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芳
摘要:學生在出現錯題的時候,教師不能一味責備,而要從學生的錯題當中得到適當的反饋,及時反思自身的教學方法,及時分析為什么學生會做錯這道題目,題目的設置是否合理科學,如果改變對這個知識點的講解方法,學生是否能夠更好理解和吸收等等。通過錯題,教師在幫助學生反思的同時,還要從反饋中反思自我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題;教學反饋
通過錯題來得到學生對于知識習得、對于知識點和重難點的掌握程度燈反饋是絕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通過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但在練習的過程做錯了題目,體現出學生的思維方式、做題習慣、知識吸收水平等,也體現出教師在這節課上的成果和反饋。教師運用好學生錯題的反饋信息,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重溫知識,改正錯誤,提高成績。
一、題目的難度、信度、區分度是否能檢測出學生現階段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
由于教師和學生的知識水平不是處于同一層次,教師也不能完全掌握學生對于知識點與核心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通過不同難度的題目測試學生是最簡單、最直接和最方便的方法。但是題目的難易度如果不符合學生對于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水平,那么這道題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是“超綱題目”,不能體現出學生時候已經掌握了這一知識點,教師也無法從中得到教學的反饋信息。如果題目的信度、區分度沒有達到要求,同樣也會導致學生因不理解題目意思、看不懂題目、沒有觸及所學知識范圍而不會做或者做錯,結果也會是不能提供正確的反饋信息給教師。這對于教師教學工作起到消極的作用。
例如,教師在教授完《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課程之后,設置了幾道分數的加減法給學生在課堂上練習。學生在做完題目后,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錯題中得知,如果學生對同分母不同分子的分數加減法運算仍出現錯誤,可以詢問學生是否理解“同分母不同分子加減法運算,分子相加減”這一運算方法,如果學生明白,但是算錯數,教師可以提醒學生下次注意。如果學生對同分子不同分母的運算出現錯誤,教師應注意班上是否大部分學生都做錯了這種題目,如果是,教師要及時補充說明這一運算方法,以更加淺顯、易懂的說法教會學生。
二、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能讓學生輕松吸收知識點和重難點
錯題是有區分度的,如果班級上大多數學生都做對了這道題,且能有效地解答出這道題,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理解這個題呈現出來的知識點或者本節課的重難點,只是還有小部分學生還未能完全理解,這時教師應在課堂上及時講解這些錯題,可以換另一種更為淺顯明白的說法幫助這小部分未能理解的學生去弄清楚這一知識點。如果班級上大多數學生都做錯了這道題目,說明這個知識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教師應在課堂上重點講解,舉一反三,在講解完錯題之后,還要反復重申這一知識點的核心在哪里,告訴學生應如何理解和記憶,最后還要出類似的題目給學生練習,從而看出學生是否真正明白了這一難點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授完《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程后,教師給出一個特定長×寬×高的長方體立體圖形,讓學生分辨出圖中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根據什么而判定出來,教師由此可以判斷出學生是否具有初步對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分辨和認知。在辨認完之后,教師讓學生算出長方體的某一個面面積是多少,如果學生算錯,教師要知道他們為什么這么算,需要用到哪些數等等。教師可以在練習中和學生進行互動,從而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學生做題。
三、學生出現錯題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能避免
學生出現錯題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題目本身設置不夠合理、不夠科學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做題習慣、思維方式、做題技巧的運用、做題方法的掌握程度、知識點和重難點的理解水平等等,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學生做錯題目。教師在學生出現錯題的時候應首先分析學生出現錯題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為粗心大意,是否能避免?如果是因為還沒能理解知識點和重難點,換另一種教學方法是否更能讓學生理解和吸收?如果是因為做題技巧,讓學生多練、多做題目是否會更加熟練做題技巧的運用?這些反思都可以通過學生的錯題中得到反饋,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和方式,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錯誤。
例如,教師在教授完《折線統計圖》這一課程后,發現許多學生還不會畫折線統計圖,或者畫錯。教師不能簡單地指責學生“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能做錯”等,而是結合全班學生對于這道題目的正確率來分析。如果是因為學生算錯數,或者沒有看清楚題目,那么教師要提醒學生下次注意,不能再犯類似的錯誤,注意運算過程,避免再次出現錯誤。
總而言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犯錯是難免的,不少教師會將學生的錯誤簡單歸因于“粗心大意”“對知識點掌握不夠透徹”等主觀性的判斷。其實,學生會犯錯、做錯題目的原因除了學生自身之外,教師也應該從學生的錯題中得到更多的反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雷曉斌.小學數學錯題歸因與變式練習設計[J].新課程.
[2]張媛媛.小學數學錯題集的建立方法和有效利用[J].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