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鋒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發生了較大改變,但對課堂作業本的合理應用卻始終停滯不前。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幫助學生高效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小學語文教師應將課堂作業隨堂化,充分利用好語文課堂作業本的優勢,讓課堂作業練習與教學內容巧妙結合設計教學,從而保障課堂作業本的高效使用。
關鍵詞:引導;語文教學;課堂作業本
前言:
目前有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課堂作業本的效用,但也有教師習慣用整節課時間來完成作業內容,或者作為課后作業來補充課堂內容。在小學語文課堂之上,很少有學生拿起筆記筆記,這就導致課堂作業本脫離課堂教學,二者產生分離狀態。因此,教師應將課堂作業與課堂教學二者相結合,讓課堂作業本走進 “課堂”,真正做到提高課堂質量與效果,同時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一、重視課前預習,掌握學生學情
對于小學生而言,如果將課前預習做好不但可以提高聽課效率,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為學生在預習中不只要求動腦和動口,還需要動手。學生需要通過閱讀來了解課文內容和主旨內涵,要靠自己動腦來完成教師給出的預習提示和具體要求,還要利用語文課堂作業本來將課文疑難之處或精彩之處動手寫出來。這一預習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還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信滿滿的回答出教師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由此可見,課前預習對于教師來說能充分掌握學生的實際學情,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更是有莫大幫助。
例如,在預習《巨人的花園》這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預先讓學生先歸納段落大意,然后提出一些有關課文的問題讓學生嘗試回答:春天遲遲不到花園來的原因是什么?說說巨人的花園景色為什么發生變化?當看到巨人變化后,你最想對他說些什么呢?再逐步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查找有關作者背景資料,還有自己翻找字典查閱不懂的生字詞,如“豐碩、凄涼、蹤跡、訓斥、斥責、覆蓋”等,讓學生會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然后將這些都記錄在語文課堂作業本上。實事證明,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在課堂的表現更優異,就連平時上課不怎么回答問題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這樣就極大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水平,教師也可掌握更多學生學習情況。
二、課中穿插練習,加深學生印象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能會產生困惑:在課堂上將重點已反復強調好幾遍,為什么學生卻總是記不住?在課堂上明明學生已經對答如流的問題,為什么在課堂課堂作業本上還是出現很多問題?課內閱讀尤為如此。其實,這就是“眼高手低”所遺留的“后遺癥”,究其原因是讀多寫少,瞬時記憶和長久記憶弱出現偏差的現象依然存在沒有引起有效重視的緣故。在課堂上,要想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牢固掌握,日益形成較穩定的語文能力,教師可以把語文課堂作業本與課文理解過程相結合,在理解文章的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們思考和討論,這樣就達到加深學生印象和全員參與的目的。
例如,在整體感知《將相和》這篇課文內容這個環節中,就可以讓學生翻開課堂作業本,然后記錄問題:在《將相和》中,“將”是指什么?“相”是指什么?“和”又是什么意思?全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可以分別用哪三個標題來概括呢?在學生默讀課文中,嘗試先完成這些小練習。將這個課堂小練習穿插進教學中,給學生設置了整體把握課文主旨的具體任務,讓學生都能夠帶著問題去思考與學習。在交流討論時,因為思考到位,所以舉手發言的學生很多,并且學生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學生更能加以改正自身回答存在的不足,接著教師再給他們留有修正自己答案的時間。這樣教師在課中穿插進問題訓練,既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也更好展現了語文課堂作業本的價值。
三、課尾隨堂練筆,累積運用語言
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是在消化課文中較規范的語言后融會貫通,然后再綜合運用語言的過程。語文教師就應具有敏銳發現課文中蘊含的語言訓練點的能力,隨時開展好隨堂小練筆,對語言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將語言實踐高效完成。在課程結尾語文作業本上的最后,小練筆是出現頻率最多的。人文性很強的課文在教材中有很多,其通過作者真情實感的內容,向學生傳達世間美好情感,當學生在達到情感的頂端時,教師就可以用語文課堂作業本來進行小練筆,將在閱讀中獲得的情感積淀凝練成文字。
例如,在學習完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貓》《母雞》《白鵝》后,教師就可以用“我喜愛的小動物”為題組織隨堂小練筆。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這三篇描寫動物的課文中,分別對動物的姿態、動作、習性等做了詳細介紹,尤其在寫母雞的時候,作者將動物進行夸張處理,把母雞描寫的惟妙惟肖,學生也都能感受到母雞那種負責、慈愛、勇敢、勤勞的精神。那么同學們最喜愛的小動物長的是什么樣子呢?它們又有著怎樣特殊的習性呢?它們的動作是不是十分有趣呢?這樣學生的寫作就有了大致方向,可以在課尾的小練筆中讓自己的課堂作業本內容更加充實,同時也在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方面能力更強。
總結:
總之,科學合理的布置課堂作業應在一節完整的語文課中進行,并在此前提下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達到語文課堂輕負優質的目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說的好:“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并非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所以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要發揮課堂作業本的強大優勢,做好課前、課中和課尾這三個步驟,讓普通的語文課堂作業本散發出奪目光彩,盡量讓學生在作業中汲取知識,在作業中發展思維,在作業中形成能力,從而打造出高效優質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蔣蓉.課堂作業本助力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更好組織與開展[J].華夏教師,2020(20):40-41.
[2]徐紅霞.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作業本的高效使用[J].新課程學習(上),2014(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