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燕
摘? 要: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表現,國學教學從小學就要引起重視,小學生的意識形態沒有完全成熟,因此在教學中多以引導為主,注重精神和意識的滲透,循序漸進,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國學素養,增強文化自信,在學習中領悟經典,傳承智慧。本文將針對小學時期的學習特點,提出幾點國學教學方法,為國學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教育;經典國學;教學
一、分檔教學,循序漸進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效滲透國學教育,意味著教師一定要跳脫傳統教學模式局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采取“理論+實踐”的教學方法,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組織開展更多元、更具趣味性的活動,吸引小學生主動學習國學文化。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經典名篇,其中有許多描寫美好景色的詩句。為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可化經典為圖畫,通過“畫詩詞”的做法,借助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想象,讓一句句優美的詩詞轉化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這樣一方面能夠加深小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顯著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在小學低年級教學活動中,生字教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學活動中巧妙地滲透國學教育,結合識字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結合識字教學,巧妙地滲透國學教育,激發學生對國學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漢字起源與中華民族文明發展有著密切聯系,漢字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也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鑒于小學生普遍認為漢字音譯學習太過枯燥,可通過滲透國學教育,借助漢字特點,展開趣味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中國有著大量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同樣可把握時機,滲透國學教育。具體來講,教師可結合傳統節日的起源、風俗習慣、相關詩詞與傳說等,整理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觀看的從中感受傳統節日文化。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在傳統節日中的見聞感悟,讓每位學生了解國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開展“國學知識大比拼”“親子國學禮儀課”等活動,或者在教室中設置“國學角”,放置國學經典著作,通過活動和環境去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進行國學教育的有效滲透。
二、豐富方法,善于拓展
國學教育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推行后不可忽視的關鍵內容,為了保證其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滲透,所有語文教師需要提高對國學教育的重視度,學科并在教學中向學生充分展示國學文化的魅力。而國學教育的有效滲透,首要條件是要讓學生樹立對國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意識,這樣才能促使他們對國學知識學習擁有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中對這部分知識保持興趣。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偏小,自我意識的建構能力較為薄弱,即便教師布置了詳細的學習任務,他們也會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所以,為了保證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意識得以良好樹立,教師要從潛意識著手,滲透國學知識概念與意識,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國學知識學習印記,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這樣學生才會對國學知識學習抱有期待,主動地對國學文化知識進行吸收。比如在講解《兩小兒辯日》《學弈》等文言文內容時,教師先要激發學生對這種故事類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了解這類文言文的存在價值,以豐富學生對文言文的認知,幫助其構建知識體系。首先,教師應著重講述相關國學歷史,重點介紹國學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化領域中的崇高地位。由于這類文言文不僅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并且所表達的內涵多為生活或人生真理,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在教學活動中可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視頻,獲悉文言文故事背后的道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發現,文言文的故事內容非常精簡,與現代白話文有很大區別。所以,教師還可以開展拓展教學,列舉更多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小故事,引導學生自主解析文章大意,嘗試用豐富的現代語言進行擴寫口述,總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這一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訓練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文言文魅力,有效樹立學習國學知識的意識。
三、經典吟誦,內外結合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教育,需要重點加強對國學經典作品的吟誦訓練,通過吟誦深化學生對內容的記憶。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講,吟誦過程不但能夠提升其識字量,還能從小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與品德修養。當然,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需要因材施教,所選的國學經典內容應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與知識接受能力,確保真正滲透國學教育。結合小學階段的學生實情來看,適合吟誦的國學經典名篇,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分別有《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大學》《論語》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經典作品進行吟誦,定期組織國學經典吟誦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國學知識的舞臺,營造良好的國學教育氛圍。比如在教學《詠柳》相關內容時,要想讓學生深刻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意境,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詩朗誦的背景音,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著詩朗誦,想象柳樹在二月春風中隨風飄搖的景象。然后,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跟著教師的節奏,富有感情地進行吟誦,注意停頓與重讀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這首詩的朗讀變得更具情感,從刻板的朗讀逐漸演變為富有情感的吟誦。在吟誦過程中,學生對詩歌所表達的內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夠自然而然地提高背誦效率。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渠道收集大量符合小學生認知的經典國學名篇與唐詩宋詞,下載并保存,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或者打印成紙質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和反復吟誦。筆者本人的做法是利用趙敏俐、徐建順主編的《中華經典吟誦》系列書籍(1-9年級,分上下冊)以及古詩文吟誦學習機在班級播放,師生一起反復聆聽、吟誦,版本權威,方便好用,極大減輕了教師搜集資料的工作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圖書館也可增設國學經典專區,不斷豐富專區的藏書量,讓學生有更多選擇余地,使其內在涵養與外在行為在國學經典的熏陶下得到改善。
四、深挖內涵,促進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僅是吟誦,而不對經典內容、哲理故事進行深入思考,那么這種針對性不足的教學就無法真正起到滲透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的滲透,需要保證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內涵有深刻理解。這意味著教師需要用更深入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國學經典內容,從而將這些內容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比如關于《詩經》中的許多故事,教師都可用多媒體設備來直觀呈現,讓學生對《詩經》的創作背景有所了解,認識到這些詩歌中的大量會意字是后人書寫詩篇的來源,從而領略到《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重要作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國學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中華民族在整個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大量國學經典著作以及數不勝數的唐詩、宋詞、元曲等。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對這些國學經典文化進行有效滲透,有助于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及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力弘揚與傳承,有利于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國學教育,并且采取可行策略,對其進行有效滲透,著眼于人的塑造,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實現全面發展,最終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實現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終極目標,落實了教育的靈魂與核心。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黃秀秀. 文化自信視角下小學國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煙臺:魯東大學,2017.
[2]竇士娜. 小學生國學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 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4.
[3]陳王玫. 啟蒙階段國學教育的調查與思考[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