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默 魏瑩娟
摘要: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和新課標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國內各階段的學校教育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尤其是中小學心理健康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正逐漸成為當下教育界的熱點話題。這不僅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對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根據現有的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現狀對基礎心理素質教育的課程設計做出及時有效的調整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現階段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仍存在的不足的分析,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議,希望能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對策;思考
引言:在最新修訂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教育部就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提高整體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水平有著極大的作用,其對于中小學生的全面身心健康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它在中小學生德育工作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國家和社會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為了解決當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越來越重、心理素質無法跟上教學要求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程就凸顯出了其現實意義,這是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現階段中小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分析
根據國家頒布的《中小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務》我們可以看到讓學生能夠不斷正確認識自我、控制自我、承受挫折、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有足夠的信心迎接未來的挑戰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標。對于一些存在心理困擾或者是心理障礙的學生更要給予更加溫暖的關懷和幫助,要給予有效的心理咨詢,幫助他們打開心扉盡快擺脫障礙,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用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展開了積極的實踐工作,并將這些目標落實到了實際的心理教學中去,在課程設計時將其細分為以下三個主要小目標:
(一)維護學生身心健康
考慮到現在大多數中小學生都是獨身子女,其在家中習慣的那一套與人相處的模式放到班級里、放到校園中有時候會讓學生感到不適應,因此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再加上部分學生的性格比較內向不會和人交流,久而久之這些困惑和壓力就在內心堆積,造成了心理障礙。目前常見的中小學心理問題多是障礙性問題和發展性問題。前者表現明顯但是分數較少,后者多是隱性的潛藏在學生的長期心理成長過程中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要多留意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發現問題并作出積極的引導。
(二)激發學生內在的心理能量
就像 IQ會影響人的智力表現,EQ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潛能發揮,且EQ并不是先天就決定的,其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它會作用在人的性格基調上,影響著人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從而間接影響人生的軌跡。因此,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情商課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中小學生都將面臨其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青春期。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對其良好心理品質的塑造教育,幫助其克服缺點,鼓起勇氣面對身心上的變化,客觀接受自己,悅納自己,順利度過每個青少年都將面臨的劇變時期。
二、當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活動的意義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學科教育,有著可以直觀檢測的考試,且課程的開展形式較之于傳統的文化學科也更加豐富,不管是活動目標的制定還是活動內容的設計,又或者是活動方案的選擇和能力的要求,都有著極高的靈活性。為例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活動的功效,我們首相要明確活動目標以及內容綜合性的重要性。相關教育工作者在設計活動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該活動是否能夠對青少年的心理素質起到提高作用,要思考該活動目標時候能夠對青少年的潛能激發起到刺激作用,要預想該活動目標能否真正做到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維護。其次在進行內容編排時要體現綜合性的特點,因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具有極高的綜合性質,它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構成的,它所涉及到的心理和生理問題需要相關教育工作者在活動設計中綜合應用跨學科的知識來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再次,不僅是內容設計時的綜合考慮,在課程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要注重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常常是整合了行為訓練法、自我陳述法、討論法等進行的。最后,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中小學生,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因為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集體活動的形式展開,這就對學生的交際能力、感悟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做出了考驗。在這些豐富的活動中,中小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活動的樂趣,在愉快的心境下感悟成長。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活動的“動”的特點去解放學生的各種感官,借此釋放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積累的壓力,使其能夠感受到自由從而促進身心的發展。并且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進游戲環節,更加能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并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進而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加強現階段中小學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改進措施討論
(一)提高心理健康課程在教育大綱中的地位
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絕不是光靠一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可以滿足的,必須將心理健康課程納入正式的學科教育并設定一定的考核標準,通過專業的心理健康課堂去拉近學生和心理老師間的距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和老師校園生活中的比重,增強其時空占有度,給予健康教育充分重視才能收獲預期的心理教育成果。
(二)提高心理健康課程和其它課程間的互動性
學科之間的聯系性同樣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諸如社會類課程、體育藝術類課程、自然科學類課程其都蘊藏著豐富的心理教育資源,這些領域內名人的成長經歷都可以作為引導學生形成優良心理品質的寶貴教學媒介。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可以通過融入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在心里教育課上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梁超; 常若松.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教育科學.2020(06)
[2]鄧林園; 熊玥悅; 張玉; 周秀艷; 王工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制約因素及家校合作的調查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20(04)
作者簡介:
【1】張默,女,漢族,1982.6,籍貫: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寶雞教育學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寶雞市金臺區大慶路29號,721004,【2】魏瑩娟,女,漢族,1979.7,籍貫:陜西省扶風縣,寶雞教育學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本科,二級,研究方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