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新艷
[摘 要]針對小學英語教學過度依賴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教學方式的現狀,以譯林版小學英語“Story time”“Cartoon time”“Culture time”三個板塊的教學為例,探索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小學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英語教學;思辨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3-0046-02
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水平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小學英語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講授和技能培養,還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當前,許多英語教師在授課時喜歡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度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英語教學質量進行有益的探究。
一、指向思辨能力提升的英語教學價值分析
思辨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明確提出的主要任務,是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之一,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提問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提問是培養思辨能力的主要策略。小學高年級的英語教學處于認知教育向思辨教育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如果只注重單詞記憶、句型練習,忽略了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將會造成英語教學方向的偏離。閱讀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而且要開展文本閱讀活動,把思維品質的培養與閱讀能力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英語教學,教師要把閱讀能力的提升作為培養思維品質和思辨能力的關鍵步驟,不僅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更要在課堂上體現思辨教育理念。
思辨教育有助于學生心智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提升,不僅能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能促進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吸收和文化素養的提升,使學生從小養成批判接收、嚴謹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其中,閱讀是思辨的前提,思辨是閱讀質量的體現。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教師要著眼于識記語言知識,對文本符號進行意義解碼,引導學生感悟語篇表達的情感,用思辨的態度理解文本內容。同時,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預設問題,讓學生通過細致閱讀、認真思考后給出問題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作為英語教師,更多的只是引導學生如何在正確的學習軌道上進行思考、思維、思辨。
二、指向思辨能力提升的英語教學策略探究
1.基于“Story time”板塊教學,注重思辨能力的培養
(1)合理設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興趣也不能長久保持,而懸念設置是激發學生好奇心、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氛圍的有效手段。提問是懸念設置的重要途徑,因為適時提問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設置懸念時,教師可采取摒棄篇章順序教學的做法,調換原對話或者篇章的順序、結構及重、難點位置,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習得知識,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6《An interesting county》中的“Story time”板塊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幾個國家的國旗,在學生說出國旗是哪個國家后,再展示澳大利亞國旗,從而自然地引出課文標題。然后教師著重教學“interesting”這個單詞,詢問學生:“Why is Australian interesting county?”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文本中的第二部分內容。第二部分內容是一個網頁,是主人公劉濤(Liu Tao)從網上搜索得來的,主要介紹澳大利亞的城市、可愛的動物和澳式橄欖球比賽。同時,教師巧妙運用過渡語句提問:“Liu Tao reads about Australia on the Internet. If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ustralia,how can you find out?”在學生自由表達后,教師通過提問“What about Liu Taos friends?”,自然地進入第一部分內容的教學。這樣進行設問式教學,不拘泥于文本的段落安排順序,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2)巧妙提問,強化學生的理解力。
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是培養學生理解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教師應針對教學的重點內容,對一些學生感興趣、難以理解的話題進行提問,將知識點疑問化、閱讀興趣化,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閱讀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At a snack bar》中的“Story time”板塊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重點句型“...would like...”的使用,教師出示閱讀文本中的四個人物,即邁克(Mike)、海倫(Helen)、布朗先生(Mr Brown)和服務員。在學生初步理解文本內容后,教師提問:“What would you like?”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出各個人物所點的食物和飲料名稱,并讓學生運用新句型回答自己喜歡的東西,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深化學生對所學句型的理解。
(3)情景練習,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是英語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奇、勇于探索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并組織學生進行演繹,能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教學“...would like...”句型時,教師讓一部分學生或者相鄰同學之間相互進行對話,自己則在一旁指導,深化學生對“...would like...”句型的理解。如“Would you like to play with us ”“Would you like some drink”等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練習,增強學生對句型的應用能力。
2.基于“Cartoon time”板塊教學,注重思辨能力的提高
此板塊教學設計的初衷,旨在通過學生易于接受的故事,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那么,如何更好地進行此板塊的教學呢?筆者認為,應從抽象性口頭提問的方式開始,輔之以圖片、視頻等,增強直觀性,降低思維的難度,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1)提問設疑。
運用故事進行教學是設置疑問、激發閱讀興趣、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最好途徑。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發現,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引入一些小故事或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疑問,引導學生在尋找答案中閱讀、思考,不僅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夠較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如譯林版小學英語每個單元的“Cartoon time”板塊中有很多故事類文本,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重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其發散性思維。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3《A healthy diet》中的“Cartoon time”板塊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山姆和他的媽媽去超市買了許多東西。在回家途中,他們有點兒累了,打算在河邊休息,結果山姆抱著一條魚不慎落入河中。”故事以“Oh,no!”結尾,教師問學生:“What happened then?”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大膽發揮想象,續寫故事,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實現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
(2)插圖求疑。
現行的小學英語課本有許多精美的插圖,用于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內容、鞏固知識,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插圖進行設問,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o are they?”“How many?”“Where are they?”等,讓學生通過對圖片的理解進行作答,鼓勵他們用英語對插圖進行表述,實現思維能力、語言運用水平的同步提升。
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8《Chinese New Year》中的“Cartoon time”板塊時,在學生閱讀故事之前,教師將故事的一部分插圖遮蓋住,讓學生自主提問。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What is Bobbys mother doing?”“What do Bobby and Tina get in their hands?”“What are Bobby and Tina watching?”自己則教師適時予以引導、鼓勵,幫助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預測故事情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因此,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插圖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作用。
3.基于“Culture time”板塊教學,注重思辨能力的發展
隨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進行“Culture time”板塊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訓練學生的文化感悟力,喚醒學生的文化意識,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Our animal friends》中的“Culture time”板塊,介紹中國和主要英語國家特有的動物。課堂中,教師介紹中國國寶——大熊貓,讓學生用已學的句型介紹大熊貓的外貌特征、喜歡的食物等。接著,教師向學生展示中國其他代表性的動物,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提問:“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nimals in other countries?”為了尋找答案,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表現得積極主動。最后,教師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一組動物圖片,并拓展其他國家的代表動物,如“elephant—Thailand”“giraffe—Africa”等。這樣教學能使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開闊眼界,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
總之,思維是思辨的前提,閱讀是思維的鍛煉。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次和非母語接觸,教師要采取學生感興趣、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提升學生對英語的喜愛度,不斷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逐漸養成樂思、善思、敢思、勤思的習慣,使學生敢于主動探索、大膽創新,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