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峰 李建英 杜崇東
[摘要]職業教育具有就業脫貧和提志強技的防返貧功能,可以增強脫貧人口的生計資本和可行能力,是穩固脫貧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全面脫貧后的精準防返貧中起著關鍵作用。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過程中,存在職業教育與產業防返貧融合較低、職業院校專業供給與防返貧需求脫節較重、職業教育防返貧管理與協調長效機制欠缺、職業教育防返貧資源配置效率缺乏等問題。因此,要加強京津冀區域協同力度,實施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防返貧,整合京津冀職業教育防返貧資源,健全職業教育防返貧管理和協調機制,以信息化促進脫貧地區職業教育發展,三地統籌協作促進職業教育防返貧質效提升。
[關鍵詞]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
[作者簡介]董玉峰(1983- ),男,河北保定人,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河北 石家莊? 050021)李建英(1974- ),男,河北邯鄲人,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教授。(河北? 石家莊? 050067)杜崇東(1968- ),男,內蒙古赤峰人,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河北? 石家莊? 050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202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計抗逆力視角下河北省深度貧困地區防返貧長效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HB20YJ016)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1-0005-07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精準施策。京津冀防返貧的重點區域是原深度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域內張家口、承德和保定的深山、壩上地區。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京津冀應重點圍繞脫貧戶內生發展能力,區域協同精準施策。職業教育在育人才、提技能、促就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增進脫貧人口的內生發展能力,是防阻返貧的有效方式。京津冀應加強職業教育協同,將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到脫貧地區,建立健全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機制,助推京津冀鄉村協同振興。本文基于“十四五”時期京津冀防返貧的現實需求,以職業教育協同為切入點,厘清職業教育防返貧的邏輯機理,分析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現狀及存在問題,緊扣“協同”和“精準”理念,提出適應性建議和推進路徑,旨在助推“十四五”時期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確保重點區域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有序銜接,豐富職業教育精準防返貧研究范疇。
一、職業教育防返貧的邏輯機理
(一)職業教育防返貧的基本內涵
進入“十四五”時期,我國貧困治理重點由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由“扶”轉向“防”,由集中性轉向常規性,由政府的“一元單維”管理向多主體的“多元協同”治理轉變,著重健全防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職業教育旨在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能夠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具有“志智雙扶”的防返貧功能。職業教育防返貧重在讓脫貧戶和邊緣戶掌握實用技能,提升自我內生發展能力,實現穩定脫貧、精準防返貧,本質上屬于教育反貧困范疇。具體來看,突出強調職業教育的特定手段,注重脫貧及邊緣人口的實用技能養成,強調防阻和賦能有機結合,既重視貧困脆弱性消減,又強調生計抗逆力增強。在防返貧對象上,主要針對脫貧地區的易返貧致貧人口,重點是已脫貧的原建檔立卡戶。在目標指向上,精準瞄向脫貧人口的穩定脫貧和生計可持續,強調以職業技能防阻返貧,融合了職業教育過程和高質量脫貧目標。可見,職業教育防返貧包括職業教育和防返貧雙重活動,有著明確的直接目標導向,聚焦于提升脫貧人口的人力資本質量,強化發展型技術技能養成,是職業教育社會功能的延展應用。
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視角實現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既強調三地職業教育的發展協同,又強調防返貧的精準協同,旨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依循協同和精準理念,京津冀三地協同多元參與主體,精準瞄向易返貧致貧人口,通過共享和利用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幫扶其提升生計抗逆力和消減貧困脆弱性,最終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聚合了政府、職業院校、農戶、企業等多元適應性主體,各參與主體具有不同的稟賦和屬性,擔負著異質性的角色和責任,通過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共同為實現精準防返貧目標施策,并在該目標牽引下形成利益共同體。
(二)職業教育防返貧的作用機理
可持續生計理論強調在脆弱性背景下,通過改善貧困人口的生計資本,拓展多元化生計策略,實現生計抗逆力增強的可持續輸出。適當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可以提升脫貧人口的可持續生計能力,開拓家庭生計渠道,是實現穩定脫貧、精準防返貧的實踐路徑。基于人力資本強化的邏輯起點,職業教育應著力于脫貧人口的基礎性物質資本提升、發展性社會資本拓展、內生性可行能力增強,推進全面脫貧后的精準防返貧。
1.增基礎資源:增進物質資本。脫貧攻堅戰旨在消除絕對貧困,解決貧困農戶的基本生存問題,核心是消除收入為主的物質資本絕對匱乏。全面脫貧后的相對貧困治理,主要解決物質資本的相對不足。物質資本視域下的精準防返貧,取決于脫貧農戶的物質資源基礎存量,以及運用自身技能所能實現的最大化增量,使其在遭受風險沖擊后具有較強的緩沖力,并基于自身技能利用多元生計策略快速恢復,以免陷入返貧致貧困境。可見,物質資本是精準防返貧的基礎性資源,關系脫貧農戶的生計可持續,緩解其物質資本相對不足,是穩定脫貧、精準防返貧的關鍵環節。脫貧戶物質資本是否可持續,最終取決于自身發展能力的有效支撐,而職業教育賦能、強技的內在功能,是全面脫貧后鞏固拓展物質資本、精準防返貧的邏輯基礎。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表面上看,脫貧農戶返貧可能是物質資本不牢固所致,但實質還是自身發展技能不足。物質資本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相關實用技能的根本支撐,而職業教育在強技、提能上具有關鍵的防返貧作用。不同類型農戶的資源稟賦各異,針對異質性的發展需求,通過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職業教育,開展適應性的技術技能培訓,讓其掌握提高生計抗逆力的實用技能,如現代種養殖業、農作物防災避害、電商運營等技能,拓展多元化生計策略,形成依靠自身技能的物質資本可持續發展路徑。職業教育還可以向脫貧農戶持續性地提供技能補償,在區域產業創新升級后,使其及時得到新知識、新技能的后續教育培訓,有能力應對物質資本生產中遇到的新問題。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對接,通過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業就業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可以提升脫貧農戶創業就業決策能力,助推擴大非農收入來源,改善家庭生計結構,進一步增進家庭物質資本基礎,強化抵御外部風險沖擊的防返貧抗逆能力。
2.拓關系網絡:拓展社會資本。資本缺乏是貧困人口的典型特征,不僅物質資本短缺,也缺少社會資本。貧困人口受一定的貧困文化思維禁錮,其交往邊界較窄,加之社會經驗和現代意識有限,造成與主流社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和空間距離,極易讓外部對其產生偏見和隔閡,難以獲得社會認同,進而很難有效融入其中。針對貧困人口而言,集中性外部幫扶是一種外嵌式的社會資本,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內生式的社會關系尚未形成,一旦外部扶助被撤去,原先所構建的關系網絡很可能難以維持。在關系型社會實踐中,社會資本不足將束縛發展性資源的有效獲取。對脫貧不穩定和邊緣貧困人口來說,能否獲得社會關系網絡的支持,影響著借助外部資源應對風險沖擊的抗逆力高低。
職業教育的多類型、多層性和實用性等特征,適合不同類型的脫貧農戶平等參與。在接受技能培訓的群體活動中,彼此可以互相交流合作,增進合作意識,分享商業信息和就業信息。這些信息由內部關系網絡提供,因而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低成本優勢。職業技能培訓通常由專家或鄉村能人帶領,在其幫扶和技術支持下,脫貧農戶可以有更多機會拓展社會關系網絡,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資源,使社會資本的廣度和深度得以提升。社會資本與個體地位具有強關聯性,前者越多意味著社會地位越高,取得外部信任和資源的能力也就越大。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強技賦能效應,可以突破基于傳統地緣和血緣的社會網絡束縛,擴大脫貧農戶在社會交換系統中的地位,夯實防返貧的社會資源基礎。通過接受高層次職業教育,脫貧家庭子女可以提升學歷層次,高學歷隱含著高能力,在對外社會交往中較易跨過門檻,有更多機會融入特定圈層,由此帶來被社會認可的“光環效應”。高學歷“光環”將在短暫遇到困難時,對爭取他人信任、獲得援助發揮重要作用,進而避免重陷返貧困境而難以自拔。
3.強內生技能:強化可行能力。阿瑪蒂亞·森系統闡述了可行能力的概念,將貧困視為對人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剝奪,這種貧困觀擺脫了狹隘的收入貧困視角,將扶貧轉向如何增強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能力。可行能力是一種集合性概念,由各種不同的功能性活動構成,包括獲取知識、運用技能、利用資源、參與決策等,通過諸多工具性手段來實現,最終體現于極具包容性的自我發展能力。貧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不足,實質是缺乏能力、手段及機會,使其在社會資源分配中處于劣勢,在與外部環境的交換中難以獲得自我發展。
脫貧后的農戶返貧本質是可行能力不足,缺乏可持續的內生性技能。針對脫貧不穩定和易返貧的功能性影響因素,職業教育和培訓可通過“補能力”“增手段”“拓機會”增強農戶防返貧的內生能力。強技增志是職業教育的內在功能,脫貧后的農戶應該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通過特定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手段,可以提高脫貧農戶職業素養,掌握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獲得提升職業行動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必要條件,拓展參與消減貧困的各種功能性活動的機會。通過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職業技能培訓,可以增強脫貧農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使其改善在生產、交換和分配中的地位,提高面對風險沖擊時應對、適應、學習和創新的生計抗逆力。脫貧家庭子女通過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可以促進現代性意識的逐漸養成,有更多機會打破固有階層約束而實現躍遷,徹底改變人生發展態勢,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一人帶動全家”,最終提升家庭可持續防返貧能力。
二、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的實踐反思
(一)實然之境:職教協同防返貧的現狀掃描
1.宏觀層面上規劃協同。脫貧攻堅時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教育專項規劃》的基礎上,京津發揮比較優勢,輸出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對口支持河北貧困地區發展,幫扶其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全面脫貧后,京津冀繼續加大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將原本分散隔離的教育資源整合,集中京津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重點向脫貧后的防返貧重點區域傾斜,通過三地職業教育協同合力,推進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
2.中觀層面上政策協同。按照“四個不摘”政策要求,全面脫貧后京津繼續對口幫扶張家口、承德、保定的27個脫貧縣,在過渡期內保持工作機制不變、政策不斷、力度不減,接續推進脫貧縣域職業教育發展,持續強化教師培養基地建設,免費培育師資,提供教育建設資金,助力鄉村教育振興。但單純的“輸血式”教育幫扶并不具備可持續性,關鍵是增強脫貧地區職業教育的內生“造血”能力,這樣才能真正融入京津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實現“外嵌”與“內化”協同,進而改變教育發展落后的窘況。對此,河北加強與北京、天津的職業教育合作,通過實施職教集團、校際聯盟、結對幫扶等方式,搭建了職業教育防返貧平臺,促進脫貧地區職業教育的內生式發展。
3.微觀層面上行動協同。基于協同防返貧需求導向,河北與北京、天津建立職業教育資源精準對接機制,將京津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精準“滴灌”到重點區域,實現優勢互補、協同防返貧。以保定為例,保定職業教育存在辦學規模小、專業設置有限、就業質量不高等問題,而京津擁有大量優質職業教育資源,但是缺乏足夠的生源,與高等教育繁榮發展形成顯著差異;保定積極承接京津外溢的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基于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導向,引入京企、央企建立職業教育基地,構建京津冀職業教育核心地帶,通過深化校企、校際合作,北京、天津、保定加大在人才培養、課程開發、教研成果等方面的協同共享,提升職業教育防返貧的有效力度;北京—燕太片區職教扶貧協作區內的51家職業院校,探索“集團化職業教育+區域協同發展”協同防返貧模式,已有19所職業院校與京津25家職校、100多家企業對接合作,協同促進職業教育防返貧。天津主要對口幫扶承德5個脫貧縣,針對原建檔立卡戶的學生,校企合作推進教育和就業協同防返貧,承德職業院校負責招生教學,天津企業負責接收學生就業,實現“職教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例如,承德正源中等職業學校與天津渤海創投集團合作,針對原建檔立卡戶子女,通過“訂單式”培養、新學徒制等模式,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協同促進防返貧。
(二)問題反思:職教協同防返貧的現實困境
1.融合較低:產教對接問題。產業發展是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的根本保障,職業教育要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才能提升防返貧質量。目前,京津冀職業教育與脫貧地區產業的對接機制還不完善,突出表現在產教融合防返貧的脫節現象嚴重,缺乏統一的對接規劃,協同性不強,互動僅停留于表面。京津職業教育資源更多表現為培訓服務輸出,長效化的師資實地扶貧并未大范圍展開,尤其與原深度貧困縣域的企業還未形成長效合作機制。京津冀職業院校囿于自身資源限制,主動融入產教融合防返貧的內生動力不足,造成職業教育與產業防返貧分離化嚴重。實地調研發現,京津冀職業教育院校防返貧僅從“減、免、補”學習費用角度支持脫困家庭,缺乏針對生產技能的技術改造,使得職業教育沒有有效融入當地產業之中,難以精準對接脫貧地區具有可持續防返貧帶動力的鄉村產業發展需求。京津冀總體呈現出“上熱下冷、校熱企冷”的產教分離境況,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的進路和出路出現梗阻,難以實現職業教育經濟社會價值的有效轉化。
2.脫節較重:供需匹配問題。京津冀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脫貧地區需求存在脫節,瞄向發展需求和防返貧需求的精準性還不充分,非精準對接性不利于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質效提升。實地調研發現,河北原深度貧困地區主要以農業經營為主,且傳統小農經濟特征顯著,脫貧農戶現代性意識仍然不足,難以有效適應和對接多元化市場需求,脫貧家庭經濟收入來源中農業占比68%,部分家庭為兼職外出務工,脫貧農戶利用現代科技進行種養殖的技能普遍欠缺;另外,京津冀涉農類職業院校較少,且專業設置中涉農專業更是不多,相關專業與農業產業對接性較差,如農村電商專業課程設置與脫貧地區農業產業脫離嚴重,學生所學知識多基于城市場景而非農村,導致學農但非真正懂農。原因在于相關農業師資力量供給嚴重不足,校企合作機制有名無實,尤其職業院校與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缺乏長效對接機制,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共性較少,使得專業設置與防返貧產業脫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功能尚需深入挖掘。
3.機制欠缺:組織協調問題。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關涉三地多元主體,各方利益訴求存在較大的異質性,需要完善的管理和協調機制來支撐。但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過程中存在統籌協調性不足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職業教育管理機制的協同性不夠。最為顯著的是京津冀職業教育管理的行政分割,三地職業教育歸屬各自的教育部門管理,技工培訓屬于人社部門管理,在防返貧資源協同共享上利益訴求異質,缺乏統一的頂層規劃。在機構編制方面,尚未建立統籌協調三地職業教育的專門機構,其職業教育防返貧資源的分割狀態影響了京津冀職業教育防返貧的協同治理。二是政校行企協同防返貧效果尚需提升。精準防返貧是國家治理行為,三地政府占據主導地位,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被動參與防返貧,而且由于利益訴求不同,導致內在參與動能不足,多元主體間的自主協同性缺乏,加之相關激勵機制和制度規范不健全,職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限制了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效果的最大化。三是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項目缺乏系統性。京津冀防返貧項目較多,農林、水利、商貿、工業等均有涉獵,相關職業培訓項目分散于各類機構,使得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呈現無序化,重復低效問題較為嚴重,影響了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的有效合力。
4.有用缺效:資源配置問題。職業教育更加偏重實踐,技術性和實用性特征明顯,其防返貧效果的提升離不開實踐環境的搭建,只有將職業教育融于實踐應用之中,才能有效增強防返貧對象的內在發展能力。實地調研發現,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存在結構化困境,突出表現在:一是短期技能培訓“有用缺效”。當前脫貧地區的職業技能培訓很多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開展,存在一定的委托代理問題,培訓機構僅關注規制性任務的完成,實際操作中主要與村干部交流培訓內容,缺乏與農戶的充分溝通,導致未能精準對接農戶真實的技能需求。例如,養殖戶持有鏟車證書,但其并不實際從事相關職業,缺乏帶動增收的技能實踐環境,只是按照政府安排被動參與培訓,產生了顯著的看似“有用”但實質“無效”的結構性矛盾,職業教育培訓后的“潛性技術”未能順利轉化為農戶生計可持續的“顯性能力”。二是職教資源投入“量少效差”。隨著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推進,脫貧地區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凸顯,京津冀也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但總體與普通教育相比,其占比和增速均偏低,有限經費除了日常運營、師資績效支出外,結余較少,難以騰出更多資源投入防返貧領域。河北尤為明顯,張家口、承德、保定原深度貧困縣域的職業教育資源投入嚴重不足,各類教育基礎設施普遍薄弱。實際上,京津兩地除滿足自身職業教育的需求外,也很難向幫扶地區投入更多的教育資金。同時,京津冀職業教育防返貧資金的籌集、分配和管理還未建立起清晰的管理體制,導致規劃目標和實際落地之間差距較大,影響了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三、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的推進路徑
(一)產教融合: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防返貧
職業教育是“授之以漁技”,產業扶貧是“授之以魚塘”。可持續脫貧根本在于產業發展的有效支撐,只有將職業教育融入脫貧地區特色產業鏈中,為扶貧產業提供職業技能人才的驅動力,才能推進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長效發展。因此,要增強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質效,必須將職業教育與產業協同聯動,促進脫貧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根據產業發展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將職業教育、產業轉型和脫貧農戶能力提升相聯結,使產、教、人深度融合,精準幫扶脫貧農戶開展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技能培訓,實現產教融合協同防返貧。
就河北脫貧地區而言,要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契機,優先布局生態農業、健康養老、綠色旅游等現代產業,將重點聚焦于帶貧益貧能力強的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為脫貧農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渠道。京津冀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要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和新職業,定期動態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精準對接脫貧縣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需求,確保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適用性及實用性。基于市場機制撬動社會資源,可結合產業扶貧項目開展校企合作,雙方協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將扶貧企業文化嵌入課程體系,破解產教融合中的結構性矛盾,構建利益緊密聯結的校企協同防返貧的命運共同體。
(二)供需對接:職業教育防返貧資源精準化
1.京津冀協同培養職教防返貧師資。針對脫貧地區資源稟賦,三地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構建一支懂農業、愛農民、真防貧的常態化專兼職團隊,集合行業專家、鄉村能人、農技人員等,精準對接脫貧地區防返貧需求。同時,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素養,與扶貧企業加強合作,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到校兼職授課,共享共建實訓資源,制定教師實地防返貧制度,以更好地適應全面脫貧后協同防返貧變化需求。
2.京津冀協同保障職教防返貧資金。當前河北原深度貧困縣域職業教育投入較少,使得職業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要持續加大對這些地區的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對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在資金分配上適當傾斜,多渠道調動社會資本力量,通過設計激勵措施吸引其投入職業教育防返貧,協同多方共建京津冀職業教育專項防返貧基金。對主動參與職業教育防返貧的企業給予稅費減免和融資扶持,同時完善激勵約束機制,重點關注職業教育防返貧資金的使用效率提升,對相關防返貧資金加強審計問責,以防濫用、挪用和私用。
(三)完善機制:統籌和協調職業教育防返貧
1.建立激勵約束保障機制。加強京津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設,以法律促長效合作,以獎懲促規范發展。明確和強化京津冀地方政府責任,探索建立職業教育防返貧責任清單制度,實行主管干部定點聯系機制,完善內外部監督機制,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構建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基金,公開透明、獎優懲劣,對精心參與的主體優先支持,促進高質量協同防返貧。京津冀聯合設立鄉村人才振興專項基金,優先支持涉農類職業教育發展,著力優化脫貧地區職業教育生態,通過外推和內化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全面提升內生發展能力。
2.構建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打破京津冀區域間的職業教育鴻溝,整合防返貧資源,統籌三地教育、人社、農業、科技及鄉村振興等部門項目資源,針對京津冀高質量穩定脫貧需求,有序銜接地向脫貧農戶精準推送技術技能培訓,提升其抵御生計脆弱性的能力,確保有效掌握一門職業技能,拓展家庭生計策略,強化可持續生計能力。
3.健全跨區域協同合作機制。統籌促進京津冀職業教育均衡發展,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通過集團化、聯盟型、結對式等創新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模式,進一步加強三地城鄉和區際教育資源聯動,以原深度貧困縣域為中心單位,建立職業教育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在職業院校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校企合作在脫貧鄉村構建農民培訓小組,同時充分發揮鄉村能人的引領作用,開展精準化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發揮京津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作用,針對脫貧農戶開展“訂單式”“定制式”人才培養,將“扶志”“扶智”和防返貧有機結合。
(四)資源共享: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發展
京津冀防返貧的重點主要是張家口、承德、保定的深山和壩上地區,其突出特點是地理空間阻隔嚴重,與外部的信息溝通不暢,當地農戶思想觀念普遍保守,現代性社會意識尚未養成,勞動素質技能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要求,為其提供職業教育培訓的成本收益不匹配,影響了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的長期可持續性。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及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深度融合,職業教育信息化成為破解以上困境的可選路徑。
構建京津冀信息化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模式,通過數字技術共享教學資源,量身定制、定向投放、精準到戶,將優質職業教育資源輸入防返貧重點地區。以信息技術推進防返貧教育宣傳,京津冀共同設計和開發數字化防返貧教育資源,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傳穩定脫貧先進典型案例,激發農戶主動防返貧的內在動力。同時,加強實現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防返貧文化建設,促進觀念重構和文化轉型,以現代優秀文化疏解貧困文化心理。整合和組建京津冀脫貧農戶個性化防返貧技能提升的信息化職業教育資源,基于信息化平臺搭建京津冀防返貧共同體,利用信息技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先進帶動后進,以大戶帶動弱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技術手段持續跟蹤脫貧農戶和邊緣戶技能發展過程,并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動態性地制定相應改進策略。京津冀共建共享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利用手機端對脫貧農戶開展技能培訓,建立京津冀農技專家咨詢平臺,提供在線實時咨詢和技術指導等精準對接服務,形成常態化的職業教育協同防返貧機制。
[參考文獻]
[1]段從宇,伊繼東.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要素及實現路徑[J].教育與經濟,2018(10):23-29.
[2]朱德全,吳慮,朱成晨.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邏輯框架——基于農民工城鎮化的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76.
[3]彭曉紅.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立論依據、困境與出路[J].教育與職業,2017(12):15-21.
[4]胡軍,楊和平.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深度貧困區的產教融合與實踐效能——以三峽庫區為例[J].職教論壇,2018(8):134-138.
[5]左禎,孫翠香.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問題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7(12):10-14.
[6]胡斌武,季孝琛,何曉穎.后脫貧時代職業教育防控返貧風險的實踐效能與行動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1(1):6-10.
[7]曾天山.教育扶貧的力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