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娜
摘要:插圖在語文課本中最為常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教材的“第二語言”,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充分有效地利用教材插圖,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巧妙運用;小學語文;教材插圖;
引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是對課本內容的一種形象表達,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插入圖片,能夠增強文章的趣味性,以此激發小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在學習時變得更加高效。不僅如此,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能夠使課文內容更加生動形象,讓看似枯燥平淡的課本知識變得生動活潑,便于小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進行課本知識的學習。那么我們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教材插圖,本文就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利用教材插圖開展語文教學的意義
小學低段是學生具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階段。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語言文字的理解比直觀的圖片理解更為困難。教師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應有效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資源,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開展教學活動。小學生的獨立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強,在語文學習中難免會出現認知局限。這是小學語文教材運用插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另一層面講,教材插圖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低段學生對文字的認知能力不強,而對插圖會更加敏感。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教材插圖的有效利用,可以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課文內容。有效利用插圖,還可以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文字,因為學生對插圖比較感興趣,可以通過插圖間接地去認識一些文字,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和學習能力。
二、小學語文教材插圖運用策略
(一)看圖入境,喚起學生的審美感受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插圖題材豐富,風土人情、山川河流、名勝古跡、童話故事等都有涉及,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插圖,學生認識到了自然之美、藝術之美以及生活之美,豐富了人文情感,提升了情感道德認知,培養了審美能力。例如,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圍繞“想象”這一主題,編排了《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不懂就要問》這三篇文章。這一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童年生活中的美好;這一單元的單元導語是“美麗的校園,成長的搖籃,夢想起航的地方”,單元導語中的插圖是一個小女孩手握鮮花,坐在一只在草地上行走的蝸牛的背上。這張插圖充滿了想象與童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愿景,能夠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一粒美麗的種子,從而喚醒學生的審美感受。
(2)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生動活潑,色彩艷麗,與課本文字相比較,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更能吸引學生。《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有趣的科學童話。這一單元課文都是圍繞“童話”主題,選編了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4篇中外童話,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徜徉在奇妙的童話王國。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也就是重在品味童話的情趣美好。文章雖然篇幅很長,但是脈絡清晰。蟋蟀紅頭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線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就巧妙地運用課本中的插圖,引導學生按順序仔細觀察,再現故事中的重要場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情感,感受青頭和紅頭之間的深厚友誼。在畫面的幫助下,教師不動聲色地向學生介紹了牛有四個胃、會反芻的科學知識。這樣一來,孩子們就能在津津有味的閱讀中收獲知識。
(3)利用插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中的插圖是根據文章內容創作的,具有非常明顯的情境特征,利用教材插圖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教材插圖內容,并將自己的描述與課文進行對照,以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很多語文教師也非常注重在日常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語感。通過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和社會,他們在觀察教材中的插圖時,已經將一些描述圖畫的優美語句積累在腦海中了,久而久之,便可以在日后的表達中進行運用。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語言感知方面的很多經驗都來自日常生活中,并且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也會有不同的含義,所以在指導小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插圖來認識事物時,一定要不斷擴展他們的語言表象。教材中的插圖種類繁多,如果學生可以對這些插圖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就會表達得更加順暢。
(4)利用插圖讀寫結合,高效突破課文重難點
教師可以合理使用插圖,在圖文結合中,讀文賞圖,以圖解文,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重難點。如在教《七律·長征》一課時,我就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紅軍翻越大雪山的場景,想象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利用影像資料把這首詩詞演繹成動人的圖畫,用自己的語言寫一寫“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畫面。畫面中冷暖相間、情景交融的景象,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那氣勢恢宏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再配上激情洋溢的朗讀,使學生的視野和想象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完全沉浸在“萬水千山只等閑”的情境之中。學生的想象空間隨著詩詞內容的深入學習而不斷延伸擴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通過讀寫結合,自然而然理解了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種通過觀察插圖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培養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結束語
總之,插圖是語文教材的語言形態之一,教師應深入解讀教材插圖編制用意,運用好教材插圖,引領學生深度閱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并在插圖支持下開展讀寫活動,引發學生的閱讀創造行為,讓語文課堂繪聲繪色。
參考文獻
[1]肖凡,趙彥宏.如何用好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J].文教資料,2021(14):204-205.
[2]李春燕.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圖資源的巧妙運用[J].天津教育,2021(11):98-99.
[3]楊婉萍.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巧妙運用之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