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洪靜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學好語文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邏輯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整體氣質,使學生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交流方式,讓學生擁有大局觀,從更高角度來看待問題,從而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和成長都具有良好的影響。閱讀能力是學好語文的必備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閱讀技巧作為教學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122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能力不僅可以方便學生學習語文,還可以更快地吸收和理解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學生擁有了閱讀能力會讓學習成績更優異,所以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會有輕微的閱讀困難,且沒有正確的閱讀習慣,這就給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基于這種情況,教師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和改革,在語文教學中增加閱讀的趣味性,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一、改革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隨著教學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由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特征,所以學校語文老師就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教學模式作出一定的變革與創新,因為低年級的小學生才剛剛適應了學校的學習生活,且低年級的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所以小學生很難完整地讀完整本書,這時教師不能強迫學生進行語文閱讀,要學會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比如,在學習《找春天》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描寫春天特點的詞語,像鶯歌燕舞、萬物復蘇、百花齊放等,要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進來,通過課堂的互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關于課程的圖片,調動學生的感官,之后再帶著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發散性和開放性,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考和創新。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布置作業時,不要死板地僅限于抄寫生字,可以讓學生的家長錄制一段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視頻,或者讓學生寫一篇字符較少的關于春天的作文。
二、增強自主閱讀認識,提高閱讀能力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讓學生閱讀的內容都是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識,即使教師有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學生還是會對閱讀產生抵觸的情緒,這是因為教材的知識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教師僅讓學生閱讀語文教材的知識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改變刻板的觀念,讓學生不局限于教材的知識,使學生能適當地閱讀課外書籍。教師可以在班級中設立讀書角,讀書角中應放入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
如《湯姆索亞歷險記》《小王子》《十萬個為什么》等,這樣的圖書類型不但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讓小學生愛上讀書,從而擴大閱讀的視野和知識面,還能夠使小學生從書中學到感恩、勇氣、善意等美好品格,因此教師要讓小學生自己挑選感興趣的課外書,以提高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在閱讀完課外書籍后,教師可以適當地要求學生寫一篇閱讀筆記和閱讀心得體會,學生在寫閱讀筆記的過程中學會了自己梳理書中的主線劇情和整體的脈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差異,要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閱讀,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授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老師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教學生正確的讀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例如老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明確閱讀的內容。
比如,在學習《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導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讓學生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并教會學生借助字典查找正確的讀音,然后教師先領讀課文,再讓學生大聲地自由朗讀課文,最好在朗讀課文時增加感情色彩。教師要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整體框架,并向學生進行課堂提問:動物王國要干什么?老虎讓誰向動物們進行通知的?主要通知了幾次……使學生對課文有清晰、具體的認知,讓學生理解課文主旨,并學會閱讀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學生在以后閱讀時可以利用這些方法來完成閱讀,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組建一個學習群,學習群里設置一些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每周閱讀一篇文章,然后在學習群里進行打卡簽到,逐漸使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