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榮 梅麗娟
摘 要:創客教育理念為美術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以創客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美術學科特點,通過喚醒學生的個人體驗,注重不同學科融合,打破時間空間局限和親自動手實踐,將學生的美術學習與生活體驗緊密結合,拓寬了學習渠道,實現互幫互學、及時分享,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與綜合能力,同時促進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發展。實踐證明,用創客教育理念指導美術課堂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推動美術教育向更深度發展。
關鍵詞:創客教育;美術課堂;融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69(2021)05-0069-05
創客教育提倡創新,注重實踐,鼓勵分享。它倡導在一個相對自由開放的空間里,創設輕松愜意的氛圍,通過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探究力和創造力,并且更加注重合作與分享。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現代社會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1]。當代中國教育已步入核心素養時代,“創意實踐”又毋庸置疑地成為美術五大核心素養之一。而實踐創新正是創客教育的核心目標,培養學生創意實踐正是創客教育的優勢?;诖?,用創客教育理念指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創客教育在我國的深入和普及,人們對創客教育理念有了更多的理解,也越來越認識到其重要性。目前,創客文化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變化的同時,創客教育理念也給美術教育注入一股強勁的力量,使美術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以創新教育理念為指導,通過喚醒學生的個人體驗,注重不同學科融合,打破時間空間局限和親自動手實踐,將學生的美術學習與生活體驗緊密結合,拓寬了學習渠道,實現互幫互學、及時分享,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與綜合能力,同時促進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發展。實踐證明,用創客教育理念指導美術課堂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喚醒個人體驗,培養創新精神
創客課程以“做中學”為基本特征,將學生參與創作活動的親身體驗作為知識建構與意義生成的直接來源[2]。創客教育強調在體驗中深度參與,在美術課堂上,要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更要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并喚醒每個孩子獨特的個人體驗。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Maker,指那些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成現實的人。其實,美術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位潛力無窮的“小創客”。而一個真正的創客,首先要勇于創新。個性是創新的土壤,沒有個性,創新就無從談起。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成長經歷、生活環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在認知、性格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要想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尊重學生們的個體差異,并喚醒每個孩子獨特的個人體驗,在體驗中獲得感悟,在實踐中進行學習。
把這種教育理念運用到美術課上,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繪畫教學中,畫動態人物是有難度的,畫出屬于自己的有獨特個性的動態畫面就更難了。我們在創客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針對這一教學難點,設計了“超級火柴人”的教學內容,低、中、高年級都很適用,而且很有趣味性,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樂此不疲。
課堂伊始,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一個火柴人,來玩“你來表演我來畫”的游戲。游戲中,表演者要先思考其能做出什么動作并表演出來,繪畫者需要邊觀察邊揮動畫筆,在最短的時間內用簡單的骨架線把對方姿態記錄下來,同時思考:我還能做出什么不一樣的動作?然后再互換角色。這樣,學生通過親自參與,獲得肢體感受和視覺感受的雙重體驗,很容易掌握用“火柴人”表現人物動態的方法。
而活動到此并沒結束,接下來難度升級,教師給學生拋出下面的問題:
如果是“超級”火柴人,肯定能做出普通人無法完成的動作,你的火柴人擁有什么樣的超級本領呢?
學生結合問題大膽想象,創造出一個個更加鮮活、有趣、讓人驚喜的“超級火柴人”。
有“超級火柴人”托底,再遇到需要表現人物動態的繪畫課,孩子們就不會感到困難,反而還越畫越順手。一年級人教版教材上有一節很有意思的繪畫課——“我在空中飛”,旨在通過描繪自己或者與伙伴一起在空中飛的樣子,拓展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了喚醒孩子們的肢體體驗,教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輕輕趴在桌子上,跟隨以下描述進行想象:
你輕輕地從座位上飄了起來,在教室里轉了幾圈,從窗口飛了出去,到了操場上空,把校園里里外外打量了一番,然后從學校飛了出去,越飛越高,越飛越高,來到城市上空、來到郊外……你繼續向遠處飛……
之后,教師同孩子們進行以下交流:
最后,你飛到了什么地方?剛才的飛行姿態有幾種?是什么樣子?你跟誰一起飛的?看到了什么?……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五彩繽紛,邊交流還邊比畫著飛行的動作。通過這樣的情景設計,喚醒了每一個學生的獨特體驗。最后,展示出的每一幅作品都生動活潑,各具特色。
在這個案例中,通過創設情景,立足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使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個人體驗得以升華,再通過學生的想象、創造,便能畫出鮮活的不同形態的人物和富有活力的畫面。當學生有了感官上的體驗,就很容易激發起創作意愿,能夠創作出獨特的個性畫面,教師再適時給予肯定,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都能夠得到提升。
二、注重學科融合,培養綜合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事物之間都可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當然也沒有哪一門學科是孤立的,學科之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對創客教育理念的深入學習與研究,讓我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創客教育提倡項目式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圍繞復雜而真實的問題精心設計任務的系統教學方法[3];就是要求老師引領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將相關的各學科知識聯系在一起,進行綜合的學習。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也提出通過跨學科教育活動整合相關教育內容,提高學生文體綜合分析能力與解決能力[4]。美術的四大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本身就具有多學科知識融合的特征,涉及多學科內容。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在美術教學中,也更加大膽地突破本學科教材內容,打破學科之間的障礙、打通學科之間的通道,整合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將語文、數學、科學、音樂、舞蹈、體育等不同學科知識與美術融合在一起,在美術課堂上呈現出來,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進行學習。
比如美術與語文的融合。很多中國古詩詞都非常具有畫面感,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凝練簡短的幾句話就能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遠的畫面。所以我們的美術課中就設計了“古詩配畫”這樣的課程,利用畫面感來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詩句的理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繪畫表達能力,還能讓他們更具想象力地理解詩意,可謂一舉兩得。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意識地在平常的美術課中將古詩詞引用過來。如學到“媽媽的節日”時,帶領孩子誦讀《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學生邊誦讀詩句體會母親的愛子之心,邊聯系自己的實際,自己的媽媽是怎樣愛自己的呢?畫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來展示媽媽對自己的愛呢?學到“蜻蜓飛飛”時先和學生們一起邊欣賞圖片,一邊誦讀楊萬里的《小池》,體會“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情趣與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之后帶著對蜻蜓的喜愛之心觀察描繪蜻蜓飛飛的畫面。
還有美術與數學的融合,如在學習“夢幻的城堡”進行立體模型制作時,首先拋給學生們一個問題:怎樣能把一張平面的紙立起來,使之成為有空間感的立體形態呢?通過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拿起手中的紙,又是折又是彎又是剪,在熱鬧的交流過程中,無聲地就滲透了一些數學空間概念。
再有美術與科學、形體的融合,在學習“破殼了”一課時,我們需要先讓孩子了解——“哪些小動物是從殼里孵化出來的呢?它們是怎么破殼的呢?”所以教師課前先給學生布置查找資料的任務,讓學生查找這方面的科學知識,課堂上進行匯報;再請學生用肢體表演小雞、烏龜、小恐龍等卵生動物破殼而出的過程,體會新生命破殼而出的驚喜。這些都給接下來的美術活動提前做好了鋪墊,使學生在創作時更活躍,更有激情。
在美術課堂上,融入不同學科內容知識,重新調整組合,打通學科之間的聯系通道,嘗試重構課程體系,根據需要適當增添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與技能技巧,使教學內容豐富多樣,這樣更有利于讓學生綜合性地觀察事物,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創造思維。
當然,這對教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建長,還要熟悉同階段各學科的教學內容,讓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個復合型教師。如,在學習“紙片插接”一課時,我們不僅要注意學生制作時的造型問題,還要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把紙片插接得更結實、更穩固”。再如,學習“風箏的魅力”時,要想成功制作一個風箏,首先就要解決好“怎樣才能讓風箏飛得更高、更遠”的問題,這都需要教師積累一定的跨學科知識。
跨學科內容的融合性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思維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在不同領域之間建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開展更有意義的研究。這對學生一生的成長都具有深遠意義。
三、突破時空局限,拓寬學習渠道
傳統的美術課堂大都依賴于教材在教室進行,而創客教育極具開放性、包容性,創客教育理念下的美術課堂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學習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下,走進大自然,走進博物館,走進社會,或者在虛擬的網上進行。當我們打破校園的局限,使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課堂,可以隨時學習、隨處學習,就更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創新的興趣和創造的能力。具體執行方式可以參考以下幾個例子。
例一:在學習手工課“小鳥的家”時,我們可以把課堂從室內搬到室外,帶學生來到學校附近的公園或者樹林,在大自然中了解鳥類的生活環境,當他們看到高高的樹梢上的鳥巢時,心中便自然萌生對小鳥的愛憐的情感。在一個本真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利用自然界中的木棒、雜草等材料,“拜鳥為師”,模仿制作一個鳥巢,為鳥兒們制作溫暖舒適美麗的一個家。這樣一節室外的美術課,既培養了學生對小鳥、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又解放了思維,拓寬了視野,放飛了個性。
例二:帶領學生參觀展覽館,結合地方非物質文化開展美術教學。麥稈畫是濮陽的特色,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一家鄉文化,只靠在教室里展示幾張圖片是遠遠不夠的。于是,教師就帶領學生來到麥稈畫藝術展覽館,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還了解了制作工藝,并且在展覽館老師的指導下,親自制作出一件較簡單的麥稈畫。這樣的教學,利用本地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學生在豐富的文化情景中獲得知識,對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對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
例三:構建虛實結合的學習環境,在學習“珍愛國寶——珍貴的陶瓷藝術”這類欣賞評述課時,可以讓學生通過電腦網絡,走進虛擬博物館,對一件件展品進行全方位的欣賞,通過豐富的視聽體驗,加深學生對國寶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其鑒賞能力。
例四:學習綜合探索課程“美術小記者”時,為了做好調查采訪,在時間上從課上延伸到課外,在空間上從課堂延伸到社會的角角落落。
當我們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帶領學生來到更廣闊的空間,便能充分調動學生善于發現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天性,美術學習與生活有了更緊密的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更加濃厚,創新意識與能力就會有明顯提高。
四、親自動手實踐,增強學生興趣
美術最初就起源于造物,即利用手或工具改變材料的形態,創造可視可觸的物質實體,滿足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要[6],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不管是在繪畫還是雕塑等學習中都具有強烈的實踐屬性。而沒有造物就沒有創客教育,“創意當實現”是創客教育的第一驅動力,“造物”一直是創客活動的主要形式和核心特征。創客教育提倡“做中學,學中做”,就是指在合適的學習環境中基于學生主觀認知與客觀事物相互作用,使其通過實踐行動掌握具體知識與方法,以踐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7]。基于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完成認知內化。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邊做邊學,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知識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同步進行。同時強調團隊合作與分享,在反復探究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新情況,進而不斷提高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把自己和團隊的收獲及時與大家分享,促使人人都可以獲取更多知識,把探索引向深入。
這樣的做法也常常能帶來意外的驚喜。如一位教師教學“鮮花送老師”一課時,在帶領學生通過圖片欣賞各種各樣的鮮花后,沒有直接介紹和演示手工制作鮮花的方法,而是引導他們分析了一朵花的基本組成部分,之后就把全部時間交給學生,由他們小組合作,共同探索手工制作一朵鮮花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碰撞思維火花,發明出多種多樣的制作方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使得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成為“發現新大陸”的播報員,及時將優秀作品拍照投放在多媒體屏幕上交流分享,達到了互幫互學,學生的作品簡直是百花齊放。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樣的活動中,要多給學生創造能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條件,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不斷激勵。當學生做出了比較好的創意作品時,教師要第一時間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新思維。
這與我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多給學生親自動手嘗試的機會,不管成功與否,都鼓勵他們在實踐中自己去發現,及時把經驗與大家分享,長此以往,“將分享作為樂趣”就逐漸內化成了學生的良好品格與習慣,在學習效率最大化的同時,所有人都收獲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創客教育理念下的美術課堂,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推動美術教育的深度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剛,石晉陽.創客教育的課程觀[J].中國電化教育,2016(11):11-17.
[3]王巍,袁磊.幼小銜接階段基于項目的STEAM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8(3):51-58.
[4]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8-05-28)[2021-04-2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xxgk_167226.html.
[5]許正江,胡靜華.談非物質文化與美術教學的融合[J].小學教學參考,2021(6):11-12.
[6]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7]祝智庭,孫妍妍.創客教育:信息技術使能的創新教育實踐場[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4-21.
(責任編輯 王策)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教育裝備和實踐教育重點課題“小學創客教育建設和學科融合的實踐研究”(2019-JKGHZBSYZX-016)
作者簡介:李桂榮(1970— ),女,河南濮陽人,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教學與創客教育;
梅利娟(1979— ),女,河南濮陽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創客教育與美術學科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