知識的美,能夠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與語文、作者之間實現情感對接。
以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七律《秋興八首》(其一)為例,這首詩將秋景作為行文線索,抒發和表達了詩人的悲秋與思鄉之情。教師可以從詩詞當中提取出一些關鍵字詞,來營造一個真實的秋的意境,比如“玉露、迷霧、烏云、叢菊兩開、寒衣”等,然后將這些畫面利用視頻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當學生在朗讀詩詞過程中,能夠與畫面當中的一情一景融為一體、相得益彰,這時,學生的腦海當中也能夠快速浮現出杜甫筆下秋的凄涼與蕭瑟,進而能夠準確挖掘出詩詞的意境之美。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古詩詞、文言文等古代文學作品當中,同樣的,也能夠幫助學生提煉出現代文當中的真情實感。
(4)啟發思維,個性評價,拓展學習深度
以新高考模式為背景,教育領域越來越強調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學生的高考成績相比,新高考更加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也從以往的教育者、說教者轉型為引導者、啟發者。肯定學生個體能力與優勢的教學要求,讓教師在課堂中充分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不是單憑卷面成績評判優劣,評價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時,有的學生會被林教頭的隱忍而感動;有的學生會為主人公最后的爆發而拍手叫好;有的學生會為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感到痛恨惋惜;有的學生會為當時黑暗的政治朝局而痛心疾首;有的學生會為作者的妙筆生花而驚嘆等等。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理解,學生們的個性都能夠得到充分體現,對于問題和事件的認知既具有合理性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一的評價學生的想法是對是錯,而是要本著尊重的態度去肯定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想法,然后加以引導,讓學生進行全面思考,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感悟。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讓課堂成為學生發表看法的戰場,通過辯論,學生進一步發現文章之美,看問題更有深度。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也要應新高考變化而轉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落實國家關于素質教育的具體要求,保證學生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樹立健康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曉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轉變的研究[J].學周刊,2020(12):86-87.
[2]劉月明.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01):7-8.
[3]王濟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轉變的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25):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