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秋艷
摘要:在我國教育改革事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打造高質量課堂,進一步推動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升,實現教育工作的創新已經成為了當前階段下教育工作的重點。小但是就目前的教學實踐結果來看,教學活動當中依舊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欠缺,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有一定的不足等,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逐步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解決這些問題。接下來,本文將就“小學數學高質量課堂的有效創設”這一主題展開進一步論述,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仁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質量課堂;創設途徑
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創設高質量數學課堂,就是要求教師以較少的前期投入,換取更高的教學效率和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綜合化發展的目標。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新課程標準對于小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比以往更高,打造一個高質量的小學數學課堂也因此而成為了教育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鑒于此,怎樣打造高質量的小學數學課堂,成為了廣大教師之間的熱點研究問題,亟待教師解決。筆者認為,想要打造一個高質量的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教師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融入游戲教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小學生的一切行為都受到其自身興趣的影響。但是在以往的數學課堂當中,很多教師并未清晰的認識到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為其自身的學習行為帶來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教學手段也呈現出了單一性的特征,這就導致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死板。另外,數學學科內容本身就較為抽象,對于綜合能力較差的小學生而言較難理解,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融入一些趣味性更強的教學游戲,引導學生通過參與游戲感悟數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10以內加減法”時,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些塑料小棒。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請學生拿出10根小棒,然后讓學生從這10根小棒中隨機拿出一些,數一數剩下的小棒有多少。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用比賽的方式參與到游戲中,比一比哪一名同學能夠最快速度的完成任務,從而加強學生對“減法”的基本認識,同時幫助學生掌握10以內的減法計算。同理,教師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帶領學生學習10以內的加法,首先讓學生準備5根小棒,然后再由教師發號施令,讓學生在這5根小棒上放入3根小棒,最后數一數小棒的數量有多少。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便能夠積極的動手,充分的參與到數學課堂的教學游戲中,從游戲中感知并學習數學知識,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遵守以生為本教學原則,開展合作活動
通過對現階段教學實踐情況的觀察,發現有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重視自身的引導作用,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意識和自身的學習體驗被極大的壓抑,被動學習成為一種常態,只會坐在座位上聽教師的講解,很少會展開獨立的思考和探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主動的轉變師生角色定位,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方式,帶領學生對數學教材當中的知識與問題進行詳細且深入的自主探索。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思考,進而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觀察物體”的相關內容時,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并確保每一個小組中都至少有一名成績名列前茅和一名綜合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分組之后,教師輔助學生小組進行分工,從而讓每一名學生在活動中都“有事可做”。比如,教師要求小組中的A同學負責按照不同的方式動手擺放小正方體,B同學負責觀察并畫出三視圖,并在畫出三視圖后打亂正方體的擺放順序,由C同學根據三視圖還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普遍有所提升,而且在小組合作活動當中,學生也做到了“手腦一體”,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數學知識進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也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展開了更加豐富的交流。
三、融合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創設生活情境
從本質上來看,數學知識本身就是一門量化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工具,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后,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數學課程體系。這就意味著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生活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以數學知識作為解決現實問題的工具,只有如此,才能夠真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意義,確保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之間形成有效鏈接。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創設生活情境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元素引進到課堂中,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應用數學知識的具體場景,從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學生熟悉的物品,比如文具盒、手機、魔方等,讓學生通過觀察,看到“正方形”和“正方體”之間的區別,初步建立學生的立體幾何思維,從而方便教師開展更加深入的教學。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一個情境:“建筑工人A在工地運送磚頭,6個磚頭疊在一起形成一個大長方體,其中每一個磚頭的長、寬、高分別是24厘米、11厘米和5厘米,那么6個磚頭組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呢?”此時學生就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怎樣6塊磚能夠以怎樣的方式構成一個大長方體,再結合不同的情況去計算大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充分利用數學知識,在生活場景中發現并解決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高質量課堂的創設是當今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要求教師能夠靈活的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目的性的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也要求了教師能夠圍繞不同的教學內容去適配最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時刻保持對數學課程的新鮮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最終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具備數學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汪建國.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解析[J].智力,2020(24):119-120.
[2]周冬梅.讓有效教學浸潤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尋[J].華夏教師,2020(2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