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雋 吳波

[摘要]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調查發現,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大多專業比較齊全且有一定的特色,專業設置與國家戰略以及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基本吻合,但專業特色不夠鮮明、與區域產業集群契合度較低、專業群資源利用率較低、專業群管理機制落后。因此,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應找準定位,打造特色優勢專業群;科學規劃,精準對接區域產業集群;多方共舉,實現資源集成共享;以群建院,創新院校管理機制。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專業群
[作者簡介]李雋(1976- ),女,湖北鐘祥人,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碩士;吳波(1976- ),男,陜西漢中人,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館員。(江蘇? 連云港? 222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重點資助項目“供給側改革下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專業優化和內涵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B-a/2016/03/33,項目主持人:李雋、吳波)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21-0052-0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新要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設計和政策舉措,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江蘇沿海地區處于“一帶一路”倡議及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發展一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等重大國家戰略的疊加區,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高職院校把握國家戰略機遇,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快專業群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支持。
一、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成效
江蘇沿海地區包括連云港、鹽城和南通三市所轄全部行政區域。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0年6月30日,江蘇沿海地區共有高職院校10所,具體分布為南通5所、鹽城3所、連云港2所。其中,1所國家示范校、1所國家骨干校、6所省示范校、3所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和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單位、1所民辦校(見下頁表1)。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專業群建設初見成效。
1.專業群建設取得較好成績。根據教育部、財政部公布的“雙高計劃”名單,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群、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的航海技術專業群以及南通職業大學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成功入選“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另外,根據江蘇省教育廳公布的省高水平專業群名單,江蘇沿海10所高職院校共有17個專業群入選省高水平專業群,2個專業群入選省高水平專業群培育項目。
2.專業比較齊全,且有一定特色。據調查,江蘇沿海高職院校大多專業設置比較齊全,覆蓋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截至2019年)設置的19個專業大類中的17個,專業大類覆蓋率為89.47%,并且具有一定特色。比如,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形成的“以水上交通運輸類專業為主體,陸上交通類專業和航空類專業為兩翼,各專業協調發展”的專業布局,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獨樹一幟。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群,在中國紡織服裝職業教育領域發揮著領軍作用。此外,南通職業大學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南通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構建的以農林科技為特色的專業集群、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群等也是特色鮮明,在同類院校中具有較強影響力。
3.專業設置符合國家戰略和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近幾年,按照供給側改革需要,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停招或撤銷了保險、社會工作、政府采購等傳統專業,開設了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等新專業,專業優化順應了國家戰略的新要求。同時,江蘇沿海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還對接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區域產業發展要求。近幾年,各校不斷加大物聯網應用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電子商務等熱門專業的招生規模,以適應江蘇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總要求。
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存在的問題
提高專業建設水平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專業群建設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院校專業特色不鮮明。江蘇沿海地區由于區位、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辦學方式等差異較大,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水平也參差不齊。處于第一梯隊的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和南通職業大學已處于專業群建設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正全力加強“雙高計劃”專業群建設。這3所院校專業定位準確,專業特色鮮明,專業建設基礎好。多年來,3所學校緊密圍繞南通市主導產業集群構建專業集群,實現資源集成共享,專業群建設成果顯著。處于第二梯隊的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商貿職業學院、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醫藥職業學院、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和江蘇財會職業學院目前正處于專業群建設中期,其重點工作是把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進行整合,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個別專業群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為了順應專業群建設趨勢,將性質相近的專業進行簡單組合,專業群建設貌合神離;二是未對接地方產業鏈,專業群構建缺乏清晰的邏輯思路。處于第三梯隊的明達職業技術學院還處于專業群建設初期,主要是根據學科分類來劃分專業(群),未體現產業需求導向。另外,江蘇商貿職業學院、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和明達職業技術學院這3所院校專業特色不突出。
2.專業群設計不合理,與區域產業集群契合度較低。江蘇沿海部分高職院校專業群設置仍然沿用傳統的學科體系,同質化現象較突出,與地方產業集群契合度較低。根據《江蘇省“十三五”沿海發展規劃》和國家有關產業政策,江蘇沿海地區要著力構建沿海現代產業體系。南通重點發展船舶海工及重裝備產業集群,鹽城重點發展汽車產業集群,連云港重點發展石化產業集群。對照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情況可見,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和南通職業大學這3所院校的專業(集)群較好地對接了地方產業集群。南通科技職業學院以農業特色為主,應重點對接第一產業;江蘇商貿職業學院以商貿特色為主,應重點對接第三產業,但這兩所院校的專業群建設與產業對接并不緊密,專業集群優勢尚未發揮。鹽城的兩所高職院校(江蘇醫藥職業學院除外)與地方產業集群契合度也較低,未能體現汽車專業集群優勢,仍然處于傳統專業的組合階段。連云港的兩所高職院校,江蘇財會職業學院的財經特色比較鮮明,發揮了該校的傳統專業優勢,但與連云港市第三產業發展規劃對接欠缺,專業群還缺乏有效整合;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專業群建設比較滯后,未對接連云港重點發展的石化產業集群,6大專業群較分散,缺乏對區域產業鏈的系統分析和整體架構。
3.專業群資源整合不力,資源利用率較低。從沿海高職院校專業群資源配置情況看,要素配置仍然沿用專業建設模式,教學資源依舊按照專業配置、條塊分割,專業群資源建設缺乏高效整合,利用率較低。院校專業群建設的最終目的在于資源共享。“集群的優勢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核心競爭力。”①近年來,江蘇沿海高職院校特別是蘇北沿海高職院校普遍面臨生源危機、資源欠缺、專業設置與辦學方式轉變滯后等問題。為了吸引生源,不少高職院校每年不斷增加新專業和撤銷老專業,專業的頻繁更換使得專業建設的積累優勢難以形成,專業資源更加分散。此外,部分高職院校專業開設橫跨多個大類,各專業間關聯度較低,教學資源無法共享,集群效應未能體現。部分院校除一些基礎平臺課資源共享外,絕大多數專業資源仍是各二級學院各自所有、各自使用。還有部分院校由于管理機制滯后,專業群建設未站在學校整體發展角度,仍是各二級學院根據專業相似性就近內部組合。各二級學院因招生、編制、利益等現實問題,不但缺乏教學資源的共享意識,更缺乏與產業、企業的合作交流。這都極大地限制了教學資源的合理使用,致使專業建設投入增加,辦學效益和質量卻大大降低。
4.專業群管理機制落后,嚴重制約了專業群的健康發展。專業群建設滯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學校缺乏頂層設計,未建立健全相應的管理機制。首先,專業群建設缺乏校級教學管理機構的統一規劃和管理。江蘇沿海高職學院大多沿用直線職能式“校—院—系(教研室)—專業”管理結構,專業隸屬于各二級學院下面的相應系部,由于專業群建設分屬于不同院系,跨院系的人、財、物資源調配難度較大,各種教學資源無法共享。其次,未真正建立專業群負責人制。部分江蘇沿海高職院校專業群負責人是二級學院或系部行政負責人,但實際上大多只是名義上的,而真正負責的是教研室主任或學科帶頭人。專業群負責人權利和責任模糊,致使真正的專業群負責人積極性未能充分發揮。此外,專業群的人事安排、團隊構建、資源調配、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嚴重制約了專業群的健康發展。
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對策
1.找準定位,打造特色優勢專業群。江蘇沿海地區高職院校特色優勢專業群的構建應從戰略視角找準定位,堅持以系統工程理念理清構建思路。一是加強專業調研,深入了解當地產業發展趨勢以及產業升級對技術、職業崗位(群)、技術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立足于當前并有超前思維進行整體設計。二是從自身實際出發,客觀分析自身長期積累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揚長避短,主動對接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找到兩者的契合點。三是需要良好的市場機會,一方面滿足職業能力提升和職業拓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快速整合各種優質資源,促成專業群健康發展,打造競爭優勢。四是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和預警機制,緊跟國家戰略和地區經濟發展規劃,不斷調整與優化專業群結構。
2.科學規劃,精準對接地方產業集群。按照國家專業群建設的要求,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應對接國家和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江蘇沿海高職院校要緊跟“一帶一路”倡議及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精準對接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沿海三市“十四五”規劃重點發展的產業集群,結合各校辦學優勢,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集群。南通高職院校應重點打造以船舶海工高端產業及產業高端為特色的專業集群,同時帶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專業集群建設,不斷提升專業集群整體規模和綜合競爭力。鹽城高職院校應重點圍繞汽車、新能源、電子信息和鋼鐵四大主導產業建設先進制造業專業集群,同時還要加快建設食品加工、節能環保、現代物流等地方優勢專業集群,以及商務服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工業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專業集群,并促進三大專業集群深度融合、協同提升。連云港高職院校應加快建設高端石化專業集群,并帶動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跨境電商等專業集群的協同發展。此外,江蘇沿海高職院校還應向海發展,大力打造高效特色海洋漁業、海洋高端制造業、海洋綠色產業、濱海特色文旅業等高水平沿海特色專業集群。總之,專業集群的統籌規劃要站在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要堅持系統觀,突出產業需求導向,實現產業鏈—專業鏈—人才鏈的全面對接。
3.多方共舉,實現資源集成共享。江蘇沿海高職院校要緊跟行業,密切企業,依托政府,秉持“集約、高效、共享”目標,通過校政行企深度合作開發優質專業群資源,促進產業鏈與人才鏈的有機銜接,打造校政行企協同育人新生態。專業群建設應注重課程體系、師資、資源庫、實訓場所、網絡平臺建設,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資源的集成共享。一是建立專門的校政行企合作機構,依托政府引導,以牽手行業領軍企業為著力點,促進產教深度融合。二是以專業群為單位組建教學團隊,引進大師、工匠和產業教授,培養高水平專業帶頭人,構建“懂技術、會教學、擅應用、能創新”的高水平教學團隊。三是加強各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大力推進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的統籌規劃,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實訓環境融合發展,建設校政行企共享型實訓基地(室)。四是積極開發數字化實訓平臺,推進專業資源庫建設,構建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立體化學習環境,覆蓋學生職前教育、職后培訓的全過程,真正實現資源共享。總之,專業群建設應依據行業技術崗位標準、專業教學標準、資源建設標準,匯聚行業、企業優質資源,實現跨界融合、集成共建。
4.以群建院,創新院校管理機制。解決專業群內跨院系、跨專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群建院,即根據專業群建設需要,設置二級學院,推行二級管理。從校級層面來看,高職院校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設置專門機構統籌規劃全校專業群的建設和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和宏觀調控。同時,要以專業群建設為中心,集聚校內全部資源,匯聚行、企業優質資源,實現校內外資源共享,為專業群建設提供支持和保障。從二級學院來看,高職院校應以資源為導向,根據專業群建設需要調整優化二級學院內部治理結構,所有資源向專業群聚集,實現集群效應的最大化。多渠道選拔名副其實的專業群負責人,充分發揮專業群負責人在專業群建設、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全方位激發專業群負責人的積極性。此外,各高職院校還應建立健全專業群建設評價與反饋機制,并與專業群動態調整與預警機制對接,定期對專業群建設要素進行評估,及時反饋評估結果,促進專業群建設持續改進。
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的關鍵是抓好專業群建設。供給側改革下江蘇沿海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迫切需要找準定位、對接產業、資源共享、創新機制,積極服務區域產業優化升級對人才供給的新需求,為“一帶一路”倡議及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發展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做出更大貢獻。
[注釋]
①周桂瑾.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7(29):24.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名單[EB/OL].(2020-07-09)[2020-10-16].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
007/t20200709_470937.html.
[2]任占營.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變革意蘊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3]周開俊.基于區域產業鏈的高水平專業群構建路徑研究[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20(4):21-24.
[4]丁金昌,陳宇.高職院校“以群建院”的思考與運行機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