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梅
摘 要:自媒體時代,信息量爆棚,學生觀察的途徑多種多樣,但學生的觀察大多是快餐式游覽,沒有印象,或印象不深。如何引導孩子從粗淺的觀察到有序的觀察,并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需要教師進行指導。
關鍵詞:觀察;表現;提升
一、緣起
當今世界處在一個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的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各式各樣的信息如井噴般不斷涌現,我們隨時可以通過互聯網通道多渠道地接觸到不同的信息。在這一環境下成長的學生是幸福的,足不出戶他們便可領略到世界各地的綺麗風光,遨游太空,深入海洋,大到山川海洋,小到花草蟲魚,大千世界的森羅萬象皆可在頃刻間游遍。他們在游覽中感受到了美,但是,兒童此時的游覽是快餐式的吸受,是一掠而過的,沒有細致的欣賞,對于美的概念是籠統的,模糊的,他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對于美在何處,因何而美的問題卻往往不知如何回答。這是因為兒童依賴于感性的認知去體會美,對于美的構成和細微處缺乏理性的觀察和思考,換句話說,大部分兒童擁有一顆感受美的內心,但是缺乏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因此,引導兒童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成為了現代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議題。
二、實踐
什么是觀察?心理學告訴我們,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認識某種對象的知覺過程。觀察不同于一般的知覺,它不是那種毫無目的、沒有控制的無意知覺,也不是毫無計劃,時間短暫的一般的有意知覺,而是有意知覺的高級形式。它是人們認識世界、進行各種創造性活動的基礎。科學家用科學的眼光觀察自然,探討宏觀與微觀世界,以發現和掌握宇宙的客觀規律。法國雕塑家羅丹指出:繪畫大師,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所以,觀察實際上是人們對現實感性認識的一種主動形式。而所謂觀察力是一種看出對象的那些本質的、而且初看起來好象不大重要的特征的能力。也就是對當前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觀察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對兒童繪畫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星空浮云、泥沙海浪、高樓大廈、飛禽走獸,甚至鍋碗瓢盆等等,都是兒童觀察和描繪的素材。觀察也就是啟迪兒童用他們的眼睛、耳朵、手、鼻以及全身去感受,發現他們四周圍許許多多事物的“形”與“色”,“ 秩序”與“變化”的美和奧妙,并由此刺激他們的好奇心,使之成為對多方面感興趣,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時也刺激他們從事繪畫表現的意欲。總之,繪畫教育中培養兒童的觀察力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兒童觀察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引導兒童“觀察”,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只有讓兒童觀察到美的構成,才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和思考能力,從而達到培養他們創造能力的目的,將美落實到紙上,落實到畫中。培養兒童觀察力地途徑多種多樣,我在繪畫教學中從三方面進行了嘗試:
從觀察的細致性方面看,學生常常是只注意事物的粗略輪廓,他們只注意事物表面性東西及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對象,觀察時注意力往往隨他們的興趣轉移。這樣的觀察就容易發生遺漏現象,不能從細節去觀察對象,并發現眾多物體間的聯系。
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帶領他們將一副畫面進行分解,從而增加他們細致觀察的經驗。通過課堂細致的觀察,學生對畫的形狀、顏色等等都有了細致的了解,他們的心中都重生了一幅畫,每個人都想把自己心中的畫,表現個大家看,此時讓心有想法的孩子們開始畫畫,孩子們都面露喜悅,興奮異常,積極性較高。很快地,孩子們都畫出了各種各樣、形態獨特的畫面來,準確地表現出梅花的多姿形態和色彩。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觀察能力并會得到進一步提高,也會為他以后的學習,提供相應的觀察技能的幫助。
2.借助實物,建立觀察意識
實物具有鮮活性,也更有真實感。學校現在出于對學生安全的考慮,走出校園觀察實物的機會相對少了,為了讓學生能夠觀察到實物,我們可以課前布置,讓學生將食物帶進課堂。
我們順勢展示其他學生的作品和畫家的作品,學生的眼光瞬速被吸引,他們的觀察思維一下子從無序化和模糊化,到對整體的感知和對細節細化的認知。由于觀察的細致,比如表現茄子時,學生不僅畫出了茄子的外形特征,還把茄子的細節,茄柄部分刻畫得生動有趣,讓他們從深一層地觀察去加深對實物地認識,以打破兒童繪畫中地概念化,克服因對實物的觀念不明而草草了事的應付性描繪的現象。學生用藝術的手法表現出對茄子的整體認識,用疏密、曲直、長短的線條和個性的色彩,表現出觀察到的生活認知。
3.依托媒介,引發觀察思維
美術課的學習內容,有具象的物象觀察思維的訓練,也有抽象的藝術表現思維能力的訓練。抽象思維的一些思維方式,語言講解可能不能很好地描述到位,視頻教學卻能幫助我們有效解決。為了引導學生發現抽象思維的演變過程,能夠借用媒體演示的課程,我們就合理利用多媒體呈現,來引導學生觀察,進行思考,啟示學生的思維。
視頻的欣賞,引發了學生的開闊思維,學生的思維被進一步打開,此時他們雀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交流自己的構思,老師順勢提出作業要求,讓他們自由發揮,表現漸變的形。在學生作品展示時,有的學生畫的作品是:衣服出現一個小洞,然后慢慢變大,最后衣服沒有了,胖胖的蟲子出現了,其實這就是一種思維的順向發散。孩子學會了舉一反三,進行了知識迀移。有的表現了蛋筒形狀由大到小的變化,而蛋筒上面的卡通動物動作進行了的方向漸變,把方向漸變和大小漸變進行了組合,還有飛機停機坪上的飛機由小到大的變化……
細致的觀察讓孩子們畫面內容異彩紛呈,想法奇特,構思極為巧妙,課堂教學有了好的成效。視頻教學的優勢在本課教學中突顯,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領略到大量的漸變的圖片信息和漸變的演變過程,即省時又高效,直觀了漸變的畫面,發現漸變的方法和規律,即解決了語言的蒼白,也為學生的創作提供了借鑒的方法,讓他們的創作方向有了多渠道的發散。他們從觀察中嘗到了甜頭,就會養成習慣,學會細致觀察,觀察能力則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結語
學生美術學習觀察力的培養,即可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地學力,也能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我們用常態化的教學思想,蘊含于每一節課的教學之中,引導他們形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常此以往,孩子們一定會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一雙明亮的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