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本文分析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敘述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提出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四融合”:提升教師思政教學意識和能力,融思政教學理念于課程育人目標;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融思政教學元素于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及手段,融思政教育實踐于課程教學活動;重構教學評價內容,融思政考核項目于課程評價體系。
【關鍵詞】民辦高校 大學英語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7-0099-04
近年來,我國高校從各個層面不斷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通過重構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課程教學模式,踐行“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門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教學要求”。大學英語課程在我國本科課程體系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要實現該課程教學服務于民辦高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授課內容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特點,該課程教學就必須結合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新要求,進行課程教學改革,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將英語語言知識教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一、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分析
(一)民辦高校學生英語學習特征
1.基礎知識相對薄弱
民辦高校的學生大多思維敏捷,但是基礎知識不牢固,因為高考成績不夠理想,進不了本科第一、第二批次的學校,所以只能選擇第三批次的民辦高校。民辦高校的學生大多學科基礎知識相對薄弱,英語綜合知識相對不足,跨學科知識比較欠缺,而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卻強調知識的綜合性與跨學科意識的培養,所以,民辦高校的學生英語學習困難較大,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只有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克服懶散消極的心理,才能收到良好學習效果。
2.缺乏自主學習意識
民辦高校大部分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對專業課程、實踐活動等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部分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缺少內在動力,多數學生以通過考試、畢業或出國留學為目的而學習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學習動機不足。他們往往缺乏自主學習英語的意識,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后他們除了完成作業幾乎很少自覺地復習和練習英語。因此,教學過程中需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3.價值觀不夠穩定
民辦高校的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對國家政治和經濟有一定的了解,能夠緊跟新時代的步伐,但是由于價值觀、人生觀尚未成熟以及缺乏跨文化意識等原因,沒有把學習生活和思想政治情感相結合,學習觀和價值觀不夠穩定。部分學生容易被社會、網絡上一些負面的思想和行為誤導出現思想上的偏差,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或問題時缺少理性的判斷和思考。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強調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民辦高校只有從思想政治方面進行正面的引導,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從而有效地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二)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政教學理念不夠明確
目前,由于民辦高校年輕教師較多,受到教學經驗不足的影響,部分英語教師認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保證他們順利通過期末考試和拿到畢業證,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但因為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有效的實施策略,不知道如何有機地將英語語言知識點與思政元素相結合并融入課堂教學。同時,英語課程教師、思政課程教師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協同育人”思政教學理念,難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這些因素導致現在一些民辦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的認知不足,對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2.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滲透不夠豐富
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教師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的能力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如果專業課教師沒有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專業課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使課程思政工作難以有效推進。從目前的民辦高校已經進行的思政課程實踐情況看,部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沒有將語言知識點與思政元素進行整合;部分教師由于受到教材影響以及缺乏思政知識和實踐經驗,他們在進行課程思政時所選內容比較簡單,形式大于意義,沒有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的特點、學生思維方式等挖掘和融合相關的思政教育元素。從而導致英語課堂上思政元素的融合顯得比較生硬,沒有實現語言知識點和思政知識點的自然融合,甚至會讓學生覺得“英語課變成了思政課”,出現逆反心理。
3.課程思政教學形式不夠多樣化
目前,由于多數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時較少、教學任務較重,教師上課多以講授為主,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為輔,較少嘗試如實踐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很難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注重課堂上理論知識和語言知識點的教學,忽視了課后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構建。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比較被動,對思政教學元素的融入多以灌輸式的講授教學為主,缺少結合思政元素開展實踐活動和案例教學,未能自然地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部分教師不能熟練地使用新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維度,課堂教學氛圍也不夠活躍。
4.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不夠健全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不夠全面,教師往往重視對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的評價,忽視了對整個教學過程以及思政教育效果的評價。目前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部分教師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但是他們只注重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的考核及評價,而對教學過程中的思政教學活動和任務并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學校對教師是否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以及課程思政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的思政育人成效也沒有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這就導致無法客觀、全面地檢測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不利于課程思政教學的順利實施。
二、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必要性
(一)落實新時代國家教育政策及外語教育新要求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重點強調了教育教學是高等學校教育過程中最為重要和最根本的工作,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善于發掘每一門課程和不同的教學方式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這為民辦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必須要在教材編寫、課程建設、教學實施等每一個環節中充分挖掘相關的情感和思想資源,豐富其人文內涵,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結合,同時也明確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可見,在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迫在眉睫。
(二)實現新時代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新要求
首先,大學外語的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主要特點是學生參與面廣、專業學科跨度大、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是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其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培養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綜合技能和應用能力,使他們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意識并能夠流暢地用英語進行日常的跨文化交流。同時教師也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質。因此,為了滿足新時代社會和市場的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應該結合本校特色、學生學習特征以及發展需要,在立足于面向地方特色、緊跟行業發展特色的同時,以學習者為中心,不斷改革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民辦高校結合地方發展戰略、學校獨特的辦學風格和特色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英語課程的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同步進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高校英語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幫助造就全面發展的當代大學生,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跨文化交流人才需求。應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機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知識的講授中,采用跨學科相結合的方式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通過對價值的引領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三、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四融合”
(一)提升教師思政教學意識和能力,融思政教學理念于課程育人目標
目前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部分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夠全面,育人觀念轉變不徹底。他們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語言文化水平提升和全面發展的積極影響,把重心放在課程內容教學上,認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教師的任務。民辦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教師必須明確通過課程的思政教育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首先,教師必須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理解語言知識教學、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加強自身思想政治修養和德育意識。其次,教師應積極主動加強政治理論學習,通過培訓、實踐、研討會等途徑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轉變傳統的育人觀念。
教師在制訂教學大綱、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過程中需結合課程的特點及學生的學習特征,明確新時代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和要求,有效地在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進行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發揮引路人的作用,充分發揮該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首先,在實現該課程的知識傳授、學生能力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本課程教材以及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不斷優化課程教學體系。其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在教授英語知識以及英語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動語言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學科深度融合,形成協同效應。最后,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特征,幫助和引導他們樹立自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通過語言和跨文化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認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二)充分挖掘教材內涵,融思政教學元素于課程教學內容
教師在實施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時,應該充分了解該課程的特殊性,在教材和教學內容中找準切入點,在各教學環節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只有將英語課程教學和思政教育巧妙結合,才能更好地在教授英語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進行思政教學時,一定要掌握好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力度,避免每一門課都變成思政課,導致學生感到枯燥甚至出現反感的心理。首先,教師在講授不同單元主題時應整合、優化教學內容,結合一些時政熱點、典型案例、地方特色文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等進行思政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知識點。其次,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如導入主題、單詞和詞匯學習、句子和語法教學、寫作教學)中適當地融入思政元素。
以“大學英語II”讀寫教程部分單元教學為例,在講授第一單元語言學習主題時在課程導入環節融入中西方教育模式的異同,在學習詞匯時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出現的一些句子為例句進行分析,在課文語篇學習中融入語言文化學習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在講授第四單元校園愛情時結合主題幫助學生了解正確對待戀愛的態度,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人生觀。在第五單元學習花錢還是存錢的文章時融入中國傳統的消費觀,提醒學生謹防網貸和信用卡陷阱,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通過合理地優化教學內容,可以減少學生的逆反心理,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加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重構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時候需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選擇新穎且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有效地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目標。教師在融入思政元素時必須把握好思想政治元素的特點,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優化設計,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
(三)豐富教學形式及手段,融思政教育實踐于課程教學活動
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課程教學活動,通過營造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每個單元不同的主題和思政內容,靈活使用講授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法、自主學習法、啟發式學習、實踐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將學習的內容以多種形式展現給學生,如英語短視頻、PPT、圖片、文字和音頻等。最后,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發達的新時代,英語教師需提升自己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能力,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信息素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氛圍,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現大學英語課程和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運用不同的教學活動和手段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以“大學英語II”第四單元語校園愛情主題為例,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根據不同的任務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活動,目的是在教授語言知識點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文化和政治素養。課前教師通過網絡發送教學視頻,學生可以了解“戀愛學理論與實踐”課程的主要內容并思考大學是否有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課中教師通過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討論課前布置的任務并邀請部分學生分享討論結果,然后教師進行小結并引導學生了解健康的校園愛情關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課后教師根據課后練習中西方節日英漢互譯知識,結合“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以及樹立大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要求,布置小組任務—— 準備“弘揚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PPT主題匯報材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學習,整體學習氛圍變得更加濃厚。課堂互評和自評環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增加了學生的英文詞匯量,同時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熟悉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構教學評價內容,融思政考核項目于課程評價體系
傳統的英語課程教學評價,重視學生對英語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的結果評價,忽視了對思政教育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時應更新原有的評價方式,把英語專業知識的評價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相結合,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融入思政元素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進行科學和全面的評價,建立有效可行的評價體系,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
對教學過程中布置的主題PPT匯報、作文、英文手抄報、小組討論、個人演講等思政活動和任務,教師靈活使用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督導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確保評價的公正、全面和客觀性。對結果性評價的考核,教師除了采用傳統的筆試,還可以增加口語考試,根據學習過的五個單元主題及思政內容設計兩人一組的口語對話任務,考核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檢測學生是否能夠流暢地用英文進行交流。學生的最終成績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比例計算。如在課程期末總評成績計算時,總評成績=平時成績×40%+期中考試成績×20%+期末考試成績×40%,其中平時成績包含課堂考勤、課堂表現、平時作業、任務等各項成績,這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同等重要。對教師思政教學能力的評價可以通過同行評價、督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課程教學體系是否完善、課程是否達到預期的育人目標等方面進行考核。只有建立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動力,提高英語教師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師生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提升整體教學效果。
目前,國內民辦高校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必須按照新時代國家政策及外語教育教學的新要求,結合學校學生學習特點和教學情況進行教學改革。新時代民辦高校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需通過融思政教學理念于課程育人目標、融思政教學元素于課程教學內容、融思政教育實踐于課程教學活動、融思政考核項目于課程評價體系等有效途徑,實現培養具有較高英語綜合能力又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實現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M].北京:外語教學與教育研究出版社,2015.
[3]李新萍,趙曉玉.“課程思政”:理論基礎、關鍵問題與策略選擇[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40).
[4]劉靜.新時代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探究[J],現代英語,2020(6).
[5]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政教育理論,2018(3).
[6]路涵旭.課程思政視域下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路徑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7]龐燕.網絡+課堂+實踐三位一體的高職行業英語課程思政模式探索[J].校園英語,2020(30).
注: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2020年度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般項目“‘課程思政理念下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2020XJYB36)
【作者簡介】劉 敏(1985— ),女,瑤族,廣西恭城人,碩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跨文化研究。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