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本文提出了《會展攝影》與思政教育融通的教學設計目標,并梳理出了各教學模塊內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攝影;思政化;教學設計;
一、《會展攝影》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融通的教學設計目標
《會展攝影》課程旨在引領學生掌握會展攝影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攝影美學知識,通過情境模擬拍攝的形式,熟記攝影器材和攝影在構圖、色彩方面的基本知識;通過任務驅動,明晰各種環境下的攝影拍攝技巧;能夠對會展活動進行拍攝,對會展活動進行優質記錄。“攝影藝術”課程思政,其本質就是借助于“攝影理論、攝影實踐、攝影展覽”等課程活動,實現思政育人。“攝影藝術”課程思政也應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要做到“遵法循理,以法施教”,讓“攝影藝術”課程與思政資源進行有機融合,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會展攝影》課程教學思政化的教學設計
(一)《會展攝影》課程模塊思想政治化要素的思考
《會展攝影》課程思政,既要教授相關的專業知識,又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程教學過程當中,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思路。古人曾經說過:“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這就是告訴我們,教書育人、培養人才要有多種方法和技巧,不能一成不變。本文提出了《會展攝影》的課程思政,即找準切入點,德技共融;抓住教學的中心線,使得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共同學習進步;擴大課程學習的覆蓋面,校園知識與社會規則同步學習。通過對會展攝影課程知識點的梳理,在遵循攝影類課程的正常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挖掘出各部分知識點的思想政治要素。
(二)《會展攝影》課程模塊思想政治化要素的探索
攝影職業技能包含攝影知識、攝影技術、攝影規則三個要素。知識要素要求攝影從業人員應掌握必備的攝影知識;技術要素要求攝影從業人員能夠將攝影知識和技術轉變為解決生活、生產和技術創新的能力;攝影規則則要求攝影從業人員能夠在運用攝影知識、攝影技術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準則。攝影職業技能解決的是與攝影相關的技術性問題,如何有效地將課程思政資源與職業技能進行有機整合,有效的切入點就是德技共融,即將職業道德素養融入到攝影技能的培養之中。
(三)《會展攝影》課程模塊思想政治化教學模塊設計
根據會展專業的專業特點及分析學生學情,《會展攝影》課程的課程教學目標被設定為如下5點:1.能細分攝影的發展歷史、風格類型。2.具備美學常識。3.學會使用各型號相機,并能對參數進行正確調節。4.對攝影對象進行協調的能力。5.善于運用構圖知識組織拍攝畫面,組織現場進行會展活動的拍攝。為了滿足教學目標的設定,結合學校成果導向教育模式,將《會展攝影》課程教學設定為五個模塊(單元):
模塊1:攝影的發展及歷史;模塊2:攝影的流派與風格;模塊3:相機的結構與操作方法;模塊4:不同主題情境下的拍攝方法;模塊5:攝影的色彩表現及照片影調的處理。如下為具體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的設計。
模塊1:攝影的發展及歷史。通過對攝影歷史分析與討論,讓學生認識到了具有勤勞、自強、智慧的中華民族為世界攝影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早起的中國攝影師在困難的條件下所拍攝的照片,內容豐富,涉及人文、地理、民生。在教學中,通過對歷史照片中生活場景和現代生活的對比,提煉出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載體。
模塊2:攝影的流派與風格。學生在這一模塊的學習中,掌握攝影的各個流派與風格,為下一步的攝影創作做好視覺上的創作基礎。攝影作為光的創造藝術,不僅對創作者的審美、觀察力和表現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而且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攝影創作的靈魂。通過對社會現狀的審視與思考,攝影師應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把握作品中社會發展的主流,關注時代的變遷,聚焦于國家和社會主要關注的主題。因此,主題攝影使鏡頭中的現實生活變得有意義,它可以使鏡頭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景,激發攝影師富有熱情地打開情感創造的大門。
模塊3:相機的結構與操作方法。通過講解相機的結構,掌握相機的工作原理,并可以通過實踐環節掌握相機的操作方法。在此模塊的教學內容中,加入國產相機的知識介紹。
模塊4:不同主題情境下的拍攝方法。包含不同主題情境下構圖知識和拍攝方法的講解與實踐。此模塊對于學生審美、觀察力和表現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攝影創作的靈魂。通過對社會現狀的審視與思考,學生應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把握作品中社會發展的主流,關注時代的變遷,聚焦于國家和社會主要關注的主題。引導學生通過鏡頭來描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和諧發展的狀態,反映特殊時代人民的生存狀況與精神面貌,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自然環境保護,城市發展等。
利用此模塊攝影教學的針對性、可操作性,讓學生將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攝影拍攝。這一階段集中體現了前面各重點章節探索與挖掘的思想政治內容。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樹立和諧、敬業、愛國、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勤奮、創新意識、開拓進取的科學觀,通過自己的攝影作品向社會傳遞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正能量。
模塊5:攝影的色彩表現及照片影調的處理。利用Photoshop等圖像軟件對拍攝的圖片進行調整,會展攝影需要客觀的展示拍攝主體,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只對照片色彩進行必要的調節,最大程度保障照片的真實性。此教學模塊中,增加愛崗敬業的思政內容,即樹立和諧、敬業、愛國、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勤奮、創新意識、開拓進取的科學觀。同時在課堂上,通過分析社會各行各業的不忘初心、無私奉獻的照片,激發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邱禹明.攝影攝像課程的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21(04):126-127.
[2]李輝.攝影課程中的思政探索與教學設計[J].智庫時代,2019(48):189-190.
[3]王小丹,王學鋒,劉江,張鰓元.文化自信與認同:攝影攝像技術教學思政改革[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6):52-53.
課題名稱:《會展攝影》課程教學思政化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YJ2020077),級別:2020年度校級課題;
作者簡介:
楊哲(1981-),男,黑龍江職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