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修德
【摘要】微課在各個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都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它不僅改變了語文實踐教學的方式,而且鞏固了學習的成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運用微課教學的模式,多角度、多層次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生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微課,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設計完整的微課教學體系,合理運用微課教學手段,從而創設高效的高中語文微課教學課堂。
【關鍵詞】高中語文;微課;語文教學;思維方式;教學形式
引言:高中傳統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在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時,靠黑板板書、口述給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而這樣的教學方法抽象性較強,不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語文教師所講授的語文知識與課文內容。微課在語文課中的應用,是把抽象的語文知識與語文課文中的內容用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了學生,使學生可以形象準確地理解語文老師所講授的語文知識,促進了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羅伊·麥克格魯教授首創60秒課程,這被認為是微課的雛形;到了2008年,美國圣胡安學院戴維·彭羅斯正式提出“微課程”這個概念。國內微課起步較晚,廣東佛山教育局的胡鐵生被認為是第一人,他把微課定義為一種以衛星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視頻課。還有人認為微課就是一種數字化學習資源包。綜觀國內各方面研究,本人認為,微課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的,它主要是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具有碎片化、知識點高度集中化、制作精美化、時間短的特點。
二、微課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一)微課題材選擇
微課課題的選擇關系到一堂課的質量,教師在選擇微課課題時,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從而貼近學習的實際。另一方面,教師可將不同主旨的內容作為微課選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教師可以找到文本的概念,找到其中的教學重難點和疑點,通過這些內容設置微課的題材。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文章的風格確定主題,比如,在講解完古詩詞之后,教師可以找到相關的古詩詞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鑒賞藝術。此外,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時事新聞,生活趣事,熱點話題作為題材。
(二)課中,應用微課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主要就是讓學生掌握語文課堂中老師講授的重難點知識。重難點知識既是語文教學中老師重點講授的知識,同時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重要知識點,更是各級各類考試的必考的重要考點。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由于每堂課的教學時間是固定的,如果在一堂課中用大部分時間講解重難點知識,就會減少其他知識的講解時間,而且會使語文教學流暢性不夠,從而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不但影響了語文課的教學效率,而且使語文課堂教學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如果不對重難點語文知識反復講解,學生又無法有效掌握這些重難點語文知識,而且由于語文知識的抽象性特點,語文老師在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時,也無法使學生形象直觀地進行理解,從而增大了學生理解重難點語文知識的難度。
例如,古詩詞是語文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古詩詞中所用的詞語比較抽象,現代的學生沒有接觸過這些陌生的詞語或專業術語,在學習時不能真正理解它們所表述的真正含義,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不能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意思,更不能感受出古詩詞作者所表達出的真實情感。為了使學生有效理解古詩詞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作者所表達出的真實情況,就可以利用微課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比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學生在閱讀過文本后,不能真正想象出文本所描述出的情景,也不能感受到作者蘇軾當時寫這首詞的心情,更不知道文中的周郎與作者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聯系,作者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周瑜、赤壁之戰、小喬初嫁了等事物與人物。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景,就可以在課前制作出相關的微課,在課堂中給學生播放,讓學生反復觀看,直到學生能夠完全掌握。這樣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就幫助學生有效突破了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提升了古詩詞的教學有效性,提升了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在講授古詩詞的時候,插入相關的微課開展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古詩詞的文本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古詩詞中作者所表現出的情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突破古詩詞這個語文教學重難點。
(三)在復習課中的應用
復習課重在知識點的歸納和遷移。高三很多時間都是復習課的時間。如何在短短四十分鐘內讓學生把已學知識梳理清楚?微課顯然具有它獨特的優勢。以高中復習課《高中詩歌鑒賞———以樂景襯哀情》為例。以樂景襯哀情是古代詩歌鑒賞中景與情關系中的一種。如果僅憑教師單純的口頭講授難免會使部分學生覺得枯燥,或因教師語言表達的限制而影響部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這時,我們可以給學生先引入一段5~10分鐘的《高中詩歌鑒賞———以樂景襯哀情》的微課。這5~10分鐘里囊括了高中詩歌鑒賞中情與景的幾種關系,并重點講解了詩歌中“樂景哀情倍增哀”的藝術表達效果及其答題技巧。這種講解不是泛泛而論,而是經過微課制作,教師精心篩選講解內容,高度提煉語言,并融入了典型例題講解過程的動態視頻。在高度提煉、精心設計、視聽結合的動態學習環境下,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不僅印象深刻,而且講練結合,舉一反三,引導學生一題多元、縱橫聯系、類比類推地完成對以樂景襯哀情知識點的遷移訓練。
結論:總之,教學中已經實現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轉變,而且微課視頻多元化的教學展示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中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利用微視頻的制作可以將課內課外知識和資源都總結起來,如此一來,高中語文課堂將變得更豐富,這也是日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參考文獻:
[1]林海英.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研究[D].海南師范大學,2019.
[2]袁曉亮.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漢字文化,2019(03):88-89.