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靜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小學生怕作文,把作文當作苦差事,而作文又是表情達意的交際工具,因此作文能力是小學生必備的能力。教師可從平時學習生活中的觀察、想象、積累、實踐、練習等途徑入手,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關鍵詞]作文教學;高年級;素材積累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3-0014-02
寫文章是文學大家、作家們的事,也是千千萬萬學生的事。前者讓我們的文化有跡可循,后者讓我們在學習中習得作文的知識,形成寫作的基本能力。然而,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常常千人一面,寫好人好事大都是撿錢包或者讓座位。語文教師批改這樣的作文怎能不如坐針氈?為什么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為什么寫出來的東西不成文章?為什么寫的東西千篇一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少豐富的作文素材,沒有去接觸生活,不會選擇、運用素材是大部分學生寫不出像樣的文章的主要原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習作素材的積累提出了明確要求,小學高年級的習作目標是: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有必要從多方面幫助學生積累素材。
一、觀察生活,學著捕捉素材、積累素材
學生的生活面是狹窄的,在家就是寫作業吃飯,在學校就是上課做作業,周末還要上補習班。這么枯燥的日子怎么能有熱情,怎么能有感悟呢?教師和家長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融入生活中。世界的豐富多彩,歷史的不斷進步,漫長的生活歷程每天都在變化,“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所以生活是學生作文素材的根源。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入手:仔細觀察每天上下學途中所見景色、所見的人、所遇到的事;仔細觀察家人、親戚、教師、同學、玩伴、鄰居的外貌、語言、動作等;仔細觀察所參與的升旗儀式、成長儀式、研學活動、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過程;了解傳統節日習俗、婚喪嫁娶等風俗。
有意識地記憶和積累這些素材以后,學生的寫作源泉就會擁有源源不斷的水流,寫作的素材就會和思維發生化學反應——聯想和想象,通過聯想和想象便能將頭腦中已有的語言材料分門別類地儲存起來。這樣,學生就有了無窮的原材料,就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利用教材,積累素材,對素材再加工
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章都是典型范文,是指導學生寫作的最佳范例。教師要仔細研究例文,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學習他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學習他們確立主題、表達思想的方法。
如教《白鷺》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的方法。在寫白鷺的時候,作者從動作、外形、顏色等方面展開了細致描寫。只有觀察細致才能寫出特點,才有感而發,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觀察到的東西就是素材。
《雨》一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來寫的,然后聯想到農作物,抒發了人們對雨的喜愛之情。教師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需要引導他們仔細研究作者選擇材料的用意,從而學會積累。
素材的積累需要時間的沉淀,需要知識的累積,需要教師和學生對材料進行思考和歸類,思考、歸類、提煉就是加工的過程。
三、摘抄實踐,擴充素材
魯迅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這句話也可以用在素材的積累上,所謂“采過許多花”在寫作中指的就是摘抄,摘抄書本或課外讀物的內容。首先是積累詞語,摘抄成語,了解成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為寫作做準備;其次是積累優美的語句,如記敘文、議論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描寫有特色的句子,古詩詞中的名句等;第三是摘錄文章片段;第四是寫旁注及心得體會;第五是積累生活經驗。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社會生活去主動收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思考生活,學會品味生活,有主動寫作的意愿,才會有寫好作文的可能。
在閱讀書籍的時候,要有注意作家在創作時是如何選擇素材,如何取舍,如何裁剪的,通過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進而指導寫作實踐。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學生需要發揮主體作用。
四、一題多作,開發素材
我們的學生對于學校組織的活動常常是樂在其中,而寫這些活動的時候則常常會以第三人稱的角度來寫,主要是寫看到的。其實,丟沙包、木頭人、老鷹捉小雞這些活動都是一文多練的好材料。教師在指導習作時,既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只小雞,細細地思考,想象小雞的經歷會是什么,會怎么做、怎么想,木頭人會怎么想、怎么做;也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老母雞,當成木頭人,試著從老母雞、木頭人方面去想象,然后聯系其他動物和人類進行思考,從而體會父母對子女的疼愛之情,體會濃濃的親情;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老鷹,或者是現場的其他動物或人,從他們的視角來重新進行創造性的角色構思。這樣,學生可以細致地感受活動的整個過程,實現作文教學資源的多重開發和利用,達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讓一題多作常寫常新,篇篇不同。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知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需求,讓作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是作文教學成功的關鍵。教師為學生的生活積累提供原料,讓學生從習作中獲得成就感,就能讓寫作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五、充分發揮想象,創造素材
想象是兒童的天性,想象也是學生個性張揚的重要體現。寫作時可以用虛實結合的手法,積累作文素材時也需要虛實結合,需要想象的加入。教師既要重視作文的訓練,又要加強想象和幻想作文的指導。兒童文學作品中大多以想象為主,教師應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思維在廣闊的空間無拘無束地展露個性。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容易讓學生對作文產生反感,會阻礙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應有意識地構建一個嶄新的作文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做、愿意說、愿意寫。
在一次作文課上,我給學生出示了幾個圖形,讓他們任意想象。對于其中的圓形圖,有人想象成一個鐵環,有人想象成雞蛋,有人想象成算盤上的珠子,有人理解成太陽……從作文的角度來看,生活是多樣性的,學生的習作自然也是多彩的,即使是同一材料,學生的認識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從更多側面去認識生活,從更多角度去觀察生活,進行真情描寫、真情訴說。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的作文教學中,素材的積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它能使學生學會寫作的必備技巧,使學生學會觀察生活,通過生活認識世界,在廣泛的閱讀中吸收營養,在不斷的創新中獲得感悟。這樣日積月累,就能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