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豪飛 張建洪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微課、慕課、翻轉課堂與“雨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在職高和高等教育中已經得到了較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為了提高中學物理的教學質量,將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入中學物理的教學十分必要。文章作者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及類比職高和高等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學實例,將傳統的線下教育與新興的線上教育相結合,以“液體的表面張力”為例,運用混合式教學、精心設計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結果對比,混合式教學模式優化了中學物理的教學方法,提高了中學物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中學物理;混合式教學;液體的表面張力
中圖分類號:G434;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9-0035-02
引言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互聯網+教育”是教育行業的一個全新變化,使獲取知識的手段豐富化。受各類事件的影響,互聯網線上教育的發展得到了急速推動,“上網課”變得家喻戶曉。全國各地為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的政策,采取了多項舉措,通過現有網絡平臺開通各種線上學習渠道。此次上網課熱潮健全了網絡教育教學的框架體系,豐富了教學資源[1]。但是,線上教育的一些弊端也隨之浮現。本文本著優勢互補的原則,將傳統教育和線上教育相結合,以尋求更優的教學模式。
一、傳統的線下教學
“班級授課制”自被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發明以后,因其具有可進行大規模、高效率教學等優越性而風靡全球。由于青少年正處于一個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過渡時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因而存在自控能力不足、學習主觀能動性欠缺等問題,而傳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教師的參與,對學生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和監督力,可以有效地解決青少年學習中散漫和無目標等問題。教育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傳統的教育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一些社會性和實踐性的常識。
雖然傳統的線下教學優勢顯著,但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弊端。一方面,在傳統教學中,同一個班級里學生的三觀、學習能力等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難以兼顧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安排課程進度,因此對于優等生和后進生,這種學習方式的效果不同;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迫切需求,班級授課制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家庭的要求。
二、單純的線上授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自由化、自主化。線上授課打破了以往時空對學習者的制約,如今即使是在公交車上也能完成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可以整合網絡平臺上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改變以往沉悶、乏味的課堂教學。網絡平臺還可以自動批閱作業中的客觀題答案,減輕教師的負擔。但線上授課的不足之處也相當明顯:其一,教師在線直播上課,不利于和學生進行言語和神態的交流互動,也不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學習氛圍差,教師不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聽課的狀態和效果;其二,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學生容易敷衍對待教師在學習軟件上發布的學習資源、作業等;其三,電子產品對學生視力的傷害以及硬件設備導致的卡頓、噪音等問題更是讓學生學習效果差。
三、中學物理混合式教學
互聯網技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學習個體的自主性,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線下教學更多的是起到有效監督、交流互動與及時反饋的作用。既然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都存在著優勢和不足,那么我們便可以根據優勢互補原則,依托互聯網技術,將在線教學平臺上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傳統教學相結合,以實現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這種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課前課后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教師能夠在課上對學生線上存疑的知識點進行點撥與補充,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互聯網技術和教師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呈現顯著的學習效果優勢[3],極大地促進了教育公平。
中學物理混合式教學的理念與目標。中學教育是小學教育的延伸、大學教育的起點,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枯燥乏味,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而混合式教學模式易于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優勢,將教與學有機結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課堂參與度,培養教師的綜合分析和設計教學的能力,體現中學教師的專業素養。中學物理混合式教學的理念是先學后教、教學融合、以學定教、以教引學[4],進而將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變成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學”與“教”,真正意義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中學物理混合式教學的目的是服務學生,使學生學會用批判、科學的眼光去分析并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得到全面健康發展。
四、中學物理混合式的教學設計
就素質教育來說,中學物理對學生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訓練對其日后的日常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以提高中學物理的教學質量。下圖是在具體的中學物理教學設計中實施混合式教學的框架圖。
(一)基于線上教學的課前準備
以魯科版高中物理選修3-1“液體的表面張力”為例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首先,學生進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課前預習、學習教師在網絡平臺上發布的豐富教學資源(教師自己建設或整合的資源),并根據平臺上教師發布的具有引導性的預習提綱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自主預習。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學生完成教師在平臺上發布的課前預習作業題并提交答案,教師可通過學生在預習階段瀏覽的網絡資源和預習作業題來檢測其對于液體表面張力的概念及有關現象等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教師通過分析平臺上的數據、精準把握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疑難。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根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將三維教學目標和分析出的學生學習現狀有機結合,精心開展教學設計,最大限度地在課堂上實現有針對性、趣味性的解疑,打造高效課堂[5]。
(二)課堂教學與課后鞏固
在課堂教學這個環節,師生或者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極其重要的部分,教師可以根據后臺數據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課前學習經驗。針對“液體的表面張力”這節課,教師可安排每個小組執行不同的任務,最后由物理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根據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教師可層層設問、逐步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對知識理解的不足之處。通過教師的啟發、講解,得以解決問題。
依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可以布置幾道具有針對性的習題作為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提交。通過完成相關的習題,學生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提升與反思。在習題課上,教師與學生圍繞學習過程中以及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再次進行討論、交流與講解。通過反饋、強化、再反饋、再強化,學生深刻地理解液體的表面張力的概念和微觀機理,并能解決與之相關的實際物理問題。
五、教學反思與總結
混合式教學模式執行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建立有效的線上課程學習監督及評價機制[6],并將該機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還應巧妙合理地運用交流討論,通過課堂交流討論,及時了解學生的聽課情況并對學生給出有效的反饋。課堂交流討論的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思維和心靈的碰撞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展開教與學的過程。教師課前充分分析教學平臺上學生預習反饋的信息,精準把握學生的疑難,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效解決學生的疑難,進而提升教學質量[7]。從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看,隨著社會的發展,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未來我國教育發展模式的必然方向。
[參考文獻]
[1]周 翔.疫情下高校“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4):75-77.
[2]王生智.微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1(4):11-12.
[3][4]遲 靜,吳 杰.基于微課的“雨課堂”+“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研究[J].大學教育,2021(4):62-64.
[5]GUANGKE SONG.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in Computer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 Adva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21(1).
[6]田玉琬,文 成,王 貴.“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淺析與探討[J].輕工科技,2020(12):180-181.
[7]XINYING WANG, HAOYANG CHEN, MENGYING JIA.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WeChat Applet[J]. Adva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21(1).
作者簡介:楊豪飛(1997— ),男,陜西渭南人,學科教學(物理)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學;
張建洪(1995— ),女,陜西安康人,本科,數學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