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摘? 要: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打造情境,提供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間;開展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其思維發散能力;鼓勵質疑,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自主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精神;動手能力
一、營造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而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往往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到課堂中。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在正式上課前進行合理的預熱活動,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中來。比如教師可以在正式講授課程內容之前根據內容的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制作學具,在制作學具的過程中,學生會充分發揮想象力制作出滿足老師要求和自己想象的學具,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又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
二、打造情境,提供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間
數學本身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但同時又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理解所學內容。比如在解“雞兔同籠”這個小學數學中經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先給學生講解清楚其中涉及的生活知識,然后引導學生去思考可能的解題思路,同時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尋找同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充分發表解題思路意見,以此來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際演練能力的提高。
三、開展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其思維發散能力
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但是他們的抽象思維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對于數學中很多抽象的知識他們暫時都無法進行深入的理解,基于此,教師就要努力開展多元、豐富且開放的課堂實踐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在諸多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忌簡單地單向傳送知識,要通過課堂活動的開展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實踐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比如在進行“找規律”這一節的教學時,教師要進行合理的課堂活動安排,首先可以通過教學課件來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種類圖形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對其有基本的了解,還可以利用學具將其擺成合適的圖形,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四、鼓勵質疑,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自主探究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勵他們多思考、多提問,因為問題往往是學生思考的反饋,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得到發散,進而激發其創新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問和質疑,與此同時,教師也要設置合理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思考來探索知識。
五、結語
本文以小學生性格特征等因素為依托,以小學數學學科特征為依據,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策略,以期為相關工作的開展做出一定貢獻,相關教師在工作過程中也要注意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及時調整。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王雷.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策略[J]. 試題與研究,2020(35):175.
[2]孔紅霞.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J]. 科幻畫報,20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