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山
摘要:“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性問題。青年學生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正值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本文綜括近年思政課、課程思政改革的新指示、新思想、新理念,融合多元思政育人元素,著力發揮學校思政課立德樹人主渠道、關鍵課程作用,增強課堂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高中職學生的政治素養。
關鍵詞:中職教育;政治素養;思政課教學
素養,“即平日的修養”[1],意指日常的修習涵養,強調個體在一定環境下能動地學習、培育而形成的知識體系、價值態度和核心能力的有機融合。任何課程,知識、技能或能力都只是學習的階段性目標,是通向素養的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素養是建立在個體知識積累、能力訓練、態度生成、主觀體悟基礎之上的。基于此,“政治素養是指社會成員受政治社會化教育和生活環境影響形成的政治認知、政治信念和政治參與能力的有機統一,表現為對政治觀點的理解、政治觀念的傾向和參與政治活動的能力。”?[2]
一、提高中職學生政治素養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中職學生政治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性問題。青年學生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正值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提升中職學生政治素養,“重點引導學生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意識;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增進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3]
(二)提高中職學生政治素養是造就高素質產業大軍的需要
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勝利召開。習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的,各行各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我國正處于加快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轉變、加快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關鍵時期,無數優秀中職畢業生的事跡證明,中等職業教育正承載著服務產業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雙重歷史使命,成為造就我國現代化建設高素質產業大軍的主要力量。數以千萬計的青少年通過職業教育練就了過硬的專業技能,培養了良好的道德修養,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貢獻智慧和力量,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實現了個人理想和人生價值。
(三)提高中職學生政治素養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
堅持“普職比例大體相當”,這既是國家戰略,也給學生提供多樣成長道路。中職學生有80%左右來自農村。他們肩負著父母的囑托、家庭的希望,正是通過職業教育學得一技之長,還可以繼續深造讀專科、本科,實現了“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目標,過上了尊嚴而體面的生活。這個過程,正是黨和國家順勢而為,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的豐碩成果。
二、中職學生政治素養培育之現狀
(一)積極因素
1、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提高中職學生政治素養的“活教材”。百年大黨,百年榮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欣逢盛世,中職生有更寬闊的視野、更深刻的體驗,感悟時代的偉大變革,切實增強“四個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2、黨和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是提高中職學生政治素養的“定盤星”。從某種意義上講,中等職業教育是“兜底教育”。曾經,一考定終身,職業教育被認為是“差生教育”,低人一等,考不上普通高中、考不上大學的學生才進職業院校。當下,職業教育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為中職生改變命運、人生出彩提供更多可能。
3、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思政課改革是提高中職學生政治素養的“催化劑”。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針對性地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策略,并做好學段層次銜接,才能順利將國家和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轉化成學生的思想品德。中職學生在學習環境、學習內容、認知水平、思維習慣等諸多層面不同于普通高中學生,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不斷增強課堂主陣地的親和力、感染力。
(二)存在問題
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對思政教育重要性認識逐步轉變,但是重視程度、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的力度還有待提高。現在很多地區的中職教育更多的是教授學生知識技能,多把思想政治課程當作“副科”,教學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較之于中央要求有一定差距。
2、欠缺“大思政”思維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中職思政課各科之間、中職思政課與前后學段思政課之間的過度銜接、中職各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設計以及與中職生思政教育相關的家庭、社會活動構成了中職學校的“大思政”。從國家思政課頂層設計、部委文件、課程標準、教材編寫、地方政府、學校的思政教育方案到思政課教師再加工而呈現出來的一堂堂思政課,再到學生建構生成的思政素養,這是一個繁雜而又不確定的鏈條。歸根結底,任何思政教育都是教師、學生在教育活動的交流中實現的。師生互動、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場景。思政教師素養、教學資源設計、教學呈現手段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三、新時代提高中職生政治素養的策略分析
(一)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
1、思政教師因素: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素養提出六點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和人格要正。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思政課教師,每一點都是基本要求,但做到卻并不容易,關系到每一位思政課教師的價值信仰、思維學識和品德修為。中職思政課教師隊伍有專職專業思政課教師,也有其他學科教師,還有教輔、行政人員,構成非常復雜。思政課教師,要把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與關照偉大的時代變革結合起來,把做“人”與做“人師”結合起來,把教師個人成長與學生期待結合起來,真正成為一名“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思政課教師。
2、學生因素: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加強調查研究,了解中職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真實狀況和變化規律,了解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學生對思政課的總體需求,了解中職生對每個章節的合理期待、意見建議,做到知己知彼,思政課走近學生更要走進學生,堅持思政課與學生專業成長有機融合,切實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
3、教學策略:好的教學策略必須首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課堂“抬頭率”。案例教學策略,以案釋理,增強課堂趣味性和親和力。比較教學策略,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善于利用歷史現實、國內國外、經驗教訓等素材,“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直面學生疑惑,增強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課堂雙主體策略,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互動交流成為課堂的基本模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政治素養。教學反思策略,一節課、一章節、一學期的教學活動下來,要及時反思,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從重難點到課堂效果,從學生反饋到同行評價,多維度反思教學得失,實現課堂教學的“戴明環”。
(二)加強隱性課堂的政治教育功能
1、班級管理。班級是校園管理的基本單位。中職學校絕大部分活動都是通過班級組織開展的。班級管理承擔著重要的育人功能。班主任工作風格、班干部產生過程、學生自我管理程度、班級信息公開、班級制度設計等都影響班級成員的民主精神、監督意愿和參與能力。“治大國若烹小鮮”。在班級管理中養成的處理公共事務的價值理念、思維習慣、行為能力自然會“遷移”到學生以后的社會生活中來,為良好政治素養打下基礎。
2、校園環境。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浸潤式的。磚瓦草木、橫幅標語、建筑風格、師生行為習慣等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學生政治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職生公約、名人名言、大國工匠、技術能手先進事跡、師生、校友勵志經歷都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經典素材。
3、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管理、共青團組織開展的校園第二課堂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中職生提高政治素養的有效載體,如模擬“兩會”、模擬法庭、模擬歷史會議、升旗儀式、社會志愿服務、學習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在活動中,中職生更多了解黨情、國情,加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解。結合地域特色,拓展地方思政教育資源,不斷增強省情市情教育,將愛國、愛家、愛校有機融合。
(三)打造互聯網“清朗”空間,提高中職生媒介素養。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職生好奇心強,辨別能力較弱,自制力較差,很容易受互聯網偏激言論、錯誤思潮誤導,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泛娛樂化侵蝕青少年健康成長。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互聯網整治力度,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健全有利于未成年成長的互聯網管理制度,凈化輿論環境,網絡思想陣地建設得以鞏固加強。面對互聯網的巨大誘惑,中職生應合理規劃上網時間,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性加強知識技能學習,做手機的主人。
(四)營造“事事關心”良好家庭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每個人成長的港灣。父母的教育方式、興趣愛好、政治價值觀、政治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政治態度。中職生單親家庭、殘缺家庭比例較高,父母大多忙于生計,關心時事、社會熱點較少,與孩子交流政治觀點、政治信仰的機會更少,沒有發揮為兒童政治啟蒙應有作用。因此,加強家校共育,父母以身作則,主動學習,與孩子平等溝通,自覺提高政治分析辨別能力,做好孩子的“政治導師”。
總之,提高中職生政治素養任重道遠,需要發揮學校、教師、家庭、社會的協同作用,最終落實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來,落實到中職生提高政治認知、堅定政治態度、錘煉政治參與能力上來,為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中等職業教育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248.
[2]谷寶英.新課標視域下中學生政治素養培育路徑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3]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