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婭 張蘇
摘? 要:識字是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核心素養”作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時代選擇,正以破竹之勢在語文課堂上落地生根。本文擬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進行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策略探究,使學生學習基本識字方法,并運用這些識字方法主動識字,真正實現“授人以漁”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識字教學提出明確建議:識字是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一年級學生多處于六七歲,他們生理、心理都不成熟,學習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方法耐心教育引導。識字是一年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占用時間最長、最需要進行系統學習的版塊,也是一年級語文最核心的學習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從整體上梳理統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中不同課文所承載的識字方法,探究有針對性的識字教學策略,這對于教師幫助一年級學生提高識字能力,突破識字重難點有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
一、字理識字,培養理解能力
所謂字理即漢字的構字理據。漢字作為一種“以形表意”的文字,每一個字音、字形甚至是一個構字的部件都反映著遠古先民生活的印記,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因。從構字方法上來說,一年級學生主要通過字理學習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
教材從一年級上冊《日月水火》中的象形字到《日月明》中的會意字,再到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中的形聲字,都是進行字理識字的教學典型范例。在字理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識字,理解字的構造。
(一)通過圖畫法認識象形字
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說道:“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象形字就像一幅畫一樣,它所代表的事物可以通過畫圖呈現出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時可結合圖畫讓學生去理解象形字與現代漢字之間的聯系,還可以通過圖畫記憶象形字。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日月水火》一課中的“月”字時,可先讓學生觀看彎彎的月亮圖片,通過彎月圖畫慢慢展示“月”字。在觀看圖畫中,讓學生清楚最初的象形字就是根據事物的樣子描繪出來的。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象形字的“
(二)通過聯想法認識會意字
會意字是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獨體漢字或部件依據一定的意義組合而成的新字,會意字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抓住一年學生好奇心重、愛想象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會意字時展開合理聯想,建立聯系部件或字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學習生字。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日月明》一課中的“明”字時,先讓學生分析“明”是由“日”和“月”這兩個字組成,進而讓學生聯想“日”和“月”都是明亮的,再把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是“明”,取“明亮”的意思。教學“男”字時,讓學生看圖片(一名男子在田里干活),讓學生聯想古代在田里干活下力的都是男子,因為男子才有力氣,所以“男”是由“田”和“力”組合成。學生在聯想中建立部件之間的聯系,進而體會會意字的構字規律和特點。
(三)通過分析法認識形聲字
形聲字包含兩部分,即表示意義的部分和表示讀音的部分,具有“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且在漢字中數量最多。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說道:“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在教學時要先讓學生分析形聲字中哪個部分表示聲旁,哪個部分表示形旁,真正理解形聲字的特點后,對學生自主認識更多的形聲字,分析猜測形聲字的意思和讀音都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動物兒歌》一課中的“蜻”“蜓”“螞”“蟻”“蜘”“蛛”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觀察分析這幾個字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得出“這幾個字都有蟲字旁”。教師繼續追問:“為什么這幾個字都有蟲字旁呢?”學生通過生活經驗或是看插圖就可以知道這幾個字都是指昆蟲(蟲子),繼而感知蟲字旁是表示這幾個字的意思的部件。教師再把蟲字旁去掉,讓學生讀剩下的字。學生在讀時發現剩下的“青、廷、馬、義、知、朱”的讀音其實跟加上蟲字旁的字讀音一樣或者非常接近。學生就知道了這幾個字其實就是表示原生字的讀音的部件。學生在分析原生字的聲旁和形旁后,就自然而然地理解到了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并且利用這樣的方法去猜學更多的形聲字,形成自主識字的能力。
在字理識字中,不管是圖畫法、聯想法還是分析法都是引導學生從字的構造上去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和規律。學生一旦掌握方法和規律,就會運用字理學習更多的漢字,真正做到觸類旁通,也培養了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能力。
二、生活識字,增強運用能力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用于識字的資源,如校名、標語、宣傳欄、路牌、站牌、食品袋等等。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抓住一年級學生親近生活的特點,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把所學字運用到生活中去,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運用能力。
(一)情境類生活識字
教師在生活識字教學中,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識字,實踐證明這樣做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的展示臺欄目中,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去發作業本,學生在發作業本的時候就會主動認識同學的名字。學生發完作業本后就可以展示自己通過作業本認識了哪些字。教學在發作業本這個真實的情境中推進,學生認字也是情境之中,這樣的課堂會更加真實自然。
(二)主題類生活識字
生活是識字的大舞臺,包含的具體方面太多。在生活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一個個小主題為載體,讓學生進行主題類生活識字,學生會更加感興趣,學習效果也更好。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六的“識字加油站”欄目時,先讓學生回憶六單元的人文主題“夏天”,再讓學生自讀詞語,學生才能總結出里面的詞語都是與夏天生活有關的。教師繼續引導學生積累讀“夏天”這個主題的詞語,認識與夏天生活有關的生字。
教師還可以梳理很多主題,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生活識字,比如“表示身體部位的漢字”“與顏色有關的漢字”“課程表上學習的漢字”等。生活識字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去主動認識生字,同樣也強調把所學字運用到生活中去,以此增強識字運用能力。
三、游戲識字,提升思維能力
教育學家卡羅琳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游戲對一年級學生有著天生的吸引力,趣味性強而又靈活多變的形式,大大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因此,老師可以在識字課堂中設計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并且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猜字謎游戲識字
猜字謎是一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游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是一種效果很好的識字方法。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兩人坐在土堆上(坐)”等字謎都十分生動形象,好記易猜。在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還特別編排了課文《猜字謎》,在教學時讓學生大膽猜想“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打一字,謎底是什么。學生就會想到這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禾”,右邊是“火”,加在一起就是“秋”。所以謎底就是“秋”字。學生在猜字謎的過程中推測猜想謎底,教師在教學中要追問:“你是怎么猜出來的?”這個過程不僅促使學生思考建立所猜字的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還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玩更多的猜字謎游戲,看看誰知道的字謎多,誰猜得出。
(二)歸類游戲識字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操場上》中,教師可以設計“分一分”“動一動”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把“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六個詞語分成兩類:“跳高”“跑步”“踢足球”都需要用手,因此“打”“拔”“拍”是提手旁,應歸為一類;“打球”“拔河”“拍皮球”都需要用腳,因此“跳”“跑”“踢”是足字旁,應歸為一類。再讓學生“動一動”,通過模仿做這些不同的體育運動,進一步感知偏旁歸類識字和偏旁表意的特點,從而識記生字“拔”“拍”“跑”“踢”。
課堂之余,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所學生字進行不同維度的分類,鞏固所學生字。
(三)編兒歌游戲識字
生動有趣的兒歌是一年級學生最為喜愛的文學樣式之一。兒歌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記憶。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嘗試創編兒歌,幫助學生在識字過程中解決難記字、復雜字、易錯字等。例如教師在教學“已經”的“已”字時,發現很多學生分不清楚“已”字和前面學過的“自己”的“己”字,為區分記憶這兩個形近字,教師可設計一個創編兒歌游戲環節。一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達,所以在課堂上他們就創編出了一首不錯的小兒歌“已和己,有點像;仔細看,不一樣;自己沒出頭,已經出了頭。”這首兒歌讓全班同學都正確識記、區分了“已”“己”二字。
除以上三種游戲識字外,在課堂上還有更多的游戲方式可以幫助學生識字,例如“我來做,你來猜”“小猴摘桃”“小馬過河”等,這需要教師根據具體內容再進行游戲設計。
四、音律識字,培育審美能力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基于核心素養如何在識字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責任。
(一)韻語識字,感受音韻美
韻語識字就是把漢字編在一起,組成最常用的字詞,然后根據某個中心意思或者情節,編成句式整齊、通俗易懂,合轍押韻、短小精悍的符合兒童特點的韻文,遵循兒童先整體后部分,先記憶后理解的認知規律的一種識字方法。音韻就好像是一根線,把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成一串,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能感受到漢字文化的音韻美。一年級課文中有好幾篇韻語識字課文,比如《對韻歌》《姓氏歌》《古對今》。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以讀為主,讀出韻文的韻律和節奏,感受音韻美。在讀中促使學生整體記憶韻文,再把要認識的字進行定位聯想識記,實現從整體到局部,先記憶再理解的韻語識字教學。
(二)蒙學識字,感受文化美
“統編本”語文教材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新增了部分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時,應堅持以識字為核心,同時有效地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引導學生在識字中感受文化美。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課文《人之初》時,教師就可以緊緊抓住《人之初》三字一組、整齊押韻的文本特點,讓學生反復誦讀,培養學生仔細讀文章、反復讀文章、自己去尋找和發現識字規律的能力,充分實踐了“誦讀中背記”的蒙學識字方法。在教學時還要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悟人性本善、教育要專心一志、從小就要學習,才能成為有用之人的中華文化,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漢字的文化美不僅體現在音律上,漢字的起源、意境、形體都可以展現漢字文化之美。我們教師要通過不同的識字教學策略去引導學生感受漢字不同方面的文化之美,培養學生從小產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五、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效地實施識字教學,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就要做到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漢字的構字規律,方法有針對性。
前路漫漫,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繼續思考、總結反思。
(責任編輯:汪旦旦)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唐艷櫻. 論小學低段字理識字教學方法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4] 遲捷.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現狀及“部編版”識字教學策略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