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健
摘 要:伴隨著我國數學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國家對于數學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的轉變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明確自己在課堂中的定位,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他們對于高中數學教學有著全新的體驗和感受,提升自身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加深并且強化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不斷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在后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數學;翻轉課堂;構建;策略
引言
數學是高中生必修的一門學科,大多數的同學對于數學知識抱有畏懼和恐懼的心理,因為高中教材涉及到的相關知識過于復雜和繁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得不通過強行記憶和背誦的方式加深和強化對于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入翻轉課堂教學,從而進一步的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新課程對于數學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標準。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和實施可以讓同學們充分的發揮自身的長處和優勢,以此激發他們自身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高效學習。
一、利用翻轉課堂進行課前預習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想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同學們講解更多的理論知識和相應的解題技巧和規律,雖然在短時間內大部分學生的文化成績和能力都有所提升。但長此以往他們就會逐漸產生厭倦感和疲憊感,喪失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不能讓學生發揮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降低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加上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點的同時沒有讓學生進行預習,因此他們對于相關知識沒有進行詳細的了解和認知,只能將相關知識停留在表面。所以教師在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前,可以先利用互聯網查詢或者是瀏覽有關本節課的相關知識點內容和信息,將其進行匯總和整理,在此基礎上利用“微課”教育平臺為同學們錄制完成的預習內容,同學們可以利用身邊的電子設備有選擇性的進行學習。以解析《函數的基本性質》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指數函數的概念和性質為其錄制相應的視頻,讓他們知道指數函數圖像的變化,然后布置需要完成的預習任務。教師將錄制好的視頻上傳到“微課”教學平臺,可以讓同學們進行下載和瀏覽相應的預習相應的內容,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其對于相關的知識點有著大致的了解和認知,明確教師所要講解知識的相關內容[1]。
二、利用翻轉課堂進行習題解析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并沒有給予他們自身進行獨立思考和分析的時間和空間,也同樣沒有留出空余的時間可以為同學們解答相應的問題和疑惑,這樣學生就不能將自己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驗證和應用,不能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和解讀。因此教師在實施和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同時應該充分的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其成為課堂的主人。以解析《直線的方程》為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材內容),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立以下問題,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和分析:(1)設直線l方程為(m+2)x+3y=m求下列數值,斜率為-1和l在x軸上的截距為-2。(2)已知直線l經過點(-2,2)且與坐標軸圍成單位面積的三角形,求該直線的方程。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他們在解答基礎問題的同時可以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和規律。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和強化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以此提升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2]。
三、利用翻轉課堂進行課后復習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正確指導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針對相應的重難點內容進行復習,這樣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查缺補漏,及時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還可以讓教師優化并且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以解析《》(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材內容),教師教師在錄制視頻的過程的同時,可以借助翻轉課堂為其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已知Rt△ABC的斜邊AB=8cm,AC=4cm,以點C為圓心作圓,當半徑為多少cm時,AB與點o相切?點C為圓心,分別以2cm和4cm的長為半徑作兩個圓,這兩個圓與AB分別有怎樣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迅速的將相關知識進行銜接,以此完成高效復習[3]。
結束語
通過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的中的應用和實施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讀,不僅可以讓教師充分的意識到翻轉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還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數學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找尋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便及時的進行改正和修改,總結相應的數學經驗,為后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顧福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淺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5:22.
[2]袁愛珍.“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2:37-38+62.
[3]曾保定.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J].科技資訊,2020,182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