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 琦 溫 劍 郭東旭
(吉林省長春吉大附中力旺實驗小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對分課堂”的思想主張并非起源于國外,而是由上海復旦大學的教授張學新提出的,所主張的就是將課堂時間進行對等劃分,一部分留給教師教學,一部分用于學生消化和吸收知識,這在很大程度打破了傳統教學“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賦予了學生一定的課堂學習自由度,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以下本文就將以高年級數學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構建數學對分課堂,望能拋磚引玉。
首先要讓教師樹立清晰的“對分課堂”教學意識,對“對分課堂”的教育理念有所了解,知曉該課堂模式的一般形式,以及該“對分課堂”下所應當達到的教育目標,如此,數學教師對這一教學模式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在分析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的知識前提下,設計出較為完善、系統的“對分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任務,讓前半節課教師的“教”與后半節課學生的“學”結合在一起,體現出學生的課堂學習本位,激發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那么,具體來說,應當如何對教師的思想實施變革和強化呢?其一,可以主張數學教師自學,利用網絡學習的優勢,或者是學校閱覽室材料搜集的便利,尋找關于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的材料,充分進行自學,其二,更應當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數學教研會議,以及專題培訓會,或者論文征集比賽,在結合自己對“對分課堂”的認識基礎上,與同事展開分析,讓所有年級段的數學教師對“對分課堂”都有所了解,如此,為小學數學實施對分課堂的構建奠定必要條件。
由于在對分課堂的模式下,教師需要留給學生一部分的時間用于自主思考和合作分析,因此,數學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充分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讓一課的教學具有針對性,直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另外,在語言的表達和敘述上,也應當力求簡化,而避免冗長,導致學生理解困難的問題,如此,學生才能帶著學習重點的基礎上,去參與接下來的自主學習。
比如,在教學指導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中“圓的面積”知識時,為了能夠讓學生聯想到以往的幾何面積知識,構建新舊知識的連接橋梁,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回憶五年級上冊學過的“組合圖形的面積”知識,學生在這一部分學習過將組合圖形劃分為若干個已知、熟悉圖形然后再求解面積的方法,之后,我們再來重點向學生解釋圓形面積的求解方式,有的學生很自然的就聯想到將圓形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進行等分,然后再拼接出新的類似于平行四邊形的圖形的過程,如此,不僅幫助學生回顧了以往學過的知識,而且體現了一課的學習重點,化解了教學的難點,學生聽清楚看明白,在接下來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將重點圍繞一些圓形面積的求解問題而展開,并分析圓形面積與生活實際應用場景的關系,達到學習知識歸于用的教育目的,提高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師實施“精講”之后,學生帶著各自的目的繼續學習,嘗試將新知識內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建立對新知識的系統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學生是真的懂了,但有的學生則是似懂非懂,處于學習模糊的狀態。對此,我們可以先主張學生以10分鐘為限,看能否自己理解和消化,可以通過畫圖或者是閉合課本,回想剛剛教師講解的重點的方法,來實現自查;另外,如果學生自查后發現自己依舊沒有理解,則可以主動向同桌、前后桌求助,提出自己不解的地方,耐心傾聽對方的解答,而對于一些10分鐘內可以自行理解的學生,則可以主張他們互查,簡而言之,就是學生之間相互出題,圍繞教師教學的重點,互相為難對方,看是出題的一方技高一籌,還是解題的一方更有勝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全是脫離教師束縛的,是課堂的自由探索者,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可以最大得到滿足,有助于促進學生合作學習,切實提高對分課堂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對分課堂”的構建是教學中的一個新的思路,也是新課程改革下,賦予學生極大學習自由空間的一項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雙手也得到了解放,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意識與能力,讓學生可以快速把握每節課的教學重點,因此,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非常需要這種教學模式的融入。本文在立足于小學生的數學基本學情前提下,展開了對數學“對分課堂”的構建策略分析,希望可以給各位志同道合者提供一些粗淺的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