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青漪
【摘要】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深入實施,國內的教育體制總體隨之革新,尤其是小學體育訓練中的興趣培養課程。受到新課程改革的影響較深,部分小學的體育訓練興趣培養的課程設置不斷加重,成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體育訓練作為體育教學的前提條件,校方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
【關鍵詞】小學體育;訓練興趣;培養途徑
結合小學體育訓練現狀而言,小學生嚴重缺乏訓練興趣,體育教師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培養學生的訓練興趣上,而并非一味的追求訓練成績。現階段,多數學生無法對體育訓練提起興趣與激情,因此導致參與的積極性與熱情度大幅下降,最終致使學生的綜合素質降低。
一、轉變教學觀念,做好體育教學設計
長期以來,由于體育教學得不到充分的重視,所以在很多學校中體育課也形同虛設。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教師對于體育教學內容缺乏一定的設計,在體育課上總是讓學生去自由活動,這就導致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各干各的事,難以開展有效的體育鍛煉。
例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乒乓球、籃球、足球、踢毽子、跳繩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進行規范動作的示范,給學生講解清楚不同體育運動需要注意的方面,讓學生可以在體育鍛煉中得到身體素質的提升。同時,教師還可以把班級分成幾個組,如乒乓球的一組、籃球的一組、足球的一組。這樣一來,在體育課上學生就各有所依、各有所屬了,不再會覺得體育課是“自由活動課”了。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體育鍛煉,實現體育鍛煉的目標。由此可見,在每節體育課堂上,教師都需要對于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改變以往對于體育教學忽視的態度,像文化課的教師那樣也做好教學設計、教學方案,制定教育計劃,從而促使體育教學可以變得更加豐富,更加有條理,從而為實現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二、開展趣味鍛煉,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
各學科教師通常在勸同學們學習時會這樣說,要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通常是講學習文化知識,但在體育教學上也同樣適用。在體育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呆板的體育訓練,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這對于他們今后的持續性的體育鍛煉十分不利。而且,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小學生多了幾分浮躁,被電子產品吸引,三分鐘熱情的現象變得尤為嚴重。
例如,在教學生開展足球運動的時候,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小游戲,讓學生體會到足球運動的趣味性,而不是總讓學生去枯燥地掌握足球技巧。具體地,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帶球辨色”的游戲,即每個學生腳下持一個球,站在起點線,左右距離兩米,依次站成幾個橫排,之后,教師上舉黑牌后,每一排的學生按要求直線帶球向前跑,用眼睛的余光看球不要低頭,而當教師上舉綠牌的時候學生要迅速下蹲坐在球上,沒坐在球上的學生,必須退回原點,每到達一次終點就獲得三分,直至游戲結束,最后按得分排名。這個游戲主要是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與控球能力。同時,在這樣的游戲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鍛煉的趣味性,且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上,避免在課堂上各干各的事,避免體育訓練流于形式,并且學生在課下也可以進行這一體育游戲。如此一來,就實現了從呆板訓練到趣味鍛煉,促進了寓教于樂的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能把學生的“要我鍛煉”變成“我要鍛煉”。
三、分析學生的差異,實現因材施教的效果
要想把學生的“要我鍛煉”變成“我要鍛煉”,教師除了在教學中開展趣味性的游戲化活動之外,還必須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不同年級的學生甚至同一年級的學生在身體素質、體育基礎、興趣需求等方面都是存在一些差異的,所以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差異,采取“一把抓”的教學方式,則不但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可能挫傷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從因材施教的理念出發,切實了解不同學生間的差異,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來設計體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等,從而促使學生都能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得到自己最近發展區內的發展,避免讓學生的積極性受到一定的挫傷。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問卷或見面溝通的形式對學生的基本體育情況進行了解,收集學生的體育興趣、身體素質、擅長運動項目等信息,然后據此去設計分層性質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等,以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得到積極的鍛煉。在分層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班上學生大致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體育基礎好且興趣濃厚的學生,第二個層次是體育基礎一般且興趣一般的學生,而第三個層次是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然后在開展具體的體育活動時,教師再為學生設計不同的體育目標和任務等。具體地,以“足球”運動為例,在組織學生開展體育鍛煉的時候,針對第一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掌握一些較難的動作,完成具有難度的任務;針對第二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在完成基礎訓練的時候去嘗試進行更高難度的任務;而對于第三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基礎訓練的目標即可。這樣促使不同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都獲得自己最近發展區內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心理狀態并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當學生自身具備了體育訓練的興趣之后,便會充分發揮主觀意志,自覺主動的投入到體育訓練當中,如此一來,訓練的質量與效果將會大大提升。校方可以通過完善校園訓練設施、加強訓練目的性、豐富體育訓練內容等逐步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且糾正教師對體育訓練的錯誤認知。
參考文獻:
[1]郭赟程,魯長芬.推動電子競技運動在大學體育訓練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8(2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