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民法典》普及,創新普法方式,使普法更具趣味性,儼然已經成為社會熱點。高職院校學生極具個性、思維靈活、熱衷于社團活動,對理論知識學習缺乏興趣,自然對于枯燥的法律知識無感。因此,從傳統文化藝術中挖掘普法元素,比如剪紙、書法、戲劇表演、成語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和學習,一方面增強文化自信,同時讓法律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增強普法時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普法
近年來,“文化自信”已經成了當下年輕人追捧“國潮”的一個熱點詞匯。而真正的文化自信,需要我們真實走進中國文化,去感受我們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歷史進程告訴我們,我們的傳統文化藝術,只有真正=滿足我們的精神文化需要,才會在大浪淘沙中薪火相傳。對于傳統文化藝術,作為當下的年輕人,很多人忙著追星,忙著玩手機、打游戲等等,很少去關注傳統文化藝術,甚至很多人認為是“老氣、”“過時”等等。所以,在普法中融入傳統文化藝術,讓當代“00”后們去接受熏陶,去深刻體會哪些奉獻、感恩、堅持、專注等等精神,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藝術,同時堅定文化自信。
而從傳統文化藝術中去挖掘普法元素,是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和課堂的底色工程,是立德樹人的固本工程。當今高職院校普法工作大多以普法講座形式呈現,缺乏趣味性,老師講得累,學生聽著也累,耗時耗力,實效性也有待商榷。因此,將二者進行融合,讓法律“活起來,”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讓學生們進一步去感知法律的魅力,從而堅定法治信仰,增強普法實效。
一、高職院校普法困境
(一)法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目前是高職院校普法的主要課堂途徑,但是該門課程課時不多,且法律部分教材比例偏少,上課教師大多非法律專業背景,法治教育實效性有待商榷。另外,部分專業會開設專業法律課程,如《航空法律法規》、《幼兒政策與法規》以及《導游政策與法規》等課程,但是大多不是必修課,很多都是限選課、考查課,學校不重視,學生自然不愿意學,加之上課老師大多非法律專業背景,上課實效性一言難盡。
(二)普法方式陳舊老套
部分學校普法觀念陳舊,在進行普法時,大多以標語、橫幅、黑板報、講座形式進行宣傳普及,但是大多學生不了解法律術語,聽不懂也看不懂,另外,標語橫幅以及板報這些形式,學生司空見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受眾面,但內容呆板,沒有吸引力,學生們根本不會去認真研究和學習,難以達到很好的普法效果。
(三)普法內容存在缺陷
普法教育不光是普及如何知法守法,我們還需要重視用法,要重視權利和權益的維護。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大多學校普法都是灌輸義務,比如如何遵守校規校紀,如何遵守國家法律,違反法律我們要承擔什么責任等等,給人感覺往往是讓同學們畏懼法律,讓法律失去親切感,也失去了普法教育的本意。
二、傳統文化藝術普法元素
(一)“典故”新說
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增加韻味和情趣。我們可以將“典故”賦予法律解讀,比如“鑿壁借光”所展現的法律知識可以是“相鄰權”,比如“因小失大”涉及到的《民法典》中關于旅客乘坐的規定等等,還有鳩占鵲巢等等,我們可以通過公眾號制作漫畫、通過微課案例進行解說等等,增加普法趣味性。
(二)戲劇表演
戲劇表演要求演員創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審美和教育價值。通過戲劇表演,貼合大學生活實際,將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搬上舞臺,比如我們經常涉及到的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盜竊、性教育等等,通過構造情節故事,在舞臺上呈現出來,擴大受眾面,讓學生們在觀看劇本當中去體會和領悟法律。
(三)民間工藝
民間工藝是大眾生活的民俗藝術。這里我們主要談到的是剪紙、繡花以及篆刻等。通過特定傳統節日,我們可以開展剪紙、繡花以及篆刻體驗活動或者比賽,比如篆刻一些具有法律特征的圖像或者字形,比如刻一個“法”字,或者神獸“獬豸”圖像等等,去感受法文化的魅力。
(四)書畫作品
書畫比賽往往在高職院校眾多活動當中是一項常規活動。因此,開展書畫相關活動中,我們可以融入法律知識,比如畫一些具有法律特征的圖像,如“獬豸、”“天平”等等,可以寫一些《民法典》中經典條款,還可以去探尋古時候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法治思想,進行摘抄和書寫等等。
(五)小品相聲
小品相聲往往是用一些詼諧的方式來展現表演內容,達到教育目的,該類表演趣味性強,觀眾也很容易進入情境,因此,用小品相聲的形式對法律進行演繹,通過講故事、案例、辯論等形式進行表演,結合社會熱點,去普及法律知識,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普法實效。
三、結語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社會的新鮮血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互聯網+”的時代下,“00”后想法大膽跳躍、視野開闊,在“立德樹人”的要求下,我們要去思考普法工作如何進行,要想達到怎樣的效果,普什么樣的法的問題。因此,在進行普法過程中,我們嘗試挖掘傳統文化藝術的普法功能,讓學生通過表演、體驗等形式,讓自己可以“看”法律、“聽”法律、“說”法律,在這些活動中去把握新時代青年價值取向,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當然,社團活動是校園第二課堂的重要陣地,因此,我們在進行普法過程中,要與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去搭建起普法平臺,開展系列傳統文化藝術普法活動,發揮好校園文化的引導激勵作用,讓普法工作更“接地氣”,增強普法實效,同時賦予法律文化藝術的魅力,堅定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戴業鳳.大學生法治意識及其培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2]沙莎.基于高職學生法律認知水平的現狀分析[J].商情,2016,000(019): 164.
[3]葉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路徑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8.
[4]馮艷花.傳統文化與兒童戲劇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徑——以皮影戲為例[J].西京學院.2021.
[5]陳煒林.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創新探索[J].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021.
作者簡介
劉小林(1989—),女,漢族,重慶云陽人,輔導員,法學碩士,單位: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法律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