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改革開放早期的“雙基”教育理念,到如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內在機制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再純粹關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關注學生的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順應世界課改的大趨勢,和我國現實課程改革需要的大背景之下,要求學生能動地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建立學生個人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并在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內在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從而影響人行為的結果的內在因素,即形成使學生適應社會的素養。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素養;基本機制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雖然名稱不同,但都體現出跨學科、重實踐的特點,要求學生將多學科知識相融合,打破學科邊界,形成發散性思維,更好的解決問題。綜合實踐活動之所以能起到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的作用,在于它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同時,使學生所掌握的間接經驗與活動中經歷的直接經驗進行有機融合,并采取靈活的評價機制,摒棄傳統評價方式的弊端。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大的特色就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只是扮演指導者和輔助者的角色,不強調對錯,而重視體驗感,為師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平臺,讓師生在實踐和反思過程中得到發展。
教育中談論的“知識”主要有兩種存在形態:一種是以文字、圖像、符號等形式存在的知識,他們可以以記憶的方式獲得,是學生學習的間接經驗的主要來源;另一種是以個人理解的形式存在的知識,具有個體差異的特點。前者可以以記憶的形式保存于只是經驗體系,后者則不能,而我們所提的素養指的是后者,因此單單依靠學科教學是無法達到的。期望學生素養得到發展,就需要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需要等,對所學的間接經驗進行改組改造,真正內化為個人能力的一部分。內化的知識往往只占記憶知識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籠統的說掌握的知識越多,素養就越高。
人的素養是有獨特性和差異性的東西,它無法脫離情境獨立存在,由前輩直接傳授給下一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不可符號化的特點。由于知識無法等同于素養,而素養的形成又需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因此素養的形成需要將掌握一定量知識、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和主觀能動性三者有機結合。“教育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創設活動情境,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便是為學生素養的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
二、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之間的有機融合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為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融合提供了必要條件,在活動中,學生基于自身的知識儲備,合理設計、參與到活動中去,在此過程中實現知識經驗的內化,促進素養的形成。因此我們認為知識的內化和素養形成的機制實際上是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交互融合的過程。學科教學固然能夠高效率地傳授大量間接經驗,但學習者在孤立的背景之下一味的記憶,是無法實現知識的內化的。因此我國大力主張學校基于自身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要求活動課程占課時總量的10%。
心理學上強調學習新知識或形成新的心理機能時需要符合最近發展區,即現有的水平與潛在的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學習的過程就是使學生通過努力從現有水平達到潛在水平,也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實踐形成素養也要在最近發展區之內,否則就失去了活動的意義。
三、推動學生深度學習,增進學生對學科課程意義的理解
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來都不是對立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以已掌握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甚至需要跨學科運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在頭腦中對知識進行重新建構,以形成最佳解決方案,同時也推動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重復記憶,也不是對知識表層學習,而是對內在結構的剖析,對知識的邏輯和意義系統地轉化,將知識內化為解決問題的個人能力之一。
如果說學科課程完成的知識的傳授工作,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實現學生主動建構、探索知識的過程。由于活動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所以更加符合新時代背景下學生與課程之間的關系:杜威從哲學解釋學的視角看,認為學生與課程之間存在著一種全新的關系。學生是活動課程建構的主體,學生對于活動課程的認知和理解有助于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對知識價值的重新認識,從而產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為知識轉化為素養提供核心動力。
四、避免只關注目標達成度,忽視在此過程中行為結果的獲得
由于素養不可符號化和內隱性,因此評價機制也需要相應的更加靈活多變。教育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之前的一個預設性結果,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殊性使得活動目標是一個需要根據環境、實施氛圍、學生反饋情況等及時作出調整的過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無法預判出所有可能的結果,倘若一次調查問卷的設計與分發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教育,即使問卷設計與分發情況不理想,我們也可以說這是比較成功的實踐活動。
教育這條路,幾千年來或是通向死寂的人心,或是通向悲泣的人生,或是通向創造的人生,決定教育之路最終走向的并不是看現行的教育能夠傳輸多少有價值的文化知識,而是在已有的只是背景之下能夠給學生帶來多少的啟發,能夠在多大層面上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即學生素養發展的水平到怎樣的程度。近幾年,我國倡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探其根本,就是討論如何將學生的文化知識內化為解決問題、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等穩定心理機能的問題,而綜合實踐活動是當下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6.
[2]陳麗華.哲學解釋學視角學生與課程的關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3)57-60.
作者簡介:寧紫瑤(1994.4—),女,漢族,籍貫:遼寧大連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方向:課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