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苗
摘要:德育是五育之本,國家的教育大綱也在各個學科的教學當中融入了德育教育的內容,小學語文不僅要培養小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同時也擔負著對小學生進行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任務。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以德育教育為本,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任務,培養品德高尚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學生。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語文;德育教育
引言:
素質教育要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還要在教學中將德育作為重要的內容與文本教學進行結合,讓德育的種子在知識的甘霖中生根發芽。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的課文,筆者在此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談談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熏陶,凈化小學生的思想,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挖掘教材,發掘其中的德育契機
德育教育的滲透使語文教學更生動形象,有血有肉,豐富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同時也讓學生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小學語文的教材當中有很多內涵深刻的課文,是語文教材德育教育的最好的契機。文章通過優美的語言、樸素的情感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謳歌,或者描繪祖國山河的壯美,或者是對風土人情的訴說等等,都能讓讀者得到美的享受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這些課文人文素養豐厚,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當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都會在優美的語言中獲得積極向上的情感。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發揮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形聲兼備地講解課文,以避免空洞的道理引起學生的厭惡之感。例如在《海上日出》中,描寫了自然景物,在感嘆祖國山河壯美的同時,陶冶學生的心靈,增進學生的文化素養。據筆者的教學實踐證明,通過《小英雄雨來》的閱讀,小學生們都非常敬佩小英雄的機智勇敢,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做了德育教育的熏陶。在《石灰吟》一詩的學習中,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詩歌中蘊涵的高尚品格,從而陶冶學生的心靈,堅定他們立志學習的理想信念,使他們保持高尚的品格,以石灰的高尚品格為榜樣,堅持原則立場,努力為家為國努力學習。
二、結合小學生的品德教育現狀,制定教學計劃
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品德教育現狀,制定一個完善的語文教學計劃。小學語文在注重對小學語文知識培養的基礎上,也非常重視對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也要讓學生熱愛生活,堅定理想信念,飽含愛國主義情懷。這些都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當中,將德育滲透到教學活動當中,讓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化為簡潔好學的教育素材,潛移默化中使小學生的心靈受到潤澤。同時小學語文教師也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意識地讓小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使學生成為對國家與人民有用的人才。在學習《少年中國說》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從這篇充滿激情的文稿中,尋找德育的亮點,讓學生拿出飽滿的熱情去讀這篇課文。尤其是讀到“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學生讀得氣勢越來越強,激情飛揚。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學生的愛國情得到了升華,在朗讀中悄然地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愛國主義教育,也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了升華。
三、在閱讀中尋找德育元素,點播德育種子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模式,在部編本教材中,幾乎是每堂語文課都會涉及到閱讀課文,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從部編本教材入手,發掘閱讀課文的德育元素,引導學生學習與交流,探討德育在學習語文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對德育的認識,這樣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語文是針對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科目,而文稿負載著思想內容,離開了文字,思想內容就會失去意義,所以語言文字和思想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小學語文教材當中選用了大量的德育教育的文章,文章中對具體現象進行塑造,有的是對高尚情操的贊美,有的是對于美好事物的歌頌等等。教師在指導小學生閱讀課文的時候,要從課文的字詞句段入手,既要啟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技巧,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品味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手法,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讓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景物深深地印在腦海中。讓學生學習做人的真諦。比如,在閱讀《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對文章所描繪的情境立體地呈現,將長征的艱苦生活、惡劣的環境給學生呈現出來,讓學生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紅軍戰士樂觀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革命情操。讓學生的思想也經歷革命精神的洗禮,激發小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斗志,堅定努力學習,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的信心和決心。
四、在作業練習中滲透德育
部編本教材的頒布,為德育教育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努力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小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課后作業練習是對小學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和檢查,所以小學語文要重視學生課后練習的情況,這也是對課堂教學的德育成果進行檢驗,進而深化德育教育的成果。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在課堂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滲透德育內容,比如說在學習了《海上日出》之后給學生布置的練習題目可以是:“你看過哪里的景色,說出你最喜歡祖國哪里的風景,用什么樣的語言能夠表達出你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雖然作業很簡單,學生也很容易作答,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德育教育的熏陶。
結論: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助于小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將來成長為社會的棟梁之材。小學語文教學中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立德樹人,在教學活動當中,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內涵,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做人的道理,學到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精粹,為中華的強國夢增磚添瓦。
參考文獻:
[1]張雪芬.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17):127+129.
[2]周彥輝.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黑龍江科學,2018,9(19):108-109.
[3]耿俐如.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