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新課標的改革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明確要求,在以往對閱讀能力重視性缺乏的環境下,學生有很多失誤性的丟分情況,最終導致成績難以提升。在小學階段,數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還需要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培養數學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能力;培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的啟蒙時期和基礎教育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閱讀能力,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和解決。教師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能力,這樣才有利于夯實學習基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閱讀能力培養的現狀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閱讀是很容易忽視的一種能力。課堂上,教師重點關注對于學生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會產生影響。此外,因為數學知識本身抽象難懂,學生在實際閱讀時很容易對于數學公式以及概念產生疑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完知識點之后布置的背誦概念和公式的任務,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引導理解,很容易導致學生在掌握課堂知識時存在疑難點,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此外,現行數學教材所提供的數學閱讀內容較少,也比較單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數學視野,導致數學學習興趣難以提升。所以,在教學環節,教師不僅需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指導與培養,還要提供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與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喜歡閱讀,最終實現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
二、小學數學閱讀能力構成與培養的策略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
大多數教師都喜歡采用講解這一種教學模式,長期單一重復的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來豐富課堂教學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不一樣數學學習情境,從而增加學生孜孜不倦的閱讀激情。例如,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數學“數據的處理”這一節內容,本章節整章內容都需要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這些知識內容的學習都建立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提取信息的基礎之上,只有提取的信息是正確的才有分析、處理、整理數據的必要性。這一章設計的圖表、數據較多,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難度,而且偏向于學術內容,難免會打消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在“扇形統計圖”教學過程中,可以首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幅膳食均衡的寶塔圖,這副圖片內容豐富,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是關于學生的生活飲食,學生對此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能夠進行有效的閱讀。通過這樣的示意圖引入新知識,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接下來內容的教學。然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自己一天食物攝入的扇形統計圖,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閱讀,提取重要信息。圖中分為油脂類、植物蛋白類(奶制品和豆制品)、動物蛋白類(魚、禽、肉、蛋)、膳食纖維(蔬菜、水果)、谷類,引導學生通過圖片找到對應類別所占的百分比,如:油脂類占比1.3%。最后,教師再對百分比進行詳細講解,從而,教授學生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表示方法。這種模式的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充滿期待,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高效閱讀教學的目標。
(二)指導方法,提高閱讀高效性
在學生認識到數學題目閱讀的重要性之后,教師要做的便是教會其如何閱讀。在教學中自身要做好榜樣的作用,閱讀時“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集中注意力;接著多次通讀;在一遍遍閱讀的過程中動手畫出重點詞匯,遇到圖形題時更應該標出已知條件。小學階段的題目大多并不難,學生若是能做到認真審題,通讀題目,并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題意便清晰明了,而且在讀題期間,已知條件的列舉和圖形的描繪能將題目變得更簡單。
對于讀題的技巧,可以概括為:重讀、精讀和巧讀。其次在閱讀過程中還會有同學出現讀錯數字或運算符號寫錯的現象,導致結果運算錯誤,這時,仔細核對也很重要。例如,《分數的意義與性質中》會涉及分數的大小比較問題,“在比較兩根繩子的長度時,小張說A繩的2/3和B繩的3/4一樣長”,學生在讀第一遍題目時可能會有些繞,接著可以列出一樣長的兩條繩子,A繩分兩截,B繩分3截,最后將每根缺少的補全之后,就會發現A繩長,但若是看到分數就去比較,很明顯3/4要大于2/3。所以說,學生要能準確地把握題目的關鍵點,另外思維要靈活,不能僅僅局限于所學內容就想當然的去“改題”,數學對學生的要求就是:嚴謹和規范。
(三)布置任務,加強閱讀訓練度
在傳授方法后,剩下的就是通過學生長時間的訓練來提升閱讀能力。最基礎的便是通過教材的閱讀,日常學習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接觸最多的便是教材,教師引導關鍵詞,學生便會發現隱含條件;在課后習題的練習中,教師僅需講解并提示較復雜的題目,對于關鍵信息或易錯點進行強調;在學生探究階段,教師要提供有研究性的題目給同學們,通過組織小組活動使學生自發探究,此階段能很大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且得出結論后,記憶也更清楚,畢竟“實踐出真知”。
例如,《圓柱與圓錐》中,就需要學生的認真閱讀,關于圓柱和圓錐的相同點、不同點以及之間的聯系,通讀課文,完全可以理解大體內容,再加上教師的稍加點撥,此階段的內容便牢牢掌握。在習題練習中,重要的是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同時結合對應的學習內容加以運用,解題思路清晰后,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啦。自主探究主要是在單元講解或課本講解結束后進行的,一般來說,針對的是知識的聯想、總結和提升,包括對以往知識的回顧和有聯系的知識點的串聯,這要求學生進行全面且細致地通讀教材,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和閱讀的方式。
結語:教師還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作業形式,幫助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補充。如建立“數學閱讀作業本”:由教師負責搜集數學素材、設計問題并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獨立完成;也可以提供一些數學閱讀書目,讓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從而達到開闊視野、提高數學閱讀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鳳玲.小學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1):175.
[2]李東平.小學數學教學中莫忽視"數學閱讀"[J].新課程(小學),2019(5).
[3]吳小燕.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東西南北:教育,2020(4):010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