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妮



摘 要:深度學習,可以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在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噴發。要想擺脫傳統教學中“老師辛苦,學生痛苦”的困境,促使學生的深度學習真正發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留白”,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索、表達和創造的空間,催生學生思維的自然成長,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留白”;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創新教學
要想減少教師掌控太滿給學生造成的壓抑感,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教師就要舍得“留白”、善于“留白”、充分“留白”。
一、“留白”探究,創意無限
新課程指出: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并不能讓學生很好完成數學學習活動,學生學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學生只有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豐富自己的感知,才能學會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創新教學片斷1】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一塊插板、 一些釘子和一把尺子,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借助尺子,把這些釘子在插板上擺一個圓。每相鄰兩個釘子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時間是5分鐘,聽音樂指揮。
師:同學們擺完了嗎?哪個小組愿意派兩個代表出來展示一下你們的作品,并且簡單地說一說你們剛剛是怎樣擺的?(收集有圓心的圓)
預設1:我們小組是這樣擺的,先在中間放一個釘子,然后從這個釘子開始用尺子量出6厘米(或者數出幾個小洞)的距離,在6厘米處擺上一個釘子,然后再從中間的釘子開始換一個地方量出6厘米的距離,再在6厘米處擺上一個釘子。照這樣的辦法再擺剩下的釘子,就擺成一個圓了。
預設2:我們小組的方法跟第一小組一樣,只不過我們中間的釘子和邊上的釘子距離是5厘米,不是6厘米。
預設3:我們小組是先在中間放一個釘子,然后從這個釘子開始數出6個小洞的距離,擺上一個釘,如此類推。
……
師:這個小組擺的圖形,好像一個圓!我們一起來欣賞、研究一下他們的作品!這中間有個釘子,它很重要嗎?”
預設:很重要!
師:請你說出它的重要性!
預設:用尺子量把與這個點相同距離的地方插上釘子,這些釘子繞成一圈就變成了一個圓。
師:我聽出你的意思,你想讓這個釘子定好位置,然后根據它的位置量出與它相等距離的釘子。(板書——定位置)
師:你們知道這個點在數學上是叫什么嗎?
預設:圓心。
師:圓心幫助定位置,那你們用尺子量的目的是什么?
預設:使得圓上的每個點(釘子)都與這個中心點(圓心)的距離相等。
師:真是不得了!你發現圓最美妙的特征——圓的中心點到圓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
師:你知道這個距離在數學上叫什么嗎?
預設:半徑!
師:你們量出這個圓的半徑有多長?
預設:6厘米。
師:也就是說,這個是半徑是6厘米的圓。
師:如果這個半徑變為8厘米,你覺得這個圓會變成怎么樣?
預設:它會變大!
師:如果半徑變小了呢?
預設:圓會變小。
師:哇!原來圓的大小由誰決定的啊?
預設:半徑!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留白”擺圓的方法和步驟,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借助尺子,想辦法用釘子在插板上擺一個圓。讓學生在交流、研究、討論、調整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圓最本質的特征——圓的中心點到圓上各點的距離相等以及圓心、半徑、直徑的重要特征和作用等,把自己從繁瑣的“說”中解救出來,讓學生從“聽眾”變成優秀的學習小主人。
二、“留白”引辯,誘發思考
【創新教學片斷2】
師:接下來,我們再研究一下其他組的作品。
師:我們來看看這個小組的作品(找一個沒有圓心的、不標準的圓),你覺得它像圓嗎?為什么?(如圖一)
師: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小組的作品(找一個只有幾個點(釘)的圖形(例如四邊形等),你感覺這個圖形像什么?(如圖二)
預設1:它不像圓!
預設2:像是四邊形!
預設3:我覺得雖然像四邊形,但應該它也是一個圓。
預設4:如果點多一些我們可能會看到清楚很多。
……
師:老師怎么感覺這不像是一個圓?像是四邊形?
預設:因為我們的點不夠多!
師:噢!也就是說,我們的點越多就越像是一個‘圓’,當有無數個這樣的點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圓’,圓是一個由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師:“圓上每個點都與圓心相連就是半徑,圓上有無數個點,所以圓的半徑就有——無數條”。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留白”對圓的特征的理解,讓學生在相互的作品中引起辯論和思考。在擺圓的過程中,有一個小組的同學只用了5顆釘子,一開始很多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們組擺的圓不像圓,更像一個四邊形,有部分同學卻認為雖然他們組用的釘子數比較少,但是每一顆釘子與中心那顆釘子的距離都相等,符合圓的本質特征,所以應該是一個圓……引起了強烈的思維碰撞,通過課件的展示,同學們在爭辯、論證的過程中漸漸感受到:點越多就越像一個圓,當有無數個這樣的點的時候,就形成一個真正的“圓”了,從而深化了對圓的特征的理解。
不難看出,教師的適當“留白”不僅留給學生開闊的思考空間,還能觸發學生強烈的思辨過程,從而探索出一條通往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