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
摘要:進入20世紀以來研究者就對父親的角色重新進行了界定,已有研究不同程度地表明了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從“日常生活指導”、“社會交往指導”、“情緒行為指導”以及“家園合作活動”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并將影響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因素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兒童個性品質、父親個人特征、社會因素,并得出父親教育觀念與父親參與幼兒教育情況的相關性等等。本文對當地某幼兒園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針對參與現狀提出相應建議,旨在幫助促進父親參與幼兒成長,希望能為社會中的其他家庭提供參考性,同時也期望社會對父親參與這一問題進行反思與關注。
關鍵詞:家庭教育;父親參與;親子互動;幼兒家庭教育;家園合作
一、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也處在了轉軌時期,在許多中國家庭中父親忙于在社會中打拼,疏于照顧家庭,導致社會離婚率持續上升,據有關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全市辦理協議離婚登記同比2020年上升37.4%,這也導致其子女教育中的“父親缺位”現象。而在雙親家庭中,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母親仍在孩子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這也使得父親不得不成為了教育中的“局外人”。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的播出,讓更多的家庭了解到父親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父親對幼兒的影響體現在方方面面,從幼兒的性別化到社會化,從心理水平到認知能力,從個性品質培養到社交能力發展都有父親的身影。
二、已有文獻回顧
(一)相關概念
父親的定義。在百度知道中,父親是指某人直系血統的上一代男性,口語叫“爸爸”。“父親”一詞書面語色彩較濃,一般不作為面稱。而在本文,研究對象僅指在健全家庭中的父親。
幼兒期:指幼兒的3歲至6、7歲,相當于幼兒園教育階段,所以又被稱為學前期。幼兒期按年齡分為幼兒初期(3~4歲)、幼兒中期(4~5歲)和幼兒晚期(5至6、7歲)。
幼兒教育的定義。幼兒教育主要指的是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而在論文的研究中,由于僅以上海市某幼兒園中班為例,故此處幼兒教育實施對象主要是指4至5歲年齡階段的幼兒。
(二)關于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研究現狀
1.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途徑及方法
父親參與教養狀況的途徑其實有很多,在《國外父親教養方式研究的現狀和趨勢》中作者將其主要分為兩類:“生殖意義上的父親養育”和“有責任感的父親養育”,其中包括父親間接、直接參與幼兒教育的途徑。直接的途徑有對孩子的保護、提供情感支持、情感表露、直接教導、親子互動等。有研究發現“剛做父親的人會用比他們平時談話聲調高的音調與新生兒說話”,而嬰兒學家則表示新生兒確實對更好音調的詞語反應更好。父親天生就有參與幼兒教育的本能和傾向。間接的途徑中包括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持、環境創造、父母間合作的義務等。許巖認為父親對孩子起到了榜樣作用,提供支持孩子健康成長的資源,以及提供給孩子有利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等。從中可看出父親參與不僅僅是簡單的、線性的、可直接觀察到的,而是一個多方面、多維度的動態過程。
2.影響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因素
(1)幼兒對父親參與教育的影響
在上文中我們綜述了父親參與幼兒教育對幼兒的影響,但事實上幼兒與父親參與存在交互作用。在我國由于國策的推行,孩子的性別對家庭來說越來越不重要,但是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仍帶有性別意識,由于對我國文化中認為女孩應該是文靜的,在教育中父親通常會在對待女孩時更細心。而在研究中發現父母對難養型的女孩和難養型的男孩有截然不同的情感表達,對于難養型女孩,父母會表現出更多的關心和偏愛。而難養型的男孩兒一般給成人帶來困難,也使得耐性不足的父親對難養型男孩的情感表達較少。
(2)個人特征對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影響
許巖在研究中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男女平等的觀念已滲入大多數家庭中,在家庭中男女角色的差異越來越不明顯,男性在家庭中被認為承擔與女性同樣多的責任。有這樣觀念的父親在參與幼兒教育方面優于性別觀念不平等的父親。
在《幼兒心目中的父母角色形象研究》一文中,作者對幼兒心目中的父母角色形象進行了調查。在調查結果中,筆者發現幼兒對父親的積極角色知覺較多的是情感陪護,而對消極知覺較多的也是個人品行。可見幼兒對父親角色期待最多的都是個人品行。在其中“個人品行”主要包括父親自身的能力、性格、行為習慣和知識等方面,父母之間的互動以及父母與其他人發生的關系和互動等等。文中一幼兒希望“我不喜歡爸爸喝老酒,這樣對身體不好”。由此可見,父親平時在生活中在一些生活細節處理上留給幼兒的印象。
三、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問題與建議
(一)父親參與幼兒教育情況
通過觀察也可看出平日在家中父親由于時間、精力較少,沒有時間來接送孩子,往往都是家中的爺爺奶奶或者保姆阿姨來負責接送,而在日常生活指導方面也是母親及隔代親屬參與更多,所以情緒行為指導和社會交往指導就自然成為父親參與較多的方面。而且由于目前上海二胎數量增加,筆者所在實習的班級就有不少孩子家中尚有兄弟姐妹,特別是對于這樣家庭的家長,正確引導孩子間的相處就更為很重要。
(二)建議與對策
通過分析,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從大環境入手、從社會入手,為父親創造一個和諧的參與教育的氛圍。其實有別于一些國內的傳統思想,在國外父親為了照顧孩子辭職或在家中辦公,一心做個“家庭主夫”是比較常見的景象。通過媒體的力量,向社會渲染了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讓父親們對參與幼兒教育產生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的認同感。而社會也要對男性選擇重視家庭教育的表現進行充分的贊許。同時,在必要的時候政府部門也可以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支持父親更好的回歸家庭。在調查問卷中,我們也看到絕大多數的父親并不了解專門為他們開設的育兒輔導班,對相關網絡論壇的互動也比較少,大多數父親僅翻看育兒書籍,這樣的情況顯然是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父親參與幼兒教育的的現狀的。所以政府部門應當引導社會力量或整合社區及園所的力量來開辦專門的育兒輔導班,以便幫助父親更好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楊明.父親參與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研究評述[J].教育學刊.2013.
[2]王莉.國外父親教養方式研究的現狀和趨勢[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3):290-297.P291.
上海市浦東新區黃樓幼兒園 上海 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