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曦 李晨晨
摘 要:文章分析高職藝術類大學生“雙創”人才培養的問題與現狀,探索“社團+競賽+微創”的培養模式,采用“測—練—導”的有效方法,將專業課程與創業第二課堂有效結合,對高職藝術類課程教學體系進行優化探索與實踐,有效促進“雙創”人才的培養與輸出,讓高職大學生有機會、有能力進行創業與創新。
關鍵詞:高職藝術類大學生;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才需求的競爭愈演愈烈,導致就業問題頻繁出現。而應屆畢業大學生因為缺乏社會工作的經驗,就業是具有一定難度的,這也成為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之一。為了大力支持高校培養人才,國家積極推廣高校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培訓,通過培訓,滿足社會各類型人才的需求。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來支持。在新時代潮流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創新、創業,關系到個人、學校、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高職藝術類大學生的創業現狀及問題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觀念已被18—35歲群體普遍接受,尤其是大學生,同時大學生也在逐步成為社會企業的主力軍。與其他的專業相比,高職藝術類專業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在創業前期所用的資金也較少,選擇范圍較廣,這些優勢與高職藝術類專業的特點有很大的關系。
高職藝術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雙創”教育方法、教育途徑的研究,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等領域,對于“雙創”教育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系統性研究較少。特別是基于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具備職業技能的人才,如何培養“雙創”能力的模式、方法及策略提煉少見。
二、高職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進行
自主創業的旨趣
高職藝術類大學生自主創新與創業,不但使大學生自身價值得到實現,同時在創業期間,更能夠讓大學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發揮自身的才能。同時讓大學生由被動轉向主動進行自主創業,使大學生喜歡自身的工作與設計產品,并且自己的設計產品被大眾所喜愛滿足了大學生的成就感,減輕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使大學生的就業范圍得以擴大,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的同時,也能夠使高職大學生的“雙創”體系得以完善。自主創業還可以給高校畢業生營造一種積極創新創業的氣氛,引導大學生主動進行創新創業。除此之外,高職藝術類大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創業,不僅僅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與交流互動能力,還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高職藝術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與課程體系
優化相結合的方法
我們必須從高職藝術類專業的教學內容與創業環境這兩個方面出發作出相應的改變,以減少大學生畢業以后進行創新創業的困難,讓“雙創”的觀念深深刻在高職大學生的內心,增強他們的創新創業能力。只有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積極向上的氛圍,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
第一,在“社團+競賽+微創”培養模式里進行“測—練—導”漸進式技能培訓。構建“社團+競賽+微創”結合的培養模式,采用技能培訓、仿真競賽、微創實踐,增強大學生創業孵化中的創業意識、素養和技能,通過進階式系統化培養,解決高職藝術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可行性及可持續性問題。“測—練—導”漸進式技能培訓中,進行創業啟蒙測試、分類引導,在明確成長目標、重視創業人才的同時,強調對創新人才的引導。
新入學的大學生對社團充滿新鮮感,在進入專業社團后,在老師的引導下,使其著重認識“雙創”基礎知識。一段時間后,對學生進行能力測試,包括競爭意識、人際交往、適應能力、自信心、決策能力、組織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使其在對應的環節進行鍛煉。在各個環節中,導師會根據他們的表現、角色扮演等,推選進入技能訓練小組、營銷訓練小組等,并選拔組長。緊接著讓各小組模擬公司運行,帶領小組開展相關的技能培訓及創新創業訓練等。模擬訓練后且條件成熟時,對學生進行考核,將有領導力且具備“雙創”素質的學生晉升為項目負責人,搭配技能組的創新發展,組合后運營創業項目。這一階段是十分重要的,是“雙創”者的起航階段,需要校、企、政多方聯合共同培養,充分發揮育人的作用。
第二,專業課程、第二課堂、創業服務相結合,激發創新創業需求。開設適宜高職藝術類大學生技藝培養的專業課程,如蜀繡、衍紙、皮具、文創設計、扎染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課后項目興趣班,邀請行業大師進行技藝技能提升,突破創新。開展創業講座、創業沙龍等創業服務活動,有助于養成學生創業意識。這一階段至關重要,學生需要通過市場調研,進行分析總結后確定創業項目,同步制定項目計劃書,參加各方的創業路演,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深層次掌握創業流程及創業方法,進一步增強創業自信。
第三,將學生的課堂作業變成優秀的創業作品。學生在參加創新創業的學習與項目設計中,十分關心創新創業的意義以及創新創業可以實現什么。他們對于創新創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課本的內容與課堂的訓練上,這就不利于創新創業項目與高職藝術類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將在創新創業項目設計中獲獎的作品進行成果創業的轉化,讓學生體驗自己的項目成為現實,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與成就感,大大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興趣。除此之外,這也是大學生對自己的創業項目進行自我檢驗的機會,并得到作品的支持。在專利創新大賽中,各種各樣的優秀作品被篩選出來,這些作品都是學生經過教師的指導進行創作的,甚至比很多市場上的同類型作品更優秀,融合了實際生活的應用,使作品具有商業性,因此對這些成果作品進行生產也可以獲得不少的收益。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了解到必須將大學生的獲獎作品進行實體性的轉化,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興趣。
第四,搭建“一庫、一網、一站”的“三個一”資源服務體系,提升“雙創”人才培養成效。大學生“雙創”教育在搭建起步平臺后,更需要提高對創業者的周邊服務,建立“一庫、一網、一站”的“三個一”服務體系。“一庫”是創新創業項目庫,為創業者提供創新技能及創業想法培育;“一網”是“雙創”教育的服務網,為“雙創”者提供在線學習“雙創”知識、項目展示等的機會;“一站”是創業孵化器的創業服務站,為創業者搭建服務平臺,是學校創業者進入社會的重要樞紐,不僅僅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場地、創業咨詢,同時為工作室轉化為正式公司提供代辦及組織管理服務。
在校內,學校應積極采用學分轉換制,實現專業課程與創業課程的學分置換,免除創業學生的后顧之憂,增強學生信心;建設“三個一”體系,為創業者提供項目、信息、技術、導師、場地、融資、代辦等全方位服務,幫助創業者形成自己的創業特色,在社會的商業洪流中健康成長。持續加強創業者的成長教育和陪伴式跟蹤服務是十分重要的,校、政、企三方還需提高大學生創業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強產品的創新開發,提升團隊的營銷策劃能力、應變能力、企業管理能力,將創新創業知識進行有效的轉化,高效解決實際問題,度過企業創建期和成長期,提高創業團隊、創業項目的成活率。
第五,政府針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進行政策扶持,對高職藝術類學生而言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創新創業設計的機會。畢業后的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對市場現狀進行研究,制定一份具有商業性的產品設計計劃,并且可以申請入駐創新創業園所,減少自己的成本。大學生還可以通過企業以及免費工作的場所獲得對產品設計的支持,減輕創新創業的壓力。相關的政策以及各種相關企業的幫助與扶持可以減輕大學生初創業時的壓力,減少高職藝術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失敗經歷。
總之,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開展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的市場現狀,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設計與高職藝術類課程內容相結合。在進行教育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該讓大學生主動參與設計,擴寬大學生的實踐空間。除此之外,教師在進行創新指導時,需要體現創新創業的商業性與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慧.高職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藝術設計課程結合研究[J].南國博覽,2019(2):209.
[2]邢晗,陳熙,李欣.試論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藝術設計課程的結合:以大學生藝術設計作品商業化平臺創新創業項目為例[J].藝術科技,2017(11):37-38.
[3]金石,李曉東.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與實驗課程體系結合的研究與探索[J].科技視界,2020(1):32-33.
作者單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