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武
摘要:在初中階段,物理課程是一門學生未接觸過的科目,與此同時物理是研究物質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因此初中物理學科是一門具有極大難度的學科。初中物理科目是一門實驗科學,書本中任一理論的得出都需進行大量的實驗,并且物理知識涉及運動規律以及物質結構,因此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從而物理學科的講授需要依據實驗的開展。虛擬實驗是隨著互聯網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技術形式,其既可保證知識講授通過實驗的方式,又可減少實驗設備的準備,并且保證實驗過程的安全性,因此,推進虛擬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進程勢在必行。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科學;虛擬實驗;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2-128
物理研究內容涉及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及規律,因此其是所有自然學科的基礎,由此可看出物理科目的學習與教授都存在較大難度,因此教師應合理運用教學工具,不斷提高教學成效,保證學生學習效果。虛擬實驗是指借助于多媒體、仿真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在計算機上營造可輔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傳統實驗各操作環節的相關軟硬件操作環境,實驗者可以像在真實的環境中一樣完成各種實驗項目,此種技術形式效率較高且較為便捷,因此教師將其運用至物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與戰略意義。
一、設置課程導入,吸引學生興趣
課程導入環節旨在運用較有趣味性的與課程相關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從而促使其在后續課程學習中保持專注,與此同時因為物理課程具有較大的難度,并且內容相對枯燥乏味,所以設置合理的課程導入環節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虛擬實驗是借助媒體形式存在的,因此其可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動態過程,故將其運用至物理教學中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為此,教師可將虛擬實驗放置在課程導入環節中,例如,教師在講解“多彩的光”這一課時,首先教師選取幾個關于光的直射、反射等的虛擬實驗,并且在課程開始的前五分鐘將其播放給學生,其次教師要求學生觀看過程中記住簡單的實驗步驟,最后教師講解課程內容,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回想虛擬實驗內容,一方面有助于促使學生保持專注,另一方面實驗形式有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由此可見,教師運用虛擬實驗作為課程導入環節,有助于吸引學生興趣,從而激發其主動探索的欲望,進而為后續課程講解奠定良好基礎。
二、深入講解課程,提高課程效率
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其理論的得出離不開實驗,同樣對其進行講解的過程也離不開實驗活動的輔助,但是傳統實驗過程,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場地、器具,并且部分實驗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教師開展物理實驗課的頻次較低,從而導致實驗課程逐漸流于形式。虛擬實驗一方面可以幫助實驗者實現親手操作的過程,另一方面其脫離了傳統器具與場地,便捷且高效。為此,教師應合理運用虛擬實驗推進課程講解,例如,教師在講解“力與運動”這一內容時,首先教師講解課本內容,引導學生對知識有大致了解,其次在所講解知識較為抽象時,教師合理運用虛擬實驗輔助講解,從而可減少教師的冗余講解過程,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最后教師結合實驗再次講解課本中的重難點知識,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由此保證學生知識學習的完整性。由此可見,教師將虛擬實驗運用至講解過程中,有助于減少繁復講解,從而不斷提高課程效率,進而促進物理科目教學成效不斷提升。
三、輔助復習知識,直觀感悟課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教師有意識推進課堂講解過程的改革,但是忽略了復習知識的過程。物理學科中,知識復習的過程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梳理知識脈絡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應推進此環節的創新與變革,由此保證學生學習知識的條理性。為此,教師應將虛擬實驗運用至復習過程中,例如,教師在講解完“了解電路”這一單元內容后,首先教師要求學生自主回顧課程知識,建立知識框架,其次教師在課程結束的五分鐘前,將與課程相關的實驗過程展現給學生,由此為學生留有深刻印象,保證其在回想知識的過程中記憶的加深,最后教師將虛擬實驗發給家長,學生在完成課后復習的過程中借助實驗形式解決其認為的重點與難點,從而保證學生在再次回顧與理解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合理運用虛擬實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促進其在觀察與實踐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由此可見,教師運用虛擬實驗輔助學生復習,有助于學生直觀中感悟知識,從而提高對課程內容的熟悉度與掌握度,進而保證物理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首先物理課程是一門從初中開始進行學習的科目,并且因為其本身的學科特點,導致其在教學及學習中具有一定難度,其次物理學科是實驗學科,其講授過程需要依據實驗活動的開展進行,最后虛擬實驗是隨著互聯網發展而出現的新型技術形式,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此,教師應正確認知物理教學難度,合理運用虛擬實驗,推進教學成效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邢如玲.虛擬實驗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劉愛紅.虛擬實驗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學物理,2014(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