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蘭
摘要:學習不是一個人的閉門造車或孤軍奮戰,而是在頻繁地交流中實現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共同進步與提升。注重小學生互助協作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增強其學習交流頻率,實現個人思維意識和實際學習能力的雙向提升。因此,本文針對如何增強學生的互助協作能力展開一系列研究,并最終提出了制定協作性學習任務、獎勵互助協作性行為以及設置互助性學習機制這三項策略,希望能為廣大教師開展數學教學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數學教學;協作行為;小學生;數學教師
一、制定協作性學習任務
制定互助型學習任務是有效增強學生互助意識和能力的重要舉措。因為教師如果僅僅通過口頭強調的方式向學生介紹互助學習任務的優勢以及在學生個人學習中所能起到的效果是很難真正對學生的思維意識和個人行為產生指導和改變的,但當教師將互助性學習的理念以具體的方式表現出來,對學生的影響就要相對更大一些。這種具體方式主要表現為在課堂學習中向學生布置一些互助性學習任務,關于任務的布置思路,本文列出了以下內容:任務的布置要側重于整個任務的數量,教師要布置那些工作量非常大的任務,因為只有學生認識到這些工作任務是僅僅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時,個人的思維方式就會發生轉變,就希望通過尋求其他的幫助,而互助性協作便是學生得到幫助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部分的知識為例,關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討體現了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精確掌握,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應當成為整個教學工作的重點。當教師將這兩個任務下達到學生手中,較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讓學生認識到在規定的時間內是無法完成的,所以為了完成相關目標必須要與他人展開合作。例如學生和自己的同桌合作,一個人負責解讀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一般原理,另一名同學負責解讀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一般原理。由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在面積計算方面有著很強的聯系性,所以當解讀工作結束后,兩名學生可以進行充分地交流和意見交換。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交流和協作意識是在客觀學習任務有難度的情況下自發形成的,所以這種意識在學生個人思維中會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能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產生巨大的指導和作用。
二、獎勵互助協作性行為
學生為了充分適應客觀學習環境而表現出的互助性學習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教師關于此模式的教學工作收獲了初步效果,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的方向便是進一步保護學生對于互助學習的良好熱情和興趣。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采取獎勵互助協作性行為的教學辦法,這種獎勵可以分為實物獎勵和榮譽獎勵這兩個部分:首先是實物獎勵,實物獎勵的內容非常簡單,就是針對那些在學習寫作中表現非常積極的學生予以一定的物品獎勵,這些物品可以是日常的學習用品(例如圓珠筆、作業本、直尺等)。所獎勵的物品的價值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對于學生表現出的積極行為予以肯定的態度。為了進一步確保整個獎勵流程更加嚴謹和正規,教師可以以每一個月為時間區間,結合全班學生在一個月之內的表現并對其中的優秀者予以獎勵。第二是榮譽獎勵。榮譽獎勵主要是指教師將學生的互助協作行為與個人綜合評價相掛鉤。在學習互助方面表現更加積極的學生在獲得各種榮譽稱號(例如三好學生、先進少年)方面更有優勢,這有助于進一步調動學生互助學習的積極性,在今后的學習中表現更加積極。
三、設置互助性學習機制
如上文所述,制定協作性學習任務亦或是獎勵互助性學習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都是教師為了增強學生互助學習能力的非常具體的教學舉措,為了確保互助協作機制對學生能夠進行長期的有利影響,我們同樣也需要將這種理念以班級管理規章制度的方式確立成相關的機制,以保證其穩定存在。互助學習機制的建立首先要初步明確指導這種機制的文化理念,因為文化理念對學生個人思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互助協作機制的核心理念便是互助與團結,教師可以將這種理念融入班級文化建設,不僅要求學生能夠熟練記憶班級文化更重要的是整個人日常學習行為中能夠以具體的方式將這種理念充分貫徹和落實下去,例如在學習中遇到自己不會的問題是積極和他人進行交流探討,當其他同學遇到學習麻煩時,自己也要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予以幫助。只有對互助協作的班級文化理念形成有深度的理解與掌握,才能真正提升互助學習機制在班級的影響力以及學生的互助協作能力。
四、結語
互助協作行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有效增強了學生學習交流和分享意識,能夠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點和其他學生進行充分交流,以此實現雙方學習能力和數學基礎知識的全面提升。因此,我們要充分重視學生互助協作意識的有效培養,提升互助協作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數學學習工作,獲得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何梅紅. 小學生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學習能力的研究分析[J]. 新課程(小學),2018,(08):215.
[2]王翠蘭. 從翻轉課堂角度入手培養小學生互助合作能力[J]. 廣西教育,2015,(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