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平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教改體制的不斷深化,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理念的提出和推廣落實,為把學生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堅實基礎。本文將對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做好相應整理和總結。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策略
十九大以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提出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逐步成型,確保理論實踐聯動教學,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發揮,在達到強化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了有利的參考和依據。
一、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意義
1、促進教改事業高效發展
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可以有效促進我國教改事業高效發展。以往思政課程多呈現單獨教學、孤立教學的特質,思政協同育人積極響應國家教育基本政策和指導方針,使高校思政課逐步形成聯合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加速我國教改事業推進發展的效率。
2、提升高校育人教學水平
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可以提升高校育人教學水平。本質上協同育人對于教師綜合能力和專業教學水平要求更高,該機制下教師團隊素質會隨時間推移不斷提高,這也是高校自身競爭力得以不斷提升的關鍵依據。
3、確保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性
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能夠確保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性,在引導學生全面自由發展基礎上更加重視其理論與實踐應用能力的開發,也為學生形成全面發展的學習意識打下重要基礎。
二、目前我國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存在的問題
1、不能正確認識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價值作用
高校受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影響較深,學校領導層仍然將學生升學率和就業率放在主要位置;教師不能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導致授課方法和形式過于刻板固化;學生輕視思政課、不愿意正視思政課而過度關注專業課等現象,都使得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開展推進難度很大。
2、實際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模式落實力度有限
校方對于整合、豐富教育教學資源無法形成統一意見,所有課程基本上都有屬于自身的專業和思政目標。專業課教師重專業輕思政,而思政課不能結合專業目標形成教學方案,這無助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教學內容上缺乏創新元素,加之按部就班的教育流程,都使得實際整體思政教育效果很難達到預期。
3、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開展期間缺乏相關保障體系
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缺乏有針對性的保障體系,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反饋意見很難得到有效收集整理,使得長期以來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更新完善缺乏指導依據。同時相關考評、激勵體系無法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定,也進一步造成了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開展推行進度受阻[1]。
三、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實踐策略
1、全面重視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
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必須要在思想上和實踐上高度重視。校方要整合學校各部門,按照冗余劃分、合并分散的原則,針對不同主體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制度性文件,比如從教師師德、政治覺悟等角度出發增設相關規章,明確教師行為規范,突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類型特質,確保教師綜合教育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借助多渠道、多途徑研討活動強化思政課教師政治覺悟,使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充分認識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性,為教改機制順利的推廣落實打下良好基礎。
2、結合實際科學構建并落實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
信息時代下大學生群體三觀形成受到多方因素影響的現象逐年增強,部分學生三觀比較偏激,仍舊借助傳統的傳播媒介而拒絕新媒體介入教育教學,思政工作成果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育實踐中應該適應新的教育環境,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以確保思政教育效果完全達到預期。
良好的教學要求授課內容豐富、邏輯清晰,更要體現與時俱進的創新型、現代化教學方式,因此在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便必須圍繞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設置。比如教師在備課時就要主動思考該節課時具體教學目標有哪些,可以體現那種思政元素,最終能夠達到何種效果等;明確道德教育本質即是將道德教育和生活、專業進行多方融合聯系,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最終達到育人目的。教師要摒棄在課堂上進行填壓灌輸的傳統教育模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性,利用新媒體、信息化等教學手段,創建靈活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教師還必須在生活中以身示范,形成師生共同學思踐行、相互提高的模式,使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功能得以完全體現。
借助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設置相應實踐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學校生活滿意度,并在此基礎上使其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觀念。實踐活動內容和效果要具備多樣性特質,比如非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要有效反映行業道德規范、合作、協調、服務、奮斗等思政元素,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要盡可能反映不同專業能力、價值、情感、態度等學科元素,逐步形成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活動和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活動交互合作的模式。學生無論進行何種實踐教學活動,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必須共同制定方案,明確教學流程中具體實踐內容和成果預測。活動結束后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體驗思政教育的實際功能,以此使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教育教學質量可以得到一定保障[2]。
3、創新保障體系確保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價值充分得到發揮
創新保障體系作為確保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落實效果、實踐價值充分發揮的必要依據,校方應將教學管理做一體化設定,提高高校各部門間交集密度,促進協同育人實效性,并根據實際情況適度完善教學管理一體化模式內容,設定與之對應的考核評審制度,明確協同育人思政運行效率、運行水平離不開科學專業的評判指標。在此基礎上制定激勵制度,該激勵制度應緊貼思政協同育人內容,不能按部就班套用形式,強調教師、學生在此期間自身所具有的職責權益,以此為思政協同育人工作提供長久的動力支撐。校方必須依據現實情況設定監督機制,這也是思政協同育人機制能夠正常開展運行的關鍵所在,最終通過周期性監督思政活動完成情況,有效規避實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差錯,確保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價值充分得到發揮。
通過對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思考分析,可以看出在實踐中必須從全面重視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結合實際科學構建并落實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保障體系確保高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價值充分得到發揮等方面入手,方能使思政協同育人效果完全達到預期效果,這是我國高校教育事業夠穩定快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參考文獻
[1]江南.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構建[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 40(01):77-80.
[2]趙冰梅,徐暢,武征.課程思政視角下的高校協同育人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9,33(0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