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霞
摘要:隨著當前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對小學語文教師所開展的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語文知識,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探究,以期能夠在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能力;培養策略
朗讀能力作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技能,對于小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課程內容,增強自身的語文素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往往持忽視態度,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極為不利的。鑒于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需要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策略的探究,促進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以增進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進而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這對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保證朗讀時間,監督學生多朗讀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由于對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導致學生往往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朗讀,良好的朗讀習慣自然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對朗讀教學的重視程度,積極探索新型高效的朗讀教學手段,改進與優化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此來促進學生朗讀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課堂教學時間進行科學的劃分,結合課本內容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可以在課堂上開口大聲的朗讀,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程度的加深。比如說教師在開展《小蝌蚪找媽媽》這節課的教學時,就可以要求學生在快速默讀完課文之后,再結合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行大聲的朗讀,以此加深學生對文章的記憶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朗讀任務,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
二、豐富朗讀指導方式,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切忌只使用一種授課模式,避免學生對語文知識失去學習的興趣。基于此,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新型高效的教學模式,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到進行課文朗讀的樂趣,這也能夠為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以及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提供保障。比如說教師將表演法引入到朗讀教學中,由于表演朗讀法具備顯著的形象與生動等特點,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到文章內容中,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時還可以促使熟練地掌握朗讀技能。以《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而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語文知識的趣味性。再以《觀潮》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朗讀時,學生經過朗讀訓練能夠對潮水產生大致的印象,并且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們去描述自己腦海中的畫面,再配以相應的視頻或者是圖片,在這種情境下所開展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勢必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三、積極引導,改進朗讀評價
教師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引導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可以從優化與完善傳統的評價機制入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以此來促進學生朗讀自信心得以提升。通過對學生的朗讀成果進行藝術性評價,要求教師對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委婉的指出,讓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需要從哪方面進行改進與提升,進而在熟練掌握朗讀技能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朗讀能力。另外,教師不僅需要借助科學的評價來為學生呈現直觀與詳盡的朗讀狀態,同時還可以促進朗讀教學得以高效開展。比如說,部分學生在朗讀時存在語速過快的現象,這時候就要求教師借助合理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你的朗讀能力非常棒,說明你在課堂上有認真聽講,并且對課文內容也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你的語速有點稍快了,你可以嘗試著把自己的節奏放慢,等一等其他的同學,好不好?”。通過對學生進行中肯的評價,不僅可以在保證學生朗讀積極性的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最后教師還需要對全體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認真指導每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狀態以及優缺點,并且通過積極的引導與指正,幫助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朗讀訓練,提升學生的朗讀自信心與朗讀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師所開展的語文教學,其首要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以此來促進學生實現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必須加強對自身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的優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用激勵性的話語與評價學生的朗讀成果,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朗讀教學的質量一定會得到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會得到有效地增強。
參考文獻:
[1]施雅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4):65.
[2]楊海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20(8):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