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燁 陳 思
河北傳媒學院
教育部自2001年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來,開始狠抓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頒發了《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啟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到了2013年,MOOC即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正式進入我國高等教育課程建設中,它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是課程質量的提升。2019年,正式發布《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一流本科課程”建設作為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抓手,提升課程建設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我國課程建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此建設背景下,民辦高校既然承擔著相應的本科生培養任務,已逐漸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北傳媒學院,作為一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競爭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民辦高校,必須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內容、實踐教學、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
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與途徑就是課程建設,它直接決定著高校教學質量的高低。而課程建設的研究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基礎,通過研究,既可推進管理觀念的更新,又可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對學校的發展、教師的提高、學生的培養都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高校課程建設從本質上來講應為一種建設規劃,但很多民辦高校較多的是關注學校成功申報國家、省級優質課程數量以及這個數量在同級同類或同地區的學校所處的位次是怎樣的,只將其作為宣傳本校的資本,卻極少關心課程的建設過程及效果,對已建成的優質課程并未發揮其示范及引領作用,缺乏一種長期的、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理念。
目前,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及一流本科課程作為國家課程建設的主要表現形式,在課程中起著導向和示范性作用,但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尤其存在“重申報而輕建設”的現象 :立項時按照評審要求將教學大綱、教案等材料上傳至網上,檢查驗收時再根據要求添加內容,豐富教學資源,以求順利通過。沒有統一的、長遠的規劃,缺乏系統的、規范的管理。
河北傳媒學院現已立項建設1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以及3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雖然提高了全校整體的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但這些課程從立項建設以來,并未完全發揮其示范及引領作用,且部分課程在立項后未及時進行資源更新或教學研討,缺乏長期的維護與管理。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直接決定了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教師隊伍相對年輕,且培養起來的優秀教師也易出現流失,許多教師將民辦高校當做跳板。據統計,31-50歲年齡段的教師流失率可達到民辦高校流失率的80%,這個年齡段的教師都屬于學校的骨干力量,具備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及科研能力,這部分人的流失對于民辦高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損失。
對于民辦高校教師來說,因自身合法權益如養老、醫療等相關權益缺乏相關的制度保障,在民辦高校任職期間存在打工心理,這樣也遏制了老師們的進取心。民辦高校師資隊伍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結構不合理,大部分是從公辦高校退休返聘的教師或者在民辦高校兼職的教師,且中青年教師結構比例較低,甚至不少中青年教師在學校培養或評聘職稱后出現較多離職現象,對于學校課程建設體系構建的穩定性來說是有極大隱患的。
如河北傳媒學院,2018年第三屆校級精品在線開放立項建設課程《紀錄片創作》負責人因辭職直接導致課程負責人變更,這對此門課程的建設勢必會造成影響的。如果學校長期處于流出的都是能力突出、學歷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而流入的都是剛剛從事教育工作,缺乏教育和施展經驗的教師的話,從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教學團隊的不穩定,乃至影響課程建設。
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課程教學實現的,高校必須要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才能擁有更多的生存和挑戰。很多民辦高校在確立人才培養方案的時候缺乏系統性,各種課程的設置比較死板,整體的課程體系不夠科學,甚至出現不同的課程名稱但是課程內容不盡相同。這種情況使一個專業課程體系中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關系不明確,不利于整個課程體系改革的深化。長此以往,專業沒有特色,課程結構單一,學校難以吸引良好生源,缺乏競爭性。
河北傳媒學院自2000年建校以來,經過幾輪的研討與商議后制定完成的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部分二級學院在運行期間仍會多次對人培進行修改、補充,這就說明其對本學院人才培養缺乏前瞻性。
課程建設的目的是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實現教學培養目標,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理論框架和思維方法,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民辦高校要在就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有針對性的明確課程目標,根據自身的類型、層次構建不同種類的課程體系,著重培養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的適用型人才,才能適應市場需求。
民辦高校要從課程建設實踐出發,深化課程建設的理論研究,可以合理規劃學校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整合、優化教學資源,從而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并能保證學校的穩定生源,以實現學校長久、穩定的發展。課程建設的研究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基礎,通過研究,既可推進管理觀念的更新,又可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對學校的發展、教師的提高、學生的培養都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民辦高校開展課程建設,必須要加強內涵建設和質量建設,要明確辦學目標,注重能力培養,全面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
課程建設要遵循“分批分層次建設,逐類逐課程推進”的原則,堅持以點帶面,全面提高,整體推進課程建設水平。根據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作用,結合專業發展,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團隊建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教材及教學條件建設。
以提升教學效果為目的創新教學方法。教育部于2019年正式發布《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強調產出導向,傳統的“滿堂灌”已無法適應當年的教育教學形式,對教師備課以及學生課下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例如,目前全國各大高校已基本實現多媒體教學,但是部分教師在實行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形式化問題嚴重,內容依然照本宣科,這種課程改革形式沒有任何實際作用。
重點打造一批優質的高水平課程,建立標桿,成為榜樣。立項建設后,應組織相關的一流課程團隊進行教學研討、培訓、課程資源建設改進等,以保證隨著時間的推移,課程資源能夠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能夠與時俱進。對于一所高校來說,幾門或者幾十門標桿課程在整體的課程總量當中所占比例是很少的,因此,必須構建課程建設整體規劃的理念,整體推進,形成共識。
民辦高校課程建設較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長期穩定的課程團隊,但是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穩定性差,結構不合理,科研能力低又是一個普遍性問題。因此,如何建設長期穩定的課程團隊,是民辦高校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1)大力引進專業帶頭人和優秀教師。民辦高校要制定和完善相應的制度、政策,改善辦學條件以及教師待遇,大力引進專業帶頭人以及優秀教師,定期組織業務培訓,展開教研活動,提升課程教學團隊整體業務水平。目前,眾多民辦高校均存在骨干教師流失的情況,要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必須要加大經費投入,提高教師工資待遇,縮小與公辦高校之間的差距,讓教師“既來之,則安之”。
(2)培養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想要課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培養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目前很多課程團隊均存在課程負責人老齡化以及課程團隊年齡、職稱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不管是年齡結構還是職稱結構,均應構建“兩頭小,中間大”的教學團隊結構。中年教師作為中堅力量,加強此類教師的引進以及培養力度,充分發揮高職稱、高年齡教師傳幫帶作用,有計劃的對中青年教師進行培訓,定期集體備課、研討課程設計,有利于課程的可持續發展。
(3)民辦高校課程體系研究。課程設置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河北傳媒學院根據傳媒藝術類人才的成長規律,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本著既注重全面提升學生素質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通過課上課下結合(打通一二課堂)、校內校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全方位系統構建“學、練、干、創”各個教育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勤學苦練打好基礎,在真干實創中初步具備適應未來崗位要求的能力和素養,其課程體系由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拓展課程構成。
在課程設置上主動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準確定位企業需要,將行業企業用人標準、技術標準引入人才培養過程。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辦高校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體現。優化教育教學體系,以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目標,推動民辦高校內涵建設是民辦高校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