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統香
摘要:眾所周知,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兩者不可分割。但是,從小學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在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將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作為教學重點,很少講述文化內容,導致學生文化認知不深刻,限制了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基于此,本文立足新課程改革對英語文化教學的要求,探究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內容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 文化內容? 滲透
一、挖掘文本,發現文化內容
從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來看,教材編寫人員在文化教學要求的指導下,引入了諸多文化內容,但是沒有將文化內容單獨列出來,而是將其與語言知識融合到了一起。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一般會深入語言知識,對其所包含的文化內容進行深入探究,進而展現給學生,借此真正地發揮教材價值,開拓學生的眼界。
以“In a nature park”為例,本單元以自然公園為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與自然景物有關的詞匯,并理解、運用句型“Is there a...”。在教學時,教師如果止步于此,就會將學生束縛在基礎知識中,不利于實現全面發展。在分析教材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國內外關于自然保護的不同法律法規,使學生在對比中感知到西方人較為重視自然保護。
二、多樣方式,展示文化內容
對英語認知和文化認知有限的小學生來說,教師枯燥的知識講解會削弱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難以形成深刻的理解。為此,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的限制,將文化內容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給予學生自主感知、體驗的機會,使他們在主觀能動性的影響下,真正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一般情況下,在小學英語教學時,教師會采取以下兩種方式為學生展現文化內容。
1.情境展現
晦澀難懂的語言知識是大部分學生難以掌握的,而且文化內容往往與語言知識聯系在一起,學生受文化認知的限制,無法做到既掌握語言知識,又掌握文化內容。此時,教師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以情境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基礎的語言知識,引導學生體驗情境,從而在自主性的影響下,深入情境,感知其中的文化內涵,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化內容的熏陶,實現有效的文化教學。
以“When is Easter?”為例,本單元是與復活節相關的知識。復活節是西方文化的高度凝結,在教學時,筆者借助多媒體展示了西方國家慶祝復活節的場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直觀的情境。接著,筆者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個情境,了解西方國家是如何慶祝復活節的、復活節上有什么活動等,從而使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建立對復活節的感性認知,為進行中西文化的對比打下堅實的基礎。
2.體驗對比
學生是小學英語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學生的自主體驗是教師實現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在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模式中,大部分教師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導致學生在被動接受中難以獲得有價值的知識。針對此情況,為了將文化內容有效展現給學生,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給予學生發揮自主性的機會,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自主感知、理解知識。
仍以“When is Easter?”為例,筆者在組織了教學活動后,引導學生自主演繹復活節慶祝活動和元旦慶祝活動,從而在體驗中感知中西文化的差異,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在此過程中,筆者還呈現了一些關于西方節日和我國傳統節日的報道,使學生在閱讀中分析應該如何保護我國傳統節日,并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深入教材挖掘文化內容,并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幫助學生在扎實掌握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逐步樹立起文化意識,為實現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施穎秋.小學英語中文化教學的實踐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8(4).
[2]秦意潔.例談小學英語文化意識的有效教學[J].英語教師,2017(14).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多林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