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鳳
【摘要】教學的視角決定著教學的方向和路徑。民間故事的傳承,重在講述,重在語境,重在聽眾。以《牛郎織女》教學為例,依據民間故事的特點,圍繞講述的語言、情節、文化和“場”的營造等方面展開教學,讓講述成為故事教學的內容和學習的方式,促使學生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故事語言;講述;民間故事教學
故事是語言的藝術。民間故事更是如此,它具有口口相傳、語言平實、情節生動,寄托人們美好的愿望等特點。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它的核心意義在于借助“講——聽”的方式,完成故事的傳承和價值觀的傳承。講述,是故事傳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由此可見,民間故事的教學可以跳出一般教學固有的模式,讓學生直接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從而內化文本、創作文本,在講述中豐富自己的理解。
本單元含《獵人海力布》與《牛郎織女》上下篇,“口語交際”“語文園地”和“快樂讀書吧”等?!杜@煽椗穼儆诘诙小东C人海力布》在前,那么,如何區別一般課文更好地進行教學?筆者以講述為重要路徑,立足文本,進行一點思考和實踐。
一、聽故事、品語句,感悟講述的語言
民間故事淺顯易懂但內涵豐富,關注故事語言的特點是解碼民間故事的重要的方式之一。
教學開始,出示夜空圖,找牛郎織女星,教師示范講述故事,讓學生沉浸在故事里。接著問:文中哪些語言特別有畫面感,讓你感覺很像聽故事?通過學生自主發現,教師點撥,探索語言規律:
生1:“他沒名字,人家見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边@個句子很短,不過讓我很想讀下去。
生2:“他就牽著老牛,拉著破車,頭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過樹林,走到山里?!边@個句子也很短,我仿佛看到牛郎越走越遠。
師:民間故事要人去講傳播的,很口語化,常用反復的、較短的句子,顯得親切自然又好記。
生3: “一天晚上,他走進草房,忽然聽見一聲‘牛郎,他從沒聽見過這個聲音。是誰叫他呢?回頭一看……”?!笆钦l在叫他呢?”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們想知道的。
師:很棒!你發現故事常會設置懸念。
生4:“你翻過右邊那座山,山那邊是一片樹林,樹林前邊是一個湖,那時候會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讓我想起“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
師:對,這種后一句接前一句來講,也是講故事常用的形式。
……
本故事語言生動活潑,短句、頂真、反復句等,充滿蓬勃的生命力。本環節旨在讓學生感受、發現語言的奇妙,關注語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課堂帶著學生鑒賞、推敲語言,才能逐漸建構豐富的言語智慧。
二、理結構、串情節,把握講述的內容
任何講述基礎都是基于對內容的記憶,關鍵要把握故事的結構。通過問題的形式,用小標題概括法進行整合。
圍繞核心問題“如何更好地記住這個故事呢?”分解成問題串:
1.文中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關系如何?畫一畫說一說
2.你會把故事分成幾個小節?用小標題概括。
師生一起梳理:哥嫂虐待牛郎——(牛郎老牛親密相處)——( 牛郎與織女相識)——(牛郎與織女美滿生活)——(王母捉拿織女)——天河相隔 ——(鵲橋相會)
3.你認為最重要的情節是哪個?和同學講一講。
用關鍵詞串聯講,如相識部分提煉關鍵詞:嬉戲、下凡、樹林相識、互有好感。再練習用自己的語言講。既降低難度,又避免枯燥的背誦。
三、拓閱讀、作對比,探尋故事的文化
著名民間故事學家劉守華指出:“欣賞故事的快感來自故事的深層結構同人們心理結構的自然契合,使人們從故事中發現自己,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蓖高^民間故事,我們能看到那個時代的倫理綱常、道德取向、善惡態度、精神氣質,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杜@煽椗肥侵袊拇竺耖g愛情故事之一,如果基于單篇教學,學生不容易發現特點,需要從“這一個”拓展到“這一類”,采用主題學習,依托“中國民間愛情故事”主題,科學合理地選取一組文本(如下圖),運用學習支架探究:
通過引導閱讀、比較,發現它們共同點是男主角忠厚老實,女主角美麗善良,他們的愛情都會受到阻攔,也會有幫助者,故事的結局雖不一定圓滿,但都寄托老百姓美好的愿望。課外還可進行國內外民間故事對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了解中西文化、文學表現形式的差異。
本環節整合這類故事的特點,舉三反一,讓學生對故事背后的文化有更深刻的把握,從而走向更為廣闊的文學殿堂。本環節雖耗時較長,但五年級學生有駕馭的基礎,可安排課前或課后完成。因為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四、實而活、多樣化,營造講述的“場”
提升語言實踐能力,必須重視語言的輸出。本單元學習重點是創造性復述。然而不能為復述而復述,在積累語言與探索故事特點后,要營造講述的“場”——即講述的方法、平臺和氛圍。
1.活用和創新,讓講述的角度充滿趣味
新的角度帶來新思路。如,故事里有許多奇怪的情節交代得不很清楚,如果發揮想象講完整,一定能吸引大家。比如,為什么故事的動物是牛而不是其他呢?老牛為什么會說話?它怎么知道仙女們會下凡的?你是牛,會怎么說?……轉化為這樣的角度,讓故事有新的味道。
新的細節帶來新思路。如,“牛郎常常把看見的、聽見的事告訴老牛。”他究竟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說了什么?怎么說的?從“概括的句子”打開想像想具體,先獨立思考再放手給學生合作表演,如:
牛郎:老牛,今天天氣真熱,我回來都喝兩桶水!你翻地辛苦了。
老牛:不辛苦,不是有你陪著嗎?
牛郎:我明天帶你去山那邊吃草吧,那邊草長得可嫩了。對了,聽人家說,村里的李麻子最近去娶媳婦了。
老牛:有這回事?
牛郎:想不到吧?
老牛:算一算你也到年齡了。我有個好辦法讓你也達成愿望,你照我說的去辦吧!
牛郎:?。磕氵€有這樣的本事?!
老牛:別急,你聽我說
……
故事的吸引力常常在于細節,對細節的補充和打磨,讓故事更有立體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欲望。
2.分散和整合,讓講述的組織落到實處
講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反復練習的過程。針對故事的較長篇幅帶來的難度,可分成七個小標題,每一組練習講一個標題內容,再選擇小組中講得較完整和流利的一位參與班級的完整展示,既減輕負擔,又增加趣味。
3.評價與展示,為講述的呈現賦予意義
“幼兒園開展故事分享會,作文五年級的哥哥姐姐,我們要準備給他們講故事,你打算怎么講?”;班級開展故事大王比賽,快來參加吧;請你給故事配上插圖,做一本連環畫?!按┰酱竺半U,如果你就是老牛(織女或牛郎),你會怎樣講?”……
有了聽者意識、創設相關的場景,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意義的實現。同時可根據講述的標準設計積分卡,頒發相應的稱號,如,金牌講師、銀牌講師、優秀故事大王等,也讓學生保持積極的狀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聚焦故事和講述的特點,從語言文字到文學形式,再到具體可操作的層面,步步深入,讓民間故事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也扎實提高學生語文的整理、歸納以及運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于強.傳承視角下民間故事教學的思考與實踐——以《牛郎織女》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5):55-58.
[2]蔣軍晶.讓學生學會閱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
[3]蔣名智.民間故事與當代兒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4(2):93-98.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