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滿香 姚慶偉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體會是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應該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發展為導向,以學生體驗成長為指針,合理應用小組合作學習,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通過協調的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
教學中實施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的智力、情感以及合作精神的培養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同時它也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幾乎所有的數學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以小組討論為主要形式的合作學習。但無需諱言,當前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常見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教師在組織討論,合作學習沒有素材。
2.缺少獨立思考的過程,問題提出后馬上讓學生小組交流,部分學生還沒有進行思考其它同學己經說出了答案,學生的個性思維得不到發展。
3.合作學習的時間不夠,對于一些問題學生需要充分的時間去討論,但教師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學生的探究以沒有結果結束。
4.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合作不夠主動,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不知道如何去討論,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
5.教師不能及時介入學生的合作探究,當學牛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教師不能駕馭課堂課堂紀律難于控制,教學任務難于完成。
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來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的合作過程可能會出現回答不出來的冷場,也會有不成功的小組討論,或達不到教師的要求與預期目的,但這樣的主體活動是真實的、有效的,學生在活動中參與了體驗,習得了方法,而不是為了搞形式主義面討論。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于上面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學生心理因素,部分學生缺乏自信,認為同學們都比自己高明,有能以超越書本知識的眼光來對待數學問題,缺乏發掘、發現問題的能力,人云亦云,盲從于老師說的和書上寫的,不敢提出異議與不同想法。
第二,學生情感因素,怕在同學們和教師面前出錯被人瞧不起,產生恐懼感,認為學習枯燥無味,學而無用,缺乏目標和動力,產生厭惡感。
第三,教師方面的因素,首先過分強調師道尊嚴,強調教的權威,認為學生是無知的個體,老師就是權威,師生關系只能是上下關系,而非朋友關系。其次,教學過程中關心是教學進度,不是學生了解多少或懂了多少,注意的是領導的評價,或是公開課的效果,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第四,學校社會方面的因素,分數至上。
三、提高小組合作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l、創設思維情境,為小組合作提供操作平臺
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前提是要有明確的、有價值的學習題材。教師應從學生己有的知識和體驗出發,深入挖掘原有認知和課本內容的聯系,設置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層次性和可討論性的問題,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操作平臺,讓學生入情入境,對學習任務產生濃烈的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積極地利用舊知探索新知。
例如:我在執教的《小數乘整數》一課,以全球500家——河橫為背景,創設了一個農業開發公司銷售西紅柿和大米的故事情境,這一情景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從而將數學知識融入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課堂學生樂于接受,同時學生們也會主動探討研究。
2、分工合理,保證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流暢性
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后,教師就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始合作、探究,這是小組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學習成果。并且學生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定的責任分工,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說,學習任務已經落實到個人,小組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小數乘整數》一課,我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時,明確要求學生做好分工一部分同學列舉算式,另一部分學生則猜想積的小數位數,最后一起驗證積的小數位數是否等于因數中小數的位數。這時同學們分工明確,在合作的過程中個個興高采烈,洋溢著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孩子們不僅學會了驗證,得出了結論,更嘗到了合作的樂趣!
3、培養合作技能,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凝聚力
從發展性的要求來看,數學課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數學,而更重要的學會學習,具備在未來的工作中,科學地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教育學生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互幫互學的合作意識,使每個人都能為集體目標的實現盡心盡力。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的例一時,出示例題:王大叔用18根一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先讓學生自己分析題意,思考從題中得到哪些關于長方形羊圈的信息?學生會在仔細讀題后說出長方形羊圈的周長是18米。要確定一個長方形首先要確定什么?長和寬,這是學生能脫口而出的,那么從題中你能知道關于長和寬的信息嗎?這個問題有點難度的。學生會重新看題然后思考發現長和寬的和等于周長的一半。下面再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后在小組內討論下自己是怎么擺得,擺到了幾種方法。討論過后學生很快把表格填好了。這里我給了學生思考出自己見解的時間,有了思考的過程提出的見解才會有一定的深度,雖然有學生沒有找全方法,但是他知道該怎么去找。再如學習一道數學題:在2,4,6,(),(),()后面的括號里填數,使這些數具有某種規律,并說明具有怎樣的規律。我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人都發表了他們自己的意見,一些學生會受到其他學生的引導。經過小組討論,總結出兩種答案,一是可以在括號里依次填入8,10,12,使這列數從第二個數開始,每一個數都比前一個數多2;二是可以在括號里依次填入10,16,26,使這列數從第三個數開始,每一個數都是前兩個數的和。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能放手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施展才華。在學生討論中,我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了綜合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解題問題的思路,進而讓他們感受到了合作的樂趣。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斷向學生傳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們學會既善于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的意見,敢于說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相互啟迪,并能夠綜合吸收各種不同的觀點,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
4、引導過程小結,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理論性、實效性
教學中結合教學實際,因勢利導,適時地進行過程小結,使學生在合作學習后,逐漸領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小組學習的效益使他們把在學習中摸索體會到的觀念、方法盡快地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積極地保持和強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發展自己的個性思維。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安排學生討論: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學過的這幾種形狀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由于這個問題與生活接近,學生討論得異常激烈。我也來到他們中間傾聽。發現有幾個小組在說到講臺桌上那個墨水盒時,都發生了爭論,有的認為那是正方體的,有的則認為那是長方體的。這個爭論的出現,說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確區別正方體和長方體。于是我立即決定將原定的下一個有趣的游戲環節取消,改為再一次深入講解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別,其間運用讓學生觀察、觸摸、比較等形式。最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墨水瓶是一個長方體!”教師及時從學生的討論中去發現問題,及時總結并調整教學環節以便迅速解決問題。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數學課堂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訓練;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數學課堂學習方法,需要在教師科學指導、適時點撥下逐漸形成;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數學課堂學習興趣,需要在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的引導下得以發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要認真探索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每個學生要做到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每堂課都要實現的。讓我們努力探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真正有實效。
參考文獻:
[1]王樹山.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上),2015(5).
[2]趙晶.小學數學課堂合作學習有效性研究[J].數碼設計(上),2018,000(002):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