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作為我國深化農村改革的長遠性、根本性、制度性的頂層設計,在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十八大以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激活大量農村“沉睡資產”,釋放巨量發展動能,有效提升集體資產配置效率,廣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但同樣存在集體資產權益劃分不清、集體組織成員獲得感不強、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改革深度不夠等問題。因此,本文重點總結林坊鎮改革成果,認為應從加強組織領導工作、強化宣傳教育培訓、妥善處理矛盾關系等方面深化改革。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踐與探索;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新時代我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經路徑,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時代要求,對于探索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保障農民產權收益、完善鄉村治理能力具有重大意義。作為繼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之后,我國在農村改革領域的又一項重大制度創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自2016年啟動分批試點工作以來,在全國范圍內有序推進,各地涌現出一系列突出做法和推廣經驗,但面對集體資產量化折股范圍、量化折股方法、集體經濟合作組織資產管理等問題仍無較好方案。因此,圍繞改革“怎么改”,改后“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根本性問題,總結剖析地方改革實踐經驗與探索成效,能為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支持。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認識
(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制度創新的關鍵點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有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頂層設計,通過試點開展、全面推進的方式,進行集體成員權、成員資格、成員股份權能等形式,創新了集體產權的權能實現形式。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創新和發展了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從根本上明確了集體成員權的產權內涵,通過成員資格認定和“清產核資”的開展,實現了占有權、收益權、繼承權、有償退出權、抵押權和擔保權等六項股份權能。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共同富裕的著力點
第一個百年目標已莊重宣告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努力實現人民共同富裕,農村依然重中之重。據統計,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僅為2%—3%,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與之相反的是農民大量資源性資產未被合理利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從根本上賦予了農民參與分享集體資產收益的權利,通過將集體資產量化折股到集體成員,實現集體收益按股份或份額進行分紅,以此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轉變農民身份,分享集體經濟紅利,切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通過集體經濟發展的優越性縮小城鄉間收入差距。
(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鄉村治理的突破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層自治面對極大壓力,監管失控、分配不均、干部尋租等問題不斷削弱鄉村治理權力。統分結合作為中國特色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家庭經營取得豐碩成果,但隨著現代農業和經濟發展轉型加快,集體經濟組織的實現形式探索尤為關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應運而生。通過重構集體經濟組織,完善內部組織的職能分工,從根源上阻斷了行政對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干預。通過成員資格認定和資產量化折股,顯著提高農村對集體組織的認同感和參與熱情,激發基層自治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治理從行政意識到集體意識的全面轉變,形成鄉村治理體系改革的動力源泉。
二、林坊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概況
(一)基本情況
林坊鎮位于龍巖市連城縣西部,是市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鄉鎮,全鎮總面積為64.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817.25畝,全鎮轄15個行政村,1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2萬人,2019年我鎮財政收入395萬元。自2018年以來,我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嚴格按照《連城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連委〔2018〕34號)的要求,按照試點先行、有序推進的要求,我鎮15個村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制度工作,截止2020年6月已全面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全鎮核實資產3522.29萬元,其中有經營性資產村6個、1373.81萬元,集體土地總面積7.79萬畝,其中農用地面積7.34萬畝。2019年9月底已全面完成成員身份界定工作,完成率100%,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2922人,確認成員戶(股權戶)數4023戶;12月份全鎮6個有經營性資產的村制定股權設置方案并已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改革時點量化資產總額1073.81萬元,15個村都制定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方案,并按照民族程序組建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組織機構設立、登記、賦碼工作,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做到“四個上墻、一個到位”,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織登記證、理事會監事會班子成員、章程、牌匾上墻,股權證書全部發放到股權戶。全鎮股權設置只設成員股,1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股權實行靜態管理,采取“量化到人,確權(頒證)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長久不變(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的靜態管理辦法。完成此項工作,主要是各級上下協調聯動落實的結果,從組織領導、宣傳培訓、健全工作機構、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股份合作制改革、檔案歸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面推進,取得積極成效。
(二)主要做法
1.開展清產核資工作。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清產核資工作領導小組,全鎮15個村都成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村兩委、報賬員、監督委員會主任、黨員代表、村民代表、老干部等組成的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組并制定了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方案。首先,實地清查核實。村清產核資工作組逐項查清村集體賬內資產、賬外資產、資產權屬、債權債務和資源狀況,摸清家底。重點核實“三資”的數額、權屬、臺賬與實物、處置與管理等情況。其次,明析產權歸屬。清理一項登記一項,做到內容全面、事實清楚、數據準確、不遺不漏。在清產核資過程中,凡產權關系不明晰的,要兼顧國家法律、法規和資產形成的歷史過程,把集體資產所有權登記在不同層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確保產權歸屬明晰。
2.開展成員身份確認工作。制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方案,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群眾民主協商的基礎上也制定了成員身份確認的具體程序、標準和管理辦法,規范工作流程,全程張榜公布,按照“出生不增、死亡不減、遷入不增、遷出不減”進行家庭成員數量固化管理。具體確認程序: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公示成員名冊初榜、簽字確認成員名冊、初榜、再榜兩次公示后,將成員名冊提交村民(代表)會議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并簽字確認、成員名冊終榜公示。
3.制定了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工作流程和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示范章程。首屆成員大會、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主要由選舉出來的現任組織機構人員直接過渡。村民大會成員過渡社員(股東)大會成員,村民代表 過渡社員代表大會代表,村兩委成員過渡理事會及監事會成員,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村理事會可設5人,由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1人、理事3人組成。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村理事會可設7人,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2人、理事4人組成。理事會成員由村黨支部書記及村民委員會委員擔任,原則上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副理事長、理事由村民委員會委員兼任。村監事會可設3人,監事長1人、監事2人。監事會由村務監督委員會組成,原則上監事長由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兼任。首屆成員代表、理事會和監事會任期與現任村民代表、村兩委任期相同。首屆任期屆滿后,本社成員代表、理事會、監事會是否繼續按上述方式過渡,由社內民主程序決定。
4.制定股權量化設置細化工作程序。資產量化辦法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或經戶代表授權的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并報鎮政府批準。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范圍主要以經營性資產和可盤活的資源性資產折股量化。折股量化資產的數額是指經清產核資、價值評估后的核實值。股權設置可以設集體股和個人股,也可以只設個人股。鼓勵各村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前提下探索創新股權設置辦法。集體經營性資產(對集體資產存量較大或金額較大的村,農民群眾有要求且確有必要的,通過民主程序可以委托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資產評估)一次性全部折股量化;資源性資產除依法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和已確權的林地以及公益性土地資源、福利性土地資源等外,不同資產類型的評估標準按照《連城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辦法》由專業評估機構或村評估小組評估后經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或經戶代表授權的村民代表大會表決確定。資產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后,以戶為單位向股民出具股權證書。并建立股東股權管理臺賬,登記備案,作為其占有集體資產股份、參與管理決策、享有收益分配的有效憑證。
三、林坊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經驗借鑒
(一)加強組織領導工作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時間緊、任務重、矛盾多,必須在黨的強有力領導下才能合理合法合規有序開展,林坊鎮高度重視改革工作,成立由鄉鎮主要領導成立為主體的領導小組,齊抓共管、合力共為,層層壓實工作責任,建立常態化調度機制。出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及時召開了全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動員布置會。全鎮15個村都成立了村書記任組長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形成鎮村黨的書記在抓改革,主要領導要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分管領導具體抓,一級抓一級的工作機制。
(二)強化宣傳教育培訓
按照開展宣傳“三個一”的要求,15個村都將《致全縣廣大農民朋友參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一封信》等宣傳材料都發放到戶,共計發放4500份,印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解答200余份發放到各村民小組;發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宣傳光盤》20片到各村,15村都設立一個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宣傳欄。各村都充分利用電子顯示屏、橫幅、標語、微信群等廣泛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宣傳,其中電子顯示屏18條、橫幅32條、標語153條,切實做到改革政策家喻戶曉,最大限度地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定改革工作的意義、目的、內容、步驟、方法、程序等宣傳,統一思想,消除顧慮,爭取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調動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全鎮共召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會議及業務培訓29次,其中召開工作推進會議9次,累計培訓鎮村干部1455人(次),印發培訓材料820份。切實提高了鎮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人員的政策、業務水平,確保整體工作的進度和質量。
(3)妥善處理矛盾關系
在改革過程中,出現成員身份認定、資產權屬劃分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如何協調正式的法律法規與非正式村規民約之間的矛盾沖突,成為擺在林坊鎮改革的絆腳石。林坊鎮通過借助外部力量和激發內生動力等系列措施,充分釋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紅利,激活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動力,持續創造項目收益。目前,林坊鎮已完成有經營性資產的村改革8個,累計發放股權證書4023份,量化經營性資產總額達1373.808萬元,已有部分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自主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于此同時,林坊鎮還積極組織個集體經濟組織爭取中藥材、禽類養殖等相關項目資金,用于發展集體經濟,打造擁有自力更生能力的集體經濟組織。不同集體經濟組織間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全鎮擁有資產最多的是林塘村,最少的是魏坊村,二者距離懸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要重視不平衡的問題,通過薄弱村幫扶,協調整體推進和個體提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余葵.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需要把握的八個問題[J].農村經營管理,2020(06):20-25.
[2]夏英,張瑞濤.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邏輯、行為特征及改革效能[J].經濟縱橫,2020(07):59-66.
[3]張紅宇,胡振通,胡凌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基于4省份24個村(社區)的調查[J].改革,2020(08):5-17.
作者簡介:伍永壽(1977年,1月-),男,福建龍巖連城,大專,農業中級,主要從事農業經濟和農業產業發展政策研究。郵編:36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