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杰
摘要: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已有五千年之久,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是支持炎黃子孫不斷向前進步的根源所在。所以如今的學生需要不斷學習民族文化,繼承民族文化,發揚民族文化,才能夠更加全面的發展,成長為能夠適應當今社會的優秀人才。音樂課程之中滲透的民族文化異常豐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的利用好教材內容,向學生滲透我國的民族文化,從而幫助學生對民族文化產生全新的認識和理解。接下來,本文將以“民族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為主題,對此展開進一步論述。
關鍵詞:民族文化;初中音樂;有效滲透
現階段,提升初中學生綜合素質成為了當今教育界追求的重要目標,其中,民族文化的傳承與藝術修養的提升是組成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音樂課程將兩者完美的結合了起來,所以音樂課程的受重視程度在近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具體的教學活動當中,初中音樂任課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出音樂課程的有事,帶領學生深入的體悟民族文化,學習民族文化,感知民族文化。為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加強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利用民族樂器開展教學、提升教師自身專業素養三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民族音樂文化滲透
初中音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民族文化時,應當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民族音樂,從音樂的角度去感知民族文化,體會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從而借此形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確保學生能夠通過音樂教育獲得綜合化、個性化的發展。具體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的形式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教”與“學”,而是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便于學生加強對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了解,增進了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感知。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新疆之春》的相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維吾爾族的民族文化,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余組織學生開展以描述維吾爾族生活或帶有濃郁維吾爾族特色的歌曲為主的歌唱大賽。在選曲方面,學生不僅可以選擇《新疆之春》這首歌,也可以選擇《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歌曲。在演唱中,學生通過這些歌曲的曲調感悟到了濃郁的維吾爾族特色,總結出維吾爾族音樂的基本特點,而且能夠透過歌詞感悟維吾爾族人民活力四射、熱情好客的特點。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對我國的民族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利用民族樂器開展教學
要想讓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民族文化,教師不僅僅要借助民族音樂進行滲透,更要借助民族樂器進行教學,更進一步的提升民族文化的滲透力度。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演示教學法”、“鑒賞教學法”等方式,帶領學生探究民族樂器之中蘊藏的獨特韻味,感受從這些樂器中流淌出的民族情感,借此對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簡單的演示民族樂器的演奏方法,讓學生產生初步的認識,然后為學生播放一些使用民族樂器演奏的經典樂器,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樂器在樂曲片段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發揮出的作用,從而更加詳細的了解民族音樂中滲透的民族文化。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和《牧歌》這兩首歌曲時,可以簡單的向學生介紹“古琴”、“古箏”、“蕭”、“二胡”、“馬頭琴”、“嗩吶”等民族樂器的發展歷史,并選擇“馬頭琴”作為演示教學的道具。首先,教師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馬頭琴,或通過展示圖片的方式,向學生介紹馬頭琴的各個組成部分,并簡單的描述馬頭琴的音色,然后為學生播放馬頭琴演奏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音色去判斷馬頭琴適合表現怎樣的情感。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對這件樂器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并且也能夠從相關的音樂片段中感悟馬頭琴所流露出的情感,體會草原人民豪邁粗狂,熱情誠懇的寶貴品質,并理解這樣的民族文化。
三、提升教師自身專業素養
將初中音樂教學與民族文化教學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價值以及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與必要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我國各個民族的樂曲、樂器、民族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這就要求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只有如此,才能夠更好的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
為此,在平常的工作中,音樂任課教師應當積極的從互聯網、期刊、教輔書籍中吸收營養,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并將其應用到實踐當中。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不斷加強音樂專業知識的學習,便于教師在課堂上開展專業化程度更高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在民族音樂與民族文化之海中暢游。另外,教師還要積極地參加聽課評課活動,不斷吸收其他優秀教師的優秀經驗,通過“本班級化”的處理,將他人成功經驗與自身的教學實踐結合。
總而言之,民族文化與音樂課程的融合勢在必行,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引導,才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傳承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鄒義樹. 民族音樂文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分析[J]. 明日, 2019(21):0169-0169.
[2]魏艷梅. 傳承音樂之源 弘揚民族文化——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 藝術評鑒, 2020(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