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勇
摘要:音樂作為人們表達自我情感的一種有效方式,其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音樂作品內容及特征,合理的將德育滲透其中,使學生通過音樂學習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基于此,本文就初中音樂課堂中德育滲透的方式展開研究,希望該研究能對學生的發展具有幫助。
關鍵詞:初中音樂;德育滲透;方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401
一、初中音樂課堂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初中階段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重要時期,此背景下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有待提升,缺乏自我控制力易形成壞習慣,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在當下信息時代的發展背景下,信息技術的不斷應用,使其在各個方面的常態化應用都極其廣泛,為學生知識獲取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性。與此同時,也對學生的發展造成影響,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學生更容易接觸不良信息,對學生三觀的形成產生影響,阻礙了學生人生觀念的正確形成。
二、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德育滲透方式
(一)基于教學內容的愛國教育滲透
在初中音樂文本中含有很多愛國方面的音樂歌曲,教師為將德育思想滲透至學生的學習中。首先,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選擇恰當的方式將其融入進去,從而,使學生自覺接受愛國教育,升華學生的愛國思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合理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音樂類型,以吸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
舉例說明,如我們在學習《國旗頌》的內容時,教師首先帶領學生認真聆聽該歌曲,在聆聽結束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其次,為學生講解五星紅旗的相關知識,從中感受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歷經的艱辛。盡管歷經磨難但始終永不放棄這就是成功背后的真正意義。通過該歌曲教育引導學生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向偉大的祖國致敬,以此培養學生即使歷經坎坷,但依舊堅信未來美好的決心,培養學生的堅定信念和理想,實現德育在教學中的滲透。
(二)促進學生音樂細胞的發散,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由于學生生活和成長環境的不同,學生在事物的認知、學習能力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這一狀態下要想實現德育的滲透,還需要教師積極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建良好的課堂氛圍,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積極參與音樂學習。另外,部分初中學生由于性格較為內斂,因而,其缺少小學時期應當具有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細胞,使學生能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成長,增強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
舉例說明,在學習蒙古歌曲《牧歌》的內容時,教師首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內蒙古的相關音樂及風土人情等,以此發散學生的“音樂細胞”。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就蒙古歌曲的特點展開討論,這一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更為學生的知識學習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學生的討論引入《牧歌》的特點,體會牧歌表達的情感,不斷加深學生對蒙古族知識的掌握,更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借助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德育素養提升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成績非常重視,將很多的音樂知識學習放在基礎知識的講解方面,教師只注重于對學生音樂歌唱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以啟發式、深層次賞析式學習的拓展,這嚴重阻礙了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使音樂教學活動失去了其原有的價值。因此,教師要想實現德育在音樂中的滲透,需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教師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提供依據,將教學效果充分體現出來。
舉例說明,如在學習《英雄凱旋歌》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在此基礎上探究音樂的特點,借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片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了解歌曲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展與“英雄”相關的活動,如:搜集與“贊美英雄”相關的歌曲,并與同學積極分享,將自己聽完歌曲后的情感表達出來,與同學積極交流、探討,使學生能通過實踐活動真正走進音樂中,更好的體會音樂的獨特魅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德育的滲透需要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結合當下初中學生的發展特點,實現德育在音樂中的巧妙滲透,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成長。另外,在對學生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音樂教材,引導學生走進音樂、感悟音樂,不斷實現音樂教學活動的創新和豐富。
參考文獻
[1]李道華.初中音樂課堂德育滲透方式分析[J].北方音樂,2019,39(2):207,211.
[2]白曉紅.對初中音樂課堂德育滲透方式的分析[J].新課程,2021(33):230.
[3]葉華.初中音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研究[J].北方音樂,2020(14):219-220.
[4]吳旭林.淺談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德育滲透教學[J].軟件(電子版),2020(2):116.
[5]向麗.以美育人:初中音樂課程德育功能的滲透路徑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