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
摘要:德育工作已成為現代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為小學班主任,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形成健全的人格。正所謂“教育根植于愛”,“愛”是解決德育問題的法寶,以“愛”導行,才能促進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
小學是塑造孩子道德品質的關鍵期,班主任應以愛為根,將德育扎根于孩子的生活,為孩子創建良好的德育環境、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鼓勵孩子參加課內外活動;應以愛為媒,讓德育走進孩子的內心,架起平等的交流平臺,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德育任務雖細小卻艱巨,班主任們應不忘初心,將德育工作用心進行到底!
一、以愛為根,將德育扎根于孩子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認為:“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首先,班主任應創建良好的德育生活環境。例如,征集中隊名稱及各處標語、與孩子們一起布置班級板報、用美麗的綠植裝飾班級等。孩子們生活在由自己“打扮”的班級里,一定會倍加珍惜和愛護。
其次,班主任應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一是文明禮儀要記牢。班主任以身作則,常對學生說聲“請”、“謝謝”,讓孩子多用文明用語,見到老師行禮問好。上下學排隊有序,走出校園不打鬧;二是課堂常規要做好。從鈴聲響起開始,便有“頭正腳放平”的意識,在課上的坐、說、聽、寫上都要有明確的規定。
三是課間紀律要保證。先做好課前準備,再進行文明的課間活動,做到不喧嘩、不打鬧。四是好人好事要提倡。如給同學講題、幫同學打飯、與同學分享東西等。以上這些日常
行為習慣對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后,班主任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內及課外實踐活動。例如,丁蕙實驗小學創辦的車模、圍棋等精品社團和每年舉辦的校長杯足球賽等活動帶領著孩子們參加區市大型比賽,孩子們在比賽中體驗合作和競爭的樂趣;每年舉辦的春游和秋游讓孩子們擁抱自然、感受生活的魅力;假期中,各小隊組織的“垃圾分類”、“敬老院寒冬送溫暖”、“尋訪美麗杭州”、“尋訪美好的家風故事”等活動,讓孩子們不負光陰,砥礪前行!此外,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班會,孩子們在分享與實踐中對傳統文化更加了解,更加熱愛祖國。
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唯有以愛為根,將德育扎根于生活,才能使孩子在充滿愛的生活里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踐行德育,應從生活中來,再回歸于生活中去。
二、以愛為媒,讓德育走進孩子的內心
“德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德育活動中,教師要學會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體驗,并學會聆聽。聆聽不能只 “聽到”學生的語言,還要理解學生的言外之意,尤其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生命狀態,這不但需要教師專注地“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地感受和覺察。”[1]小學生的人生經驗不足往往會導致在某些事情的理解上走極端,成為了老師們眼中“任性”、“調皮”的孩子。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最讓班主任頭疼的莫過于這些孩子,他們或打鬧惹禍、或脾氣暴躁,屢教不改,但往往這些“頑劣”并不是他們故意而為之,而是背后隱藏著他們對事物的錯誤認知。
1.聆聽心聲,追根源
班級里的一位A同學很情緒化,曾因未能競選上足球選手而推翻桌子,大哭大鬧。每當他無法控制情緒而發脾氣時,我都會耐心地和他談心,有一次他終于向我敞開了心扉。
“老師發現你最近不喜歡去體育課,也不喜歡跑步,為什么呢?”他并沒有回答我,我以為是那次足球賽“失敗的經歷”傷害了他,他不再喜歡運動了,于是想借此機會給他個安慰和鼓勵,“足球賽沒被選上不代表你的能力不行,多練習一定會有所提升!”結果得來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不可能的,我再怎么練也不會進步的!”“我天生就這么弱,沒有力氣,媽媽說我生下來就只有三斤多,我爸爸又瘦又矮,我再怎么練也不會長高的,我天生就是這樣的…………還有我的眼睛近視也是遺傳,沒辦法的……”他的情緒很激動,眼淚噼里啪啦地掉,語無倫次說著這些話。
逃避跑操、不做眼操種種“頑劣”的行為源于“我再怎么努力也無法變得更好”這種消極觀念。聆聽了孩子的心聲,我們對他的行為不再頭疼,唯有心疼。
2.從心出發,尋方法
對于A同學,我以身說法,給他講起了我的故事。
“不說別的,就對于長個子這件事情來說,老師可有發言權了!你想不想聽一聽老師長個子的故事?”他期待地點點頭。
“老師一直到初二,個子還是班級最矮的,老師的爸爸和媽媽都不高,別人也都說我不會再長個子了。可老師偏偏不信,放了暑假就開始拼命的鍛煉,每天吃好多好多飯,然后一有空就開始做拉伸運動、跳繩、跑步,結果你猜怎么樣?”“長高了?”“哈哈那還用說!開學那天,我超過了我班的三名女同學的身高!”“真的嗎?”“當然了!你看老師現在多高啊!那都是那時努力的結果啊!”他似信非信地點點頭。“通過自己的努力,你是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不信我們就來打個賭!”我讓他站到了走廊的柱子旁,給他量了身高。“你看,你的身高現在在這里,接下來的兩個月,你每天都堅持多吃飯、做拉伸、跳繩、跑步,期末我們再來這里量一量,你肯定會變高!”“嗯!”他兩眼放光,狠狠地點了點頭。
后來我又在班會課上和孩子們分享了“海倫.凱勒”的故事,其他同學也都分享了一段自己通過努力變得更好的經歷,這些分享讓小A更加有信心。他的不合理信念糾正過來后,他開始不再排斥體育課上的身體訓練,出操時也在專注地做拉伸運動了。之后我時不時就強化他正確的認知:“哇!你踢球的力氣變大了,這一定和你堅持鍛煉有關系!”“這次考試成績有提升啊,這一定是你努力學習的結果。”......
發自內心的愛學生,才能實施走心德育,才能與孩子架起平等的交流平臺,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聆聽孩子的心聲,尋找方法,讓孩子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
結語
德育扎根于孩子的日常生活才有了無窮的生命力,德育走進了孩子的心里才有了無限的可能性,班主任的關愛和引導像一盞溫暖的明燈,會一直照亮孩子們未來前行的路,這是德育工作中最真實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左群英.體驗: 讓德育活動走進學生心靈[J].中國教育學刊2017(4): 89.
[2]內爾·諾丁斯.幸福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蘇)蘇霍姆林斯基. 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