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燕霞 紀聰慧 譚斯韻 鄭邦喜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發展勢頭迅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于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變得尤為重要,本文構建“三維育人”社團建設,立足社團與雙導師之間共建、與組織共建、與社群共建,發揮社團育人功能,培養有堅定理想信念、有遠大追求、有綜合素養大學生。
關鍵詞:學生社團、育人路徑、機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20年1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頒發的《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管理辦法》指出:“高校學生社團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是高校學生根據成長成才需要,結合自身興趣特長,在高校黨委的領導和團委的指導下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團體?!备咝W生社團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大學生專業拓展的創新平臺,是高校組織育人、實踐育人的重要空間。
截止2021年6月,在中國知網(CNKI)平臺以“社團育人”為主題搜索得出的結果可知,共檢索到372條結果,其中博碩學士論文為28條,出現2961條期刊記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質上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從育人保障、育人主體、育人力量多方面突破社團多元育人的功能,努力實現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篇章。如何強化學生社團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發揮,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和科學文化情操,是每位學生工作者前方漫漫長路的重大任務。
二、高校學生社團建設意義和價值
(一)豐富學生社團文化理論
通過先行研究不難發現,學者們已經圍繞“學生社團文化”這一主題開展了相關研究,并取得了有一定價值的成果,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同時不可否認,當前的“學生社團文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仍舊需要開展大量的理論探索和拓展。本研究對“學生社團文化”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深化了對“學生社團文化”的認知,并圍繞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論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豐富學生社團文化的相關理論,拓寬這一領域的研究內容。
(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理論
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信息,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過程是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物質實體或活動形式。把社團文化育人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就是在社團活動之中展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通過社團活動的育人機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運用文化載體的關鍵是加強社團組織建設,在這層意義上,本研究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理論的深化與拓展。
(三)提高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科學性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學生社團文化建設也一樣,只有掌握了這些規律才能實現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科學性。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無論管理部門還是組織部門都很重視,但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并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系統理論的指導,導致學生社團文化建設往往處于盲目的建設中,不足以實現科學性建設的成效。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科學性的發展。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文化不僅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同時文化本身也蘊含著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價值觀念、秩序規范、修為養成等方面對人們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文化的熏陶和潛移默化下會影響學生的思想政治和思維模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在全社會形成符合現代化要求的價值觀。高校中的各種文化對大學生具有同樣作用,在建黨一百周年來臨之際,高校學生要通過社團活動的載體,完成黨史學習教育,自覺加強政治能力訓練和政治實踐歷練,向黨史求規律,向黨史探未來,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接續奮斗再出發的“動力源”,在學習黨史感悟思想偉力中增強政治擔當,做到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因此高校學生社團文化是大學生的現實需求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可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三、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現狀
(一)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意識冷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建設沒有落實普及到社團層面,黨的最新理論、方針政策,學校的最新部署、路線規劃等不能及時傳達到學生社團內。高校指導社團的組織機構認為社團內的學生會通過學院團委、班級團支部等知悉需要了解領會的黨團形勢政策,因此忽視了對高校學生社團內部的意識形態建設,導致學生社團宣傳和普及政治思想不到位,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符合,社團內成員只是單純的發展興趣特長愛好,形成存在思想政治意識冷漠、遵規守紀的意識差等現象。
(二)指導老師欠缺對學生社團的引領力
從目前學生社團的發展來看,學生社團由社團指導教師和學生社團負責人共同開展日常指導和管理工作,此類群體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高低,會對社團產生一定的影響,素質高的領導班子有一定的榜樣力量能夠推動高校學生社團的有效發展。據訪談發現,當前社團領導隊伍缺乏對學生社團引領能力,其表現其一為大學生社團所配備的指導老師,多數為兼職老師,沒有配備專職老師。兼職老師有本職工作,日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對學生社團工作進行深入了解,并且缺乏社團管理的專業經驗與技能,因此影響了學生社團的發展。其次,針對高校學生社團負責人,雖然制定了選拔和培育機制,但是這些機制的功能無真正落實,學生社團負責人的實際能力并不能夠達到相關要求,在學生群體中也難以形成引導能力。
(三)社團缺乏品牌活動的打造
同質化現象在大學生社團的建設中十分普遍。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社團開展的活動的類型、主題、形式和宣傳手段更加相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活動的類別是相似的,盡管高校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數量眾多且豐富,但活動的類別卻相對類似,例如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科技學術節比賽和校園文化藝術節比賽等;第二,活動場地相對統一,出于安全考慮和資源匱乏等多種因素,高校學生社團組織活動的場地大多局限于校園,沒有真正擴散到社會;最后,活動的內容相對單一,通常僅限于專業技能和知識或指導教師擬定的主題。高校學生社團活動變得越來越大眾化、趨同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社團的活動不再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直接影響了學生社團的建設和創新。
四、高校學生社團“三維育人”優化策略
高校學生社團是大學生基層的戰斗堡壘,在管理社團活動的同時體現高校全面發展的理念,發揮社團育人功能,加強廣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吸引、培養有堅定理想信念、有遠大追求、有綜合素養的大學生加入到社團中。搭建“三維育人”社團模式,是增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體體現,是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三維育人”社團模式具體是社團與雙導師之間共建、社團與社團共建、與社群共建,將雙導師、組織、社群作為完善社團育人體系的三個載體,有效拓展學生社團工作的維度,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學生社團為出發點,共建串成線,用有內涵、有活力的學生社團活動連成面,逐步覆蓋到每一個在校大學生?;趨f同理論,“三維育人”體系的形成有內圈中圈外圈三個層次相輔相成,最終依靠三個層次達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一)立足內圈建設指導,打造社團文化建設的萬能鑰匙
高校要抓好學生社團培訓機制。導師對社團的指導工作是全方位的,既有包括開展社團的干部培訓會議、團隊建設活動、素質拓展活動,同時還要利用好榜樣的力量,展開“莘莘學子講師團”的榜樣引領宣傳等關于社團建設扎實的指導,在做好社團建設培訓工作的同時社團導師的綜合素質也有了較高的要求,事實表明具備較高專業水平同時擁有豐富社團工作經驗又熱衷社團工作的社團導師相當有限。
高校同時需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定期對指導教師進行培訓,,以強化社團導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為首要目標,以提高社團導師專業素質能力為關鍵,進一步發揮社團活動專業性、規范性指導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專業素養的社團,落實好“社團導師考核機制”、“社團導師培訓活動”,該活動落實了社團指導教師業務能力培訓,完善了學生社團管理機制,為學生社團積極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指導教師兼具專業化、系統化的扎實功底,對社團的教導更具針對性與普遍性。站在“全視角、全局面、全專業”育人的高度將社團發展和社團導師制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落實規劃,加強監督,凝聚對現有人財物資源的統籌與管理,完成校內資源最優重組。
(二)豐富中圈價值導向,形成社團文化建設的強大定力
高校要確保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政治方向。學生社團文化建設要解決的不僅是建設什么樣的學生社團的問題,而是要根據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建設什么樣的學生社團的問題。因此,高校必須牢牢掌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迎著建黨一百周年的浪潮,開設線上黨知識競賽、線下黨知識宣傳擺攤、觀看紅色經典愛國電影、參觀烈士陵園,樹立社團成員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覺悟。
高校要端正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聚著包括廣大青年學生在內的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因此,高校要引導學生社團文化建設的價值觀念,開展音樂協會社團“放羊音樂節”,以大學生手繪周邊“絲木棉花開”宣傳牌及周邊景觀、學習華夏優秀景觀為主要內容;晨曦文學社開展“‘述往思來,向史而新’征文比賽”,以大學生視角講述黨建歷史,思考未來自身遠大理想及黨的發展;吉他社的“紅色新青年彈唱會”,以彈奏演唱紅色歌曲為主要內容,將大學生喜愛的藝術形式與紅色文化結合。同時在學風意識形態上開展國家獎學金榜樣學子分享會、專家講壇、莘莘學子講師團分享等等活動,引導學生在弘揚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將社團建設和價值導向引導結合,不斷從中華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汲取養分,要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三)拓展外圈實踐導向,凝聚社團文化建設的穩定抓手
高等院校教育意義在于幫助大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高校要深入社群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的積極影響。加強實踐教育是貫徹新時代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共青團組織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和抓手。一直以來,共青團廣東省委緊緊圍繞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鼓勵引導青年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并為之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服務載體。高校社團也應積極響應號召,遵循時代的規律,讓學生從校園里走出去,參與到外圈實踐中去。
高校社團活動可以開設“海豚服務隊伍”“益苗公益隊伍”等社團實踐主力軍深入社群,幫助居民,把握社會工作的公益性內容。可利用高校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開設專業性的服務活動,如計算機系的學生可以開展社群維修老舊計算機、電器等具體公益勞動,學生通過在社團活動中承擔著學生和社團成員的雙重身份,在實踐中提升全面素質,大學生在發揮社團成員角色時,通過參加多種有實踐的社群服務活動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樣有效的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明白了社團管理和活動組織的流程。
參考文獻:
[1]李春成.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質量標準體系構建——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研究》[J].領導科學,2019(22):127.
[2]羅賢甲,蘭建軍.社團導師制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02):152-155.
[3]韓煦.加強政治建設與高校學生社團管理體系升級[J].黨政論壇,2021(04):37-40.
項目基金:廣州軟件學院2021年學校黨建與思政教育研究課題(DJSZS202103)
作者簡介:游燕霞(1997年--),女,漢族,廣東汕頭人,本科,單位:廣州軟件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